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注入什么海(黄河最终注入哪个大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一路向西蜿蜒曲折呈巨大的“几”字形流经我国的青、川、甘、宁、蒙、陕、晋、豫、鲁这9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我国最大的内海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万多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大约为580亿立方米。

黄河最终注入哪个大洋:太平洋

在经过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后,黄河由于下游地势平坦、河水流速下降,大量泥沙在河道淤塞形成“地上悬河”,因此流域面积非常狭窄,支流甚少几乎只剩下干流河道,而潼关水文站以上的流域面积就达68.2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串联了我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三大生态廊道,由于流经土质疏松、呈垂直节理发育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黄土高原,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南省孟津以下形成面积广阔的冲积扇,并在海河、淮河等河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黄淮海平原,多说一句话就是: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缔造者。

除了塑造平原,黄河“填海造陆”的能力也很强大,历史上黄河最大输沙量高达16亿吨~25亿吨,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高达37.8公斤。

不过,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只有25%在下游河道形成冲积平原,其余75%全部随河水流入渤海,正常年份每年造陆约10000至30000亩,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把黄河上游尤其是黄土高原的陆地“搬”到了下游直至渤海(黄河未改道之前夺淮入黄海)。

而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的卫星,就监测到了过去20年间黄河及黄河三角洲的这些惊人的变化。

既然黄河的输沙量如此之大,为什么千百年来没有将渤海填平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追本溯源从以下5个方面加以分析。

其一,渤海面积为7728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总容量为1.931万亿立方米,即便是按黄河每年输沙量16吨的3/4计算,理论上需要1159.26年才能被填满。然而历史上,黄河曾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在造就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黄河又泛滥改道频繁,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的数字,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改道26次,也就是说在这25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入海口频繁地在黄海和渤海这两个海域切换,直至1938年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军进攻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由此黄河夺淮入黄海近7年,之后再次改道并从山东东营入海,也就是说历史上黄河注入渤海的年份还是相对有限的。

再加上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渤海海盆乃至环绕渤海的整个华北、中原和辽西地区,从恐龙生存的白垩纪就开始缓缓下沉,陆相沉积物只是慢慢填补了地壳下沉的绝大部分空缺。

另外,渤海虽为内海,但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不同季节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水体交换,黄河裹挟的一小部分泥沙也会通过海水流向外海。

故而,千百年来黄河携带的泥沙始终没有将渤海填平。

其二,为了恢复黄土高原绿树成荫的面貌,减少水土流失造成本地土壤贫瘠和给中下游带来灾难,国家加大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力度,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和打坝淤地等工程的实施,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以明显改善,黄河水的含泥量也在逐渐降低,河道淤塞、黄河三角洲“造陆”也就减少了。

其三,随着黄河中下游城镇化建的设加快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农村自住房等快速发展,建筑用沙需求猛增,黄河两岸大大小小的采沙场星罗棋布,大量河沙被挖走,从而减少了泥沙入海。

其四,黄河沿岸,尤其是上游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以及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地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巨大,如引黄济青、引黄济卫、引黄济宁、引黄济津等工程,使得黄河水量较少,携带的泥沙量远没有以前多,因此渤海是不可能被黄河填满的。

其五,黄河中游先后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尤其是后来我国自主建成的小浪底枢纽,总库容达126.5亿立方米,能够更科学的通过人造洪峰,以最少的水量输送更多的泥沙,从而实现黄河调水调沙的最优化,使黄河下游河床不再抬高。

总结

尽管黄河输沙量较大,但是渤海所处的位置受地球内力作用本身就在沉降,陆相沉积物只是填补了地壳下沉的空缺。

而随着我国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已初见成效,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越来越强,区域内水土流失不断减少,黄河输沙量也明显减少。

再加上河沙是优质的建筑用沙,沿岸采砂量较大,在河道内淤积或冲刷到三角洲的泥沙也随着减少,不仅不能填平渤海,而且中上游工农业过度引水,导致黄河下游水量减小,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面积反而持续减小,出现了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加剧的现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