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春雨淅沥的碧蓝天,十岁的女孩迈入了这座永恒的北京城。北京城,似一位布鞋青衫的谦谦君子,在一片绵绵雨幕中吟一句 “无情最是京城柳”,在俗世中屹立,不骄、不躁、不趋、不傲。
缓缓走进北京城,踏进一条条岁月悠久的胡同,去熟悉这座帝都的脉络,听清脆的车铃声儿穿过烟袋斜街,脚下暗灰石砖的坑洼里被积年的雨水打磨的光滑,墙的那边伸出几枝繁茂的槐树枝丫,清亮的雨水顺着一嘟噜一嘟噜的白色槐花成串落下,春雨滴滴答答地落在国子监的廊檐上,巷子尽头的人家传来稚子孩童无忧无虑的笑声。
我信步走着,这里不同于想象中的朱墙碧瓦、飞檐回廊,深门阔院飘雪,我看见四合院里剑兰微展风姿,天井之上就是冰蓝天空,那是撞开过几代家门的橡实,是记忆中铜柄衣架的苍老气味儿,是风中送来的墨香,想到千年前的学子手中挥洒着情愫与心潮的紫毫,想到胡同背后那细雕垂錾的久远年代。
追思:定阜漫步
记得老人们说北京的老胡同都是透气的,起的名字也大有讲究,小小的一条胡同能包罗万象,名字里含着大江大河、山川日月,更有的藏着一个百年大族的兴衰与荣辱,后辈们也用这些街巷的名字来表达对先人的追忆和纪念。
步入定阜街胡同,当年那场带着血迹的通风报信仿佛就在眼前,踏过古老道路上一个个小圆坑,我好像真的听到了那天的马蹄声急,残月在宫城上空升起,那时几百年前的大明江山,龙椅上那个年幼的建文帝并不能让几个跟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叔叔真正臣服,燕王朱棣举兵进攻,竟与城中的帝王势均力敌。
那一天,是朱棣的大军在南京的鏖战,战局正急,建文帝无疑想用都城中深厚的根基对朱棣不利,徐达的第四子增寿偶然间听到了只言片语的消息,他身在南京城中,想到妹夫的险境自是心急如焚,他悄无声息牵来一匹快马,飞身而上想用最危险但最直接的方式让朱棣躲过这次死神的降临,但天不遂人愿,这座城中有太多眼睛,而那位还是个孩子的帝王心思算不上缜密却也并不简单,一道追杀令让徐增寿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南京城那个充斥着血与火的夜晚。
后来朱棣穿着带血的战衣跨过一片血海,来到了徐增寿的身边,他抱住妻兄的尸身,那一刻,那个满腹经纬权谋的未来帝王放声痛苦哭。几年后,朱棣登基,立刻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后又封定国公,再后来,百年时光瞬息而逝,定国公的居所所在之处,便成了北京千万胡同中的一条,人称“定阜街”。
我站在斑驳的街墙下,想起了那位一手建立了紫禁城的帝王,不知道在他晚年血雨腥风的统治中,他有没有想起过一个叫徐增寿的年轻人曾为了他的安危将自己的魂灵永远留在了旧都的古老街巷中,他有没有在紫禁城的漫天飘雪中想起微雨轻风的应天府,想起他幼时的玩伴,在一片天地苍茫中回想起他的孩提时光。
他或许会走进京城中那熟悉的胡同,推开那陈旧的府门,走进定国公府,站在杂草丛生的院落中央,他是否一闭眼,就能想到那年宴会上他与那个顽劣的小男孩第一次相遇,耳边是舞姬乐师的丝竹悠响,他们一起去京郊骑马,拿着弹弓溜出府,在无数街巷都留下坑坑洼洼的印迹。
只叹那南京的城门太高了,没有传出去消息,却永远留住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可惜,那位小将军没能回到北京,没能看看这里的胡同看似曲折实则互通,关外的长风传到人的耳朵里,听到的便是那塞外一代代守关将士的苍凉故事和永乐年间的盛世华章。
闲想:雨后漫游
顺着光洁的石板往下走,窄窄的钱市是以前银户和富商的所在地,街巷最紧的地方只能两人错身通过;更有往日喧嚣热闹的骡马市;象罗儿胡同和鸦儿胡同显得京味儿十足。
雨已渐渐停了,清爽的凉风拂面吹来。我是喜欢胡同里的风的,不同于岭南的郁热,也不同于塞北的凌冽,打着旋儿掠过,吹皱小塘里的一池春水,拨响谁家廊檐下挂着的铜铃,在北京的蓝天上扯起一只沙燕风筝,耳边响起爽朗的京片子;日头探出来了,在桑叶上撒下暖暖的阳光,微醺的风中,一曲绵软的京胡在胡同口儿悠悠地响着,微青的影壁上映出落在屋顶上的榆钱儿,几声鸽哨响彻晴空。
驻足:时光漫溯
天空朗朗放晴行人开始多了起来,我靠在胡同口,眼前的阳光有些炫目,听着周围的车水马龙,我仿佛听到了百年前商贩的叫卖和驴马的嘶鸣,看见了砂锅刘在大沙果胡同里忙碌的身影,想起哪个四合院里的俏丫头在杏花天偷会情郎的浪漫。
听白发老人说兵马司的森严,听贡院胡同里儒雅公子们的书声琅琅。看几个武侯在百花深处歇了歇脚,便急匆匆赶到缸瓦市去买盛酒的小瓦罐儿,几个老人在巷口儿的树荫下摇着蒲扇,闲聊着来往脚夫口中胰子胡同的奇闻趣事,四合院沉重的木门上漆已剥落,坑坑洼洼的痕迹记录着当年顽童的孩提时光。
彼时,正是明清在中华史册上的荣耀时刻,海清河晏、天下安康,扬州有十里繁华,姑苏有盛世滋生,商品经济的嫩苗在发达的生产技术和庞大市场的滋养下悄然发芽。
北京的胡同里商贩走卒、车水马龙,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天子脚下却繁华依旧,各路商帮曾在小小的胡同口儿汇聚,中帽胡同里留下四大徽班进京的辙印,耳边传来总角稚子的学诗声“月窥窗棂如颜色,风战帘帷若笑颜”。
是啊!一回头,便是千年的时光流逝,当年众商云集,如今人声鼎沸依旧;岁月沉淀了那些风烟弥漫的过往,留在胡同里的只有那在俗世里安然自乐的一片烟火人间;胡同,将曾经的天家威严融进北京人的直爽豁朗中,最终汇成这巷子里的一片岁月安然,和柴米油盐、雀鸟自鸣的美好。高歌曼舞、碧瓦朱墙都慢慢褪色,凝结在了历史拐角的风口,唯有胡同像极了一位智慧的老者,清明的双眼静静地看着这如今的北京。
往昔的盛世与烽火都付与泛黄的纸页,北京城将自己独有的威严和百姓的气息都寄给了那星罗棋布的胡同,那是它独有的风骨;空气中有护国寺里恬然的香火味儿,风中送来小贩推着车子的吱呀声,蓦然回头,金色的夕阳铺满了整条长街,悠长又古老的胡同,在这一刻让人分不清是天路还是人间。
远远望去,夕阳下的长街窄巷组成北京的胡同,独特、浑厚、恬淡。
尾声:胡同文化
北京胡同历史悠久,其起名方式不仅透漏出北京的风土人情,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史实,北京胡同的起名不仅从侧面印证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也记录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兴衰史,生动说明了中国当时的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已经与较先进的生产力产生矛盾,体现出近现代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胡同也为明清两朝的权力更迭和王朝建立做了见证,记录了自明成祖迁都以来以及清军入关之后作为政治中心的历史岁月,证明中国历史上首都职能已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彻底分离。胡同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是明清两代王朝的统治缩影,更见证了中国商品经济从萌芽到衰落的历史根本原因,由此不断吸引着我们去学习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