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简介100字(官渡之战简介30字)

官渡之战简介100字(官渡之战简介30字)前言

官渡之战,是三国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它决定了当时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实力更强大的袁绍来势汹汹,志在必得;势力弱小的曹操也不甘示弱,志气满满。结果大家都知道,曹操战胜了袁绍,从此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军阀。那么,在官渡之战期间,发生了什么呢?在这场战争中,实力更强大的袁绍,为何败给了曹操?

一、一决雌雄

袁绍剧照

为了让大家对官渡之战有个清晰的了解,我将它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交锋阶段、相持阶段、转折阶段、决胜阶段。

①交锋阶段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20年)二月,袁绍派遣大将颜良攻打白马,文丑攻打延津。白马的守将刘延寡不敌众,派人向曹操求救。同年四月,曹操打算发兵支援白马。就在这时,荀攸劝曹操,应该声东击西,虚张声势,做出要北渡黄河包抄袁绍后方的架势。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袁绍果然上当,派兵支援延津。曹操到了延津后,突然率领一支骑兵袭击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落马下。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知道袁绍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带着人民沿着黄河往西走。袁军果然追上了来,两军在延津南相遇。当时,曹军将从白马带来的辎重都堆放在路上,驻兵在一个高坡上,让探马去打探军情。探马说有差不多五六百骑兵,一会又说骑兵越来越多了,多到数不胜数。曹操就说,不要再打探了。于是下令让骑兵解鞍放马,原地休息。诸位将领都惊呆了,他们认为敌军这么多,应该将辎重运回军营。呆在一旁的荀攸笑了,他知道曹公这是诱敌深入,运回去干什么呢?

曹操剧照

很快,文丑和刘备率领五六千骑兵赶到。曹操手下的诸将问,现在可以上马了吧!曹操说,现在还不是时候。过了一会后,骑兵多了,他们纷纷去抢地上的辎重。曹操下令,诸位将领上马备战。

当时曹军只有不到六百骑兵,他们冲下山坡,一鼓作气,打得袁军落花流水,用陈寿的说法,是“大破之”,袁绍大将文丑被杀(不确实是不是关羽所杀)。

曹操初战告捷,但是他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放弃了白马和延津,让军队全部驻扎在官渡。这对曹操是有利的,既可以节约财力、集中兵力,又能诱敌深入。一旦敌军深入,战线就会拉长,后方的补给则很难跟上。

②相持阶段

袁绍出征前剧照

八月,袁绍进军阳武,沿着沙丘安营扎寨,东西绵延十余里。曹操无路可退,也安营扎寨,两军相向。

大战一触即发!

袁绍在军营建起了高楼,堆起了土山,让弓箭手不停地向曹营射箭。那一战打得惊心动魄,矢如雨下,曹军都用盾牌挡着身体,恐惧万分。曹操就想,老是坚守不出,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发明了一种“新型武器”,我们不妨称之为“发石车”,将袁绍的箭楼全部摧毁。袁绍又生一计,打算挖地道,偷袭曹操。曹操采取了荀攸的计谋,袭击了袁绍的运粮车,并全部给烧坏了。

除了正面交锋外,双方还在背后搞“小动作”。汝南降将刘辟阴谋叛变,投靠了袁绍,不停地在骚扰许昌,结果为曹仁所破。曹操则联络北方乌桓的军阀,让袁绍腹背受敌。

总之,这一阶段是谁也消灭不了谁,算是打了个平手。

战争旷日持久,最受苦的还是老百姓。曹操也是心力交瘁,不想再打下去了,他对运粮食的人说:我一定会在十五日击破袁绍,不要让你们再劳累了。

曹操当然是没有把握的,他那样说无非是鼓舞士气。

曹操剧照

就在这时,远在许昌的荀彧给曹操寄来书信了。他说:曹公呀,一定要坚持住。袁绍倾巢而出,势在必得。您如果不能战胜他,就只有死路一条了,绝不会有第二种可能。袁绍只是“布衣之雄”,而明公您却是“神武明哲”,并且还“奉天子以令不臣”,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贾诩也劝曹操要打下去,他说:明公您的智慧胜过袁绍,勇气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决断胜过袁绍。有此四胜,半年内还没击败袁绍,是因为您老想着万无一失。其实只要抓住时机,就能立即战胜袁绍。

荀彧和贾诩的话说得对,战争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尤其在冷兵器时代,不到最后谁也不能说自己是胜利者。

③转折阶段

刘备剧照

就在双方成胶着状态时,发生了三件事,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这三件事就是刘备开溜、许攸叛逃、张郃反水。

先说刘备开溜。

刘备在袁军延津失利后,逃到了袁绍大本营,并立即向袁绍提出,要联合刘表。袁绍就让刘备“将本兵复至汝南”,没想到刘备一去不回。

刘备为何要开溜呢?

一种说法是,刘备逃到袁绍大营后,袁绍的脸色很不好看。刘备知道自己待不住,只好不告而别。但这种可能性我认为不大,据有关史料记载,袁绍父子对刘备是很敬重的(倾心敬重)。我认为,刘备之所以开溜,是因为他知道袁绍靠不住,难成大事,迟早要兵败。

再说许攸叛逃。

许攸剧照

许攸叛逃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三国志·武帝纪》的说法,是“许攸贪财,绍不能用,来奔”。《三国志·荀彧传》的说法,是“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汉晋春秋》则认为,许攸逃跑,是因为袁绍不听他的建议。当时,袁绍和曹操相持不下,许攸就建议袁绍偷袭许昌,劫掠天子。袁绍不听。许攸一怒之下,就逃靠了曹操。

许攸叛逃,对袁绍的影响是巨大的。曹操采纳了许攸的“火烧乌巢”之计,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粮仓乌巢,并杀死了袁绍大将淳于琼。

最后说张郃反水

曹操袭击乌巢后,张郃劝袁绍派精兵去增援乌巢。郭图却说,应该去攻打许昌,这样一来,曹操必定大乱,乌巢也就不救自解了。袁绍听取了郭图的建议,只派了一点兵支援乌巢,让大部队攻打许昌。没想到不仅没攻下许昌,乌巢也被烧得一干二净。郭图就诽谤张郃,说他出言不逊。张郃无路可走,只好投降曹操。

袁绍失去了这三个人的帮助,接下来只能是全军溃退、落荒而逃了。

④决胜阶段

张郃一投降曹操,曹操就下令全军出动,攻打袁军。丧失信心的袁军溃不成军,袁绍和他的长子袁谭弃军而逃。曹操带兵渡过黄河,追击袁绍,不过人没有追到,倒是缴获了大量辎重和图书珍宝。

此时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官渡之战到此结束。

二、胜败有凭

袁绍剧照

官渡之战前,袁绍占据了冀、幽、青、并四大州,可谓是地广人丰,兵强马壮,他的兵力更是几倍于曹操。

大战之前,孔融还对荀彧说,曹操必败无疑。

孔融:“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

那么,袁绍为何却大败而归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

第一,袁绍个人品质比不了曹操。

袁绍这个人,是有很多缺点的。用荀攸的说法,是表面上看宽厚大度,实则心胸狭窄。做事犹犹豫豫,老是错过战机。不行法度,士卒虽多,却难以发挥出作用。更为关键的是,他还仗着自己的家族势力,沽名钓誉,虚情假意。

陈寿评价袁绍:

“绍多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也就是说袁绍度量不大、谋略不行、不行法度、不会用人。

就说袁绍用人。

袁绍剧照

袁绍是听不进劝谏的。袁绍派颜良攻打白马时,他手下的谋士沮授劝他,颜良度量狭小,有勇无谋,不能堪当大任。袁绍不听,结果颜良为关羽所斩。

袁绍进军官渡后,田丰劝谏他,在南方应该速战速决,在北方应该打持久战。袁绍求胜心切,又不听劝。

官渡之战前,田丰劝谏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他的兵力虽少,但是不可轻敌,应该打持久战。对内修好政理,对外不停地派一些兵去骚扰曹军,让他的军队疲乏奔波。两年之内,就能够战胜曹操。袁绍不听。田丰死谏,结果袁绍大怒,将他关进了大牢。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狱卒将袁绍兵败的消息告诉了田丰,说他不日将重见天日。没想到田丰仰天大笑,说要是袁公打赢了仗,他或许能活命。现在失败了,他必死无疑。

果如田丰所言,袁绍逃回后,立即将他给杀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袁绍战胜了曹操,或许会放了田丰,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宽厚大量和英明绝伦;而他失败了,则会恼羞成怒,杀了田丰,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相比之下,曹操宽宏大度,举贤任能,不拘一格。有谋略,做事果敢坚决,又随机应变。军纪严明,赏必行,罚必信。真诚待人,从不虚荣。

袁绍的个人品质跟曹操想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第二,袁绍的内部不如曹操团结。

袁绍的内部,是有很多问题的,用荀彧的说法是: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

郭图剧照

谋臣有问题,但是如果袁绍能够调和好,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可是偏偏袁绍不能容忍他们,田丰死谏被下狱,后被杀;许攸贪财、无法度,也不被容,结果叛逃曹操。

此外,袁绍的谋臣还互相争斗。郭图嫉妒沮授,诬陷他“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袁绍听到后,就对沮授产生了怀疑,收回了他的兵权。

而反观曹操内部,是比较团结的。曹操总是以身作则,能够协调好各方的矛盾。

总结

官渡剧照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袁绍自己,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帅。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袁绍传》、《三国志·荀彧传》、《三国志·贾诩传》等

易中天:《品三国》

吕思勉:《三国史话》

裴松之:《裴松之注三国志》

:元哥说历史

:来源网络,侵删

文章原创首发,请勿转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