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年级(吃水不忘挖井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视频)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中国的小孩子,哪个人没有学过这篇课文?从解放初期的时候,到今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一次一次的课文更迭,这篇文章,却一直保留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书里面。
幸甚也哉!因党性教育活动的现场教学安排,本人有幸于近日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亲眼见到了这口知名度极高的平凡而伟大的水井。水井添有木栅,塑有一尊毛主席带领乡亲一道挖井的雕像,秋日阳光下,乡村沉静而美好。
这篇课文给小学生读,我看有“三好”!一好就好在它是一个简明实在的生活体验故事。故事告诉读者,毛主席带领大家排除困难挖水井,解决吃水问题。这个问题要给孩子们讲清楚。虽然今天已是自来水、直饮水和桶装水的时代,但不能忘记先辈们喝小溪水、喝池塘水、喝井水的生活。告诉孩子们这些过去经验、经历与当时现状,便于孩子们生活常识的更新、扩大,也便于孩子们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体会人民群众创造新世界、双手带来新生活的真谛,就同一首歌中唱的一样,“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二好就好在它有独特的时代感、座标感。这是什么时候?是毛主席当年“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具体说是上世纪30年代初的事情,脱胎于广大工农群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艰难转战于闽西地区,在福建、江西一带与白军展开了持续的、英勇的战斗,在一次次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过程中,红军与地方人民群众一道生产、生活,涌现了朱德的扁担的故事,红米饭南瓜汤的故事,也涌现了在江西瑞金沙洲坝挖水井的故事。这样的生动故事,这一个个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座标,是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鲜活记录,需要联系起来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革命”这个词的大概含义,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源自哪里?知道中国革命的初心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重要的开端与源流!
三好就好在这个故事也告诉人们要带着感恩之心拥抱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两句出自老百姓口里的大白话,就是老百姓感恩的明证。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这是感恩教育里面最好的题材之一,是政党之于群众、是团体之于个体、是父母之于孩童、是有能力的朋友之于缺少能力的朋友,一种可贵的真诚的给予;同时又是后者对于前者的由衷的反哺和致谢。
总之,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实际生活性、时代感座标感、感恩之心的综合体现。而作为小学课本,其中的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然是一个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是懂得珍惜与付出、与回报的人。因此社会上由“吃水不忘挖井人”产生的文艺作品也不少,包括著名作曲家印青谱曲的《在灿烂阳光下》,歌中唱道:“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还有著名歌手吕继宏演唱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歌中唱道:“红色心田你滋润/甘露浇灌万年春/捧起春光我畅饮/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想“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这个道理如此流传甚广,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十分朴素的道理,同时也有着含蕴丰富的珍惜生活、感恩感谢、友善诚信、民主文明的精神存焉。
据笔者细察,“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的原文还不是这样的,原文为“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个证明来自1952年11月原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课本《语文》教材第二册——这篇文章也最为接近挖井当时的时代——沙洲坝人民把“挖井”称作“开井”;在井旁边立下的也不是今天见到的石碑,乃是一块木牌。“挖井人”也好,“开井人”也罢,石碑也好,木牌也罢,一口真实的水井摆在老百姓面前,历经岁月淘洗,至今仍能涌现汩汩清泉,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共产党的红色基业,就是从这样的掘地挖井、开山推土、担谷种粮,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之上起步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确保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习近平语)。这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就是打牢执政根基、加强国家建设的具体工作,是团结人民、造福于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平凡举动和伟大精神。这样的精神理想、精神追求,理应受到更多点赞!(作者 章仙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