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节日
想了解温州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是怎样的?
●你好,温州过年十大习俗 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从冬至开始,温州人就纷纷筹备各种年货,像晒酱油鸡、酱油肉,炊松糕等等。 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鳗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鳗鲞”,鳗鲞比鲜鳗还要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贴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已不局限于红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款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其他的节日!春节 关门炮 开门炮:年三十晚上,温州人家关门时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在门外放炮仗,称之为关门炮,示意旧岁平安。大年初一清晨,温州人家开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外放炮仗,称之为开门炮,以图新年吉利。开门炮关门炮一般放三个双声爆仗(俗称二踢腿),不过一般备四个炮仗,俗称“带四放三“,留一个作预备。 食年糕:正月初一的早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餐一般是大年三十准备好的,菜碟一定要用高盏碗,取其高字,谓“一年高一年“,也有食年糕的,“糕”与“高”谐音,谓“一年高一年”。 拜年: 早起幼辈即向父母等长辈拜年、然后携元枣、桂圆、荔枝等礼物外出拜年。同辈拜年,互相拱手,互致“新年好”、“恭喜发财”之类贺辞。拜年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半、建国后,每年正月初一上午,党政领导部门邀请各界人士举行团拜,以减少百拜繁冗。 新年酒:春节间,各家摆“新年酒”宴请亲友。新年酒无一定规格,时间通常在初一至初五之间。瑞安往昔在初五祭祖“完真”日摆酒。 开笔: 初一,读书人裁一红纸,上写祝贺新年诗句,或写“新春开笔,大吉大利”字样,叫做“开笔”。 开市:春节间一般商店都不开业,居民所需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节前购置。初三四后,各店陆续开市。开市时张红挂彩,鸣放鞭炮。近几十年来,许多商店为方便居民,初一照常营业,或同行业轮流开门应市。 送元宝:农村有“送元宝”者,在春节期间,两人搭档,手持铜钱串和万年青树枝,挨门念《送元宝》谣。一人念祝福辞,一人应“好”。如“元宝进道坛——好!”“金银满上间——好!”温州有谚“正月初一送元宝,讲的都是好”,即指此俗。 长八日:正月初八,每家庭院燃薪柴,称为“燎火盘”。孩儿跳火堆和燃放烟花取乐。善男信女联袂往近郊太平寺祈求保佑全家安康。 元宵 元宵也称上元节、灯节。从正月初五起至十八日止,城乡开展舞龙灯活动。十四至十六是“正灯”日子为舞龙灯活动高潮、常见龙灯有布龙、纱龙、凳板龙和首饰龙。龙灯队穿街走巷,至大户人家庭院舞龙、“参龙”。 “参龙”时,灯师在鼓乐声中唱龙灯歌,为该产主人祈福。龙灯歌有一定套式,灯师针对户主姓名,身份,即兴添加歌词、各地还有调马灯、舞鱼灯、摹狮子,踏高跷、扮柳翠等项文娱活动。 洞头渔民是日还放“孔明灯”、灯系油光纸做,中纳浸油火*头纸,点燃后,气体膨胀,红灯冉冉升起,飘向海空,场景十分壮观。 春祈拦街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别处街道又举办“拦街福”。 “拦街福”中,西郭三港殿前大寿桃最为精奇、米制寿桃高齐屋檐,阔跨街面。上置《西游记》、《水浒》、《三国》各米塑人物数达几百个,此外尚有蒲清州珠囤,状如亭系由数十万颗彩珠扎成、囤上构织戏曲人物、龙凤和各种图案五光十色,眩人眼目。 1952年温州城乡物资交流会时,曾举行类此文娱活动,为时三大不称“拦街福”。 端午 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温州称“重五节”。 裹粽:端午家家裹粽。种类有肉棕、豆砂棕、白糖莲子火腿棕、淮百粽和蚕豆粽等。农村人以早稻秆灰取汁煮粽,粽香耐藏,称作“灰汤粽”、端午前一两天,出嫁女儿必送粽给娘家。娘家回赠纸扇、香囊等物。现在农村里还有端午节送礼的习俗,一般是外甥给舅舅家送些吃的东西,不再仅限于粽子啦,比如沿海一带的农村,送蚰蠓,跳跳鱼,毛蚶等。 划龙舟: 温州东部平原,河道交错,几乎各村都置龙舟。南宋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 处处旗鼓争飞扬。”划龙舟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十前后结束。 赛龙舟时,河道锣鼓喧天,数条或数十条龙舟展旗竞先。岸上观客呐喊助威,场面壮观。解放前,常发生两舟斗殴与观众拥挤坍桥落水事件。民国23年(1934)和建国前夕,永嘉藤桥、梧诞因龙舟相撞引起斗殴,溺死41人、自南来至民因,历代政府都曾多次禁划龙舟,效果甚微。 70年代末,温州划龙舟复盛。人民政府加以引导,消除迷信色彩。加强安全措施,遂成为民间健康体育活动。 扮台阁:台阁有水陆两种。 水上台阁为彩舟、舟长而阔,上装楼台,周插彩旗、台上有男女装扮戏曲人物,形象生动、舟前后置秋千架,有幼童饰龙大,上下翻荡。船尾男女青年扮艄公艄婆。台阁在乐声中缓行,见岸上挂出红绸时,乃进退各三次已而收红。市区几座庙宇均备有台阁,以蝉街方仁殿最有名。 陆台阁以木板为台,亦坐一组戏曲人物,由多人肩扛(后改在板车上搭台)游行,此项活动在元宵或拦街福肘举行。 避邪驱疫: 端午,大户人家中堂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菖蒲和艾;小孩臂系五色丝线,称“长命缕”。 七夕 七月初七为乞巧书、各家用米粉制成舌状糖糕,称作“巧食”。七夕晚,巧食系以小孩端午所佩“长命缕”,掷于屋瓦上,让喜鹊衔去搭桥,帮助织女星渡过银河。 中秋 赏月:亲友间互送月饼。月饼圆形,古人月团圆之意,温州月饼除苏式、厂式外,尚有空心月饼与直径逾尺大月饼。是日,在外地亲人尽可能回家,团聚欢宴。宴席上常有芋艿、粉干、蝤蛑、新鸭等菜。夜晚,各家备月饼瓜果,在中庭赏月至深夜。市区积谷山麓有座小石桥,横跨玉带河上名王带桥。千秋夜半、皓日投影于河,小桥东西各半,象月亮担着桥,故又名“月担桥”。是夜,常有三五结伴前去观赏。 小摆设:中秋前三四天,永嘉、瑞安富实或小康人家,在中堂摆设几张方桌,围以锦围,置“小摆设”。小摆设模拟文昌帝君庙,设神像、几案、车马、兵器及执事等。制作精巧,有观赏价值。 清光绪年间,永嘉城内新福兴和陈启兴镇店两家小摆设,尤具特色、新福兴摆出大锡器,小在半市寸至五市寸之间多达十桌,一溜儿锃光闪亮、陈启兴更是匠心独运,第一置银色门墙、彩楼,内有走马灯不停旋转,并用红水架置一金鱼缸,缸内锦鳞唼蝶嬉戏。门提灯、高灯,红烛高烧。两旁靠栏杆处,彩旗招展,兵器森立。中间八张方桌和圆桌上摆设 董、银器、玉饰;设弹词班和唱曲班,演奏小艺人皆铜制,持银质管弦和打击乐器,极其精。尤其是京剧班,银质戏曲人物个个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这些小摆设展出十多天,参观者绎不绝。 重阳 九月初九重阳节,为登高节日。男男女女登上山巅,饱览秋色、各家还制作登糕馈赠外与儿童。登糕谐“登高”,也称作‘重阳糕”,意含步步高升。糕为米制,由大小不一圆形糕垒塔状,上插米塑戏曲人物和金旗银花,为儿童所喜爱。 除夕 腊月初开始,民家就已为过年作准备;下旬至除夕,更有各种民俗活动。 捣年糕:自十二月半起,民间开始捣制米糕、含糖的称“糖糕”。不含精称“水晶糕”昔时良灿米制成、糖糕制成各种形状有印有状元图像,也有制成元宝状、大型塘糕元宝,重数斤,上插银花摆设于中堂。有些人家制糕、桶糕、炊糕诸种米制食品。 购年货:每至腊月,家家户户忙于添响各种食品、衣服、用具。至年边更大量购置鱼肉鸡及糖果、贫苦人家不惜典当衣物置食品过年。解放后,每至年边,商业部门举办商品展销,让利于居民。 送灶神:腊月廿三四晚上,各家送灶神上天、是夜也称“小年夜”、送灶神时,在灶头放水果、糕点与麦芽糖,请灶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麦芽糖是必备供品,说灶神嘴被粘住,不会说人家坏话。祭后糖果分给儿童、此俗已废。 分乡?守岁?压岁: 农历岁末,俗称’“三十日”、外出者即千里迢迢亦回乡与家人团聚。 晚祀祖,摆分岁酒,即年夜饭、菜肴主富,有芋头、鱼(都含“有余”意)、年糕;十冷盆盛于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工艺品有哪一些
●大题目哦,还是你自己百度好些
●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医学等,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工艺品如唐三彩、皮影等。
对于潮汕传统文化节日(两方面,传统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政府、市民、青少年有什么建议。详细。。
问题补充:对于潮汕传统文化节日(两方面,节日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政府、市民、青少年有什么建议分开作答。要以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好的追加50分
●政府:潮汕岁时节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思想和道德操守,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潮汕节俗的结构、节俗的功能、节俗的社会性、价值和意义,传承节俗中的积极因素,摒弃节俗中落后、愚昧的糟粕,对构建和谐潮汕是十分有益的。市民:1.诚信是潮汕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传统美德。诚如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主任郭东坡在参加第九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致词中所说:“潮汕人素以勤劳俭朴、坚毅奋斗著称;重诚信、善经营,团结互助,落地生根的特点令世人赞叹”。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着力弘扬潮汕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美德,将潮汕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美德与现代社会主义道德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法制有机结合起来,为潮汕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从而打造一个诚信的汕头,一个法制的汕头,建设一个高度和谐的汕头。2.目的是把潮汕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潮汕人克勤克俭、敢闯敢冒、团结拼搏的优良品格结合起来,把本土文化与海外潮人“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增强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用潮人精神感召我市人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我市新的腾飞。青少年:林伦伦认为,潮汕在现代文化发展中,一直把文化发展的中心放在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而没有以汕头特区的成立为契机,与时俱进地推动潮汕文化的嬗变,催生出新的特区文化来。落后的地方在于思维方式因陈守旧、经济模式保守落后、生活态度知足长乐。在寻求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副面影响很严重:重人文文化却轻视科技文化;重农、重商却轻视工业;重视家庭文化,但是轻视社会文化;重视传统民俗文化,却耽于迷信,必须为潮汕文化注入新精神,革新潮汕传统文化,汕头人才能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中杀出一条血路。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目的
问题补充: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目的
●1、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就是为了发展和继承传统节日文化,就是为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宣传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国务院已经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了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4、使人们对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引起警醒。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5、有些地方开展了“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活动很有必要。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就是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在活动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急求10个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简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腊八,小年,年三十。每个字数不超过50字。
问题补充:急求10个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简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腊八,小年,年三十。每个字数不超过50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起源于中国,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七夕节,又名乞巧节等,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汉族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