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借助工具书,培养快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掌握归纳人物个性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历史人物采取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评价。
(2)对造成历史悲剧的个性缺陷有清醒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3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一:
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谁的什么诗?
生: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项羽卓越功业的钦敬,后两句则流露出对项羽迅速败亡的叹惋。
师:说得好!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抗秦,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英勇,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然而项羽仍不免陷入韩信30万大军的十面埋伏。面临四面楚歌的绝境,雄极一时的西楚霸王洒泪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残兵败将、爱姬宝马,项羽发出英雄气短,天不助我的慨叹。究其原因,项羽寡谋轻信、刚愎自用、麻痹大意、决策错误,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劲敌刘邦,纵虎归山,留下无穷隐患。五年前“鸿门宴”上的一失足,酿成了垓下被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恨。“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预示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史传文学名篇——《鸿门宴》(板书课题)。
导语设计二:
(多媒体播放楚汉相争镜头片断,定格)
秦灭六国,天下一统,一夫发难,七庙俱隳。秦王朝的覆灭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而楚汉相争的一幅幅画卷,又带给人多少回味与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鸿门宴》。
(板书课题:鸿门宴 作者 司马迁)
导语设计三:
话说秦始皇挥舞着长鞭驾驭九州大地后,又将都城咸阳筑得固若金汤,于是便安心地做他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去了。却不曾想到,他的威仪让下在咸阳服役的一介匹夫羡慕得不得了,“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他更没想到在秦亡前一年(公元前210年),他到会稽巡游时,一个23岁的小子竟敢大言不惭地说,“彼可取而代也”。(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个人是谁吗?(学生答)(问)从这两句话中你能感觉出他们的性格什么不同?(学生答)。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那么这两个被历史推上争夺天下的舞台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楚汉核相争的第一个回合—鸿门宴(板书课题),去领略那种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中,这两个历史风云人物的风采。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搜索作者的有关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教师作必要补充)
1.简介作者(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出生)字子长,夏阳人。他生长在一个世代做史官的家庭里,父亲司马谈做了30年的太史令。20岁以前,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广览群书。司马迁2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42岁时正式动笔写他的不朽巨著《史记》。这期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受了宫刑,之后,他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到55岁终于完成了《史记》的著述。这部巨著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载了汉武帝太初年之前的三千年历史,勾画出古代社会三千年来的历史面貌。《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传记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曾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简介背景
投影
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朗读课文
⑴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⑵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合作归纳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异体字
距─拒、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桮─杯、杓─勺: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坐─座:置之坐上。
②古今异义
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寿 古:敬酒。今:长寿。
细言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
③一词多义
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故 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④词类活用
A.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
B.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C.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D.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⑤句式
A.数词作谓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C.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⑥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理清思路
以文题为中心,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明确: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3.布置作业
⑴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以及重要词汇。
⑵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