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3000字(史记读后感2000字大学)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凝于一纸书卷,从此流传万世。历史是何其幸运,遇上司马迁,从此历史不再空白;我们又是何其幸运,遇上《史记》,从此我们对历史不再迷茫。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作为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这一称号足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这是刘向等人对《史记》的评价,在拜读的过程中,我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一生是多么的漫长,漫长到满地都是六便士,而无暇去顾及当空的月亮;可是一个人的一生又是那么的短暂,短暂到在史书上用重点笔一画,就画过了一个人的一生,更别说那是伟人。能留名千史的人尚且一笔带过。芸芸众生,离苦得乐,百年之后又有谁会记得呢?

我也知道,伤春悲秋不是我们应该有的处世态度,乐观面对,坦然接受才是正道。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想必是有一股执念吧,否则又能是什么支撑着他写完这部巨著呢?我暂且称他一声先生,表达我对他的尊敬与敬仰。《史记》并不是一蹴而就写成的。在写作之前,司马迁先生游历山川河海,搜集各地历史资料和风土民情,为《史记》的编撰打下坚实的基础。司马迁先生也是正直到有些固执的。你说,如果他当时不为李陵将军说好话,从而惹怒了武帝的话,他又怎会受到那么多的折磨呢?可是先生的行为是我们不容置喙的,可能对于先生来说他宁愿受到惩罚,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也不愿冤枉一个清白的将军吧。换位想想,若果当年武帝询问的是我的话,我能像先生一样坚守自己吗?我想,大概是不会的。于此,我对先生也更加的敬佩了。

《史记》当中,所描述的人物不下百人,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而对于每一个人,司马迁先生都站在一个中立的位置,客观的叙述着事实。俗世逐利纷乱,先生始终坚持高洁的情操;面对每一次的屈辱,先生挺直腰杆,一笔一墨地写下他心中的真英雄―伯夷、叔齐的身影;屈原、孔丘、荆轲的气度。最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从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等等,无不体现先生宽阔的胸襟。而对于存在争议的地方,司马迁先生也不做肯定的表述,这里可看出先生治学的严谨。在拜读的过程中,有一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在《河渠书》中,大禹治水的成功证明了其治水的科学性。他根据当时的地理状况,制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治水方法,再加上他努力勤奋和不断的坚持,最终治水成功。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仅要具有科学性,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功力。司马迁先生对于大禹治水的赞颂,也表明了大禹治水的功绩,福泽后世。《陈涉世家》中的陈涉,我向来是敬佩的。是什么样的人能在被人雇佣耕地的时候就能说出“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样的话呢?是啊,小小的燕雀又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恐怕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永远呆在井底,永无跳出禁锢的可能。《孙子吴起列传》中孙武是我觉得特别“奇特”的人,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刚正不阿,一丝不苟。在训练帝王的宠妾时,不仅没有放松要求,还依法对她们进行惩罚。不过孙武的军事才能也在这件事情上体现了出来,就算吴王再怎么惋惜失去的宠妾,也最后任命他为将军,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史记》中记载的人物有很多,我们只能作为后来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这岁月流逝,时光流转,仅仅能发表上几句评价罢了。历史已成定局,我们当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我想这也是先生的意图之一罢。

司马迁先生呕心沥血写下中国绵亘三千年的历史大作,在遍布山川湖海的脚印里,追寻前人留下的点点滴滴。先生明白孔子说的,史官重于史德,如何还原历史真实,如何给予贤士一个定位,都是他写史的核心价值。强大的信念支撑着有理想的人完成目标,如今的我们在遇到委屈和不甘时,我想先生的精神定会给予我们扛起理想大旗的动力,从此乘风破浪,人生滚烫。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