德育渗透教案(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优秀案例)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在中学日常教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人之根本。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理应发挥德育主渠道的功能,这将更加利于德育渗透工作的开展,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道德与法治课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仔细分析教学现状,仍然存在突出性问题。首先,教师对该门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评价学生的时候过分依赖于考试分数,认为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学习成绩呈正比关系,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道德也一定好。殊不知,道德也需教师对学生进行后天的引导和培养。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如果忽视了德育的渗透,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教学实践脱节。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的是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靠教师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口述,学生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目标不相符。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德育渗透,笔者认为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德育中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发挥基础课德育的作用。

1.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各教师也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素质教育转变。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而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主动进行学习。

2.优化教学手段方法,丰富教育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需要大段背诵的,而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书本上的死板枯燥的内容进行灵活应用,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联想提升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1)设置问题情景、讨论式教育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教材疑难问题、学生关注事件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交流、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思维意识、辨析能力等,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角色体验”式教育策略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尝试、体验不同的事物,同时自我意识也比较强烈,有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角色体验式教学,进行角色互换,使学生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真实地体验对方的感受,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能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这样的一个角色互换体验的过程中,也更有利于进行德育渗透。

(3)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与生硬的说教相比,真实生活中的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面对相对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技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为学生播放一些社会热点,身边的好人好事等视频学习资源。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像《新闻联播》等权威媒体发出的报道,使学生从涉及体育、外交、军事、农业等时事新闻动态中,更加全面真切地了解社会动态,了解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感受国家的强大美好,使学生用心去体会自己是国家小主人的同时,产生更强的责任心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意识。这样通过利用外在学习资源完成德育渗透,使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并形成关注社会时势,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养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将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渗透的教学价值体现出来。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是教材的属性决定的,同时也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作为教师既要感到荣幸,又要感到责任重大。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的中学生,接触的是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和信息,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思想更加复杂多样。德育渗透必须要与学生发展与学习需要相结合,要灵活多样,要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更具有实效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