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的眼睛读后感50字(蓝鲸的眼睛读后感300字)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50字(蓝鲸的眼睛读后感300字)

写这篇文章,只是写我阅读的一点经历、感受,感受是讲不清楚的那种,但还是试着讲讲看,看看能不能理解得更清晰一些。

(一)

应该是挺久之前了,刷到马未都的一个视频,好像是谈写作,讲到他自己正在写一些祭文,一天写一篇,手写,要出版一本书,面前一摞稿纸,念了一段写刘新园的开头:

那一年是哪年?我只清晰记得是个风雨如晦,凄冷森森的春日,一座宽而阔,高而深的古宅,穿过满是陶瓷碎片的过道,满视野排列有序的国宝级官窑残器。我忘了和主人先打招呼,眼睛盯着瓷器一件件地快速浏览,直到他拍了我的肩头。来前就知道,他是刘新园,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对于喜爱陶瓷的我来说,其名如雷贯耳。

我被这个开头吸引了,想着等他出版了,买一本看看。

后来就忘了。前几天给儿子买DK的《飞机大全》,在当当网看到了马未都的散文集《背影》,我一下就想起了那个视频,想起了当时看视频的一些感受,就买了一本。

手写,也是一个传统的事了。现在大部分都是键盘鼠标了。有作家说,喜欢笔尖与稿子摩擦发出的声音。算个人习惯与爱好吧。或者说是一种写作的仪式感。我现在连键盘都不想写,讯飞语音转文字,然后再用键盘修改。

一天写一篇。这是个坚持的事,凡事都怕坚持。发一个愿,要怎么的怎么的,往往虎头蛇尾的多。但还是要坚持啊。

又想到马未都谈龙的视频,当时听是听完了,但觉得讲得不怎么样,他讲的我都知道,我曾专门寻找过龙的很多材料。这就有了两点感受:一是未知的新鲜感,这才是吸引人的;二是传播普及某些知识,讲皮毛已经够了,比如跟学生讲写作也这样。

还想到央视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对马未都、易中天的几个表情印象深刻。特别是在回应某些“不怀好意”的提问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警觉。

回想起不少东西,由此及彼,一线串珠,想着想着书就到了,腰封,封套,“露背装”。太阳底下,花在开,鸟在叫,我们坐着看书,儿子看《飞机大全》,我看《背影》,挺好看,特别记牢了一句话: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语出《史记》。我之前找过一些“聪明句”,见《陆生作:谈谈聪明作文法》《思维导图: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谱系图》。

(二)

最近儿子在听冰波老师的童话,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的一套四本,《蓝鲸的眼睛》《恐龙大本营》《孤独的小螃蟹》《好天气和坏天气》,配有音频。儿子就听音频。

听到《蛤蟆小姐装电话》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好些年前看冰波老师《孤独狼》系列故事时的感受——感觉一个故事要讲完了,山重水复疑无路了,但作者就是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斜出一枝,如《桃花源记》的“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这回,我联想到了魔术。

魔术当然是假的,障眼法,关键是表演者要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睛,说吸引还不够,简直就是控制。有一次,电视上看到刘德华给何炅他们表演扑克魔术,面对面,近距离,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而其实呢,只是眼睛被右手吸引了,而没有看到左手上的动作。写作也有这样一层意思。

对作者来讲,他是全知的。对读者来讲,是作者有技巧地告诉的。如果作者一点消息都不透露,读者是不知道的。所以,一个故事的好看,有阅读的惊喜感,意料之外,需要作者去设计,如何把读者吸引住,让读者沉浸在其中;同时作者又偷偷地埋好了线索,打开新的一扇窗户。

作者就是魔术的表演者;读者是魔术的观众。作者是一个迷宫的设计者,不能把读者困在其中,但也不能让读者没有感受到刺激就走出来。

怎么才能做到这样,文字叙述的功夫当然是至关重要的,是一种话术,一句话百样讲,怎么讲是很关键的。此外,结构性的设计意外也是十分重要的,怎么做呢,倒着编就是很好的一招,一个问题问出来,答案可能有很多;但一个答案先出来,再去寻找它的问题,往往就比较集中。

(三)

还是以冰波老师的作品为例来讲。

我在读《孤独的小螃蟹》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感觉,文字其实很简单,但内容很丰富,文字有张力,文字之外有很多内容,有言外之意,营造出一种环境,意境,能撼动人心的那种。

打个比方的话,如果文字是一花朵,我们见到的是它的色彩形状,但还能闻到花香啊。读故事也这样,看到的是文字,但还有感到的东西啊。言描象以尽意。

如果白纸黑字是1+1的话,表面上它等于2,但其实是大于2的。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了,就像“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是不一样的,这也可以说是技巧,但如果能在整一篇故事中,用简单的文字,写出1+1大于2的效果,就不是雕虫小技了。

就讲这三点与写作有关的读书感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