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简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有感情有语气地朗读,结合旁边注解和工具书能够正确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够对诗歌中的用词或者一两句诗进行赏析,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想象和联想等方法把这首诗勾画出一幅画面,能够扩写成一篇文章。
重点和难点:能够对诗歌中的用词或者一两句诗进行赏析,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找生抄写这首诗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玩个游戏“飞花令”,请大家回忆关于“春”字的诗句,想上一句加一分。
学生纷纷回答:春江潮水连海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卜算子·咏梅 陆游)
教师:大家能背诵这么多的诗句,老师很高兴,希望大家能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面的春字特别多,这一首就会让你成为佼佼者。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与春天有关是诗“钱塘湖春行”。请大家先大声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
教师:这首诗是诗人白居易在春天游钱塘湖的所见和所感。钱塘湖是什么湖呢?白居易又是谁?
学生回答预设:是西湖,杭州西湖,唐代诗人 ,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叙事诗中 :《琵琶行》、《长恨歌》、《白氏长庆集》极为著名。
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
教师:在冬末春初的乍暖还寒时候,白居易在西湖见到了哪些景象,又产生了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结合右边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每联诗的意思。先自己思考。
学生按照座位翻译每联诗的意思。
师生共同评价。
参照事例 赏析诗歌
教师:这首诗是白居易在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任杭州刺史时所作。在游览杭州西湖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仿佛看到西湖像娇羞含笑的西施浓妆淡抹得很漂亮。那番景象是令人陶醉的。那么作者在西湖看到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教师做示范:诗人看到了早莺争春的景象,“几处”指的是很少的几处早莺争抢着向阳的树,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几处”凸显了少,“争”是动词,写早莺争来争去的活泼可爱,灵动,也说明了早春的富有生机的景象。早莺争暖树,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请同学们稍做思考,照着老师的样子也赏析一个诗句。
学生思考回答
表达观点 说明理由
总结回答:这首诗我认为写得 ,理由 。(诗句即可)
展开想象 扩写诗歌
教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置身于初春的西湖,假如你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请你把其中一联扩写成一幅画面。
要注意不能改什么:诗歌所写的中心意思不能改,表达的主旨不能改,地点、人物不能改。你可以拓展写景句的意思,描绘成一幅幅画面。
学生练习写作
教师巡视
师生评议
作业:请你自己找一首写春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从内容、写法和主旨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写出你的看法和观点。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的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2.联系上下文,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教学重点:重视朗读训练,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能够注意语气、节奏变化。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好好儿活”体会情感变化。
教师导入:在十一假期里我把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看完了,深受感动,史铁生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因病截断了双腿,因为他在陕西插队,放牛的时候遇到大雨,发高烧,到陕西没有两个月就赶紧回到北京的友谊医院治疗,高烧一直不退,后来因为病毒引起的高烧,不得不截肢。从此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开始了痛苦的生活,他不相信命运如此不公平,对他如此的残忍,于是开始了自暴自弃,母亲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那个年代经常出差,他瘫痪后,母亲变得小心翼翼,自此再也没有了快乐。“秋天的怀念”,主要是史铁生在秋天里怀念母亲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吧。
新授过程
一、听朗读 谈感受
教师: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听完后请大家谈谈感受。
学生认真倾听,听完后谈谈感受。
学生回答预设1:听完后我觉得史铁生太不容易了,双腿瘫痪,身心受着折磨,他的所作所为是可以理解的。
教师:你是从史铁生的角度来体会他的身心受到的伤害和创伤。
学生回答预设2:我觉得史铁生的母亲太伟大了,为了儿子能够小心翼翼的照顾着他的感受。
学生回答预设3:我听完后觉得特别伤感,为了史铁生而伤心。
教师:是啊,我也为史铁生不幸遭遇而伤心,作者是如何读出这种伤感的?用了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读出来的?
学生回答预设:节奏缓慢 语调低沉
请同学们谈谈如果把这种伤感读出来的话,你关注到哪儿连读哪里应该停顿?
学生回答
二、关注停连 读出语气
学生大声朗读,注意停连和语气,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也深深体会到作者的无助,悲痛和伤心。面对着作者这样的情况,母亲是最心疼儿子的,母亲有两句话深深的打动着我,就是“好好儿活”,请你找出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过几次?都在哪里出现的?请你用笔画出来。
学生回答预设: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和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
教师:请你把这两段话读给大家听。同学们思考:母亲为什么要说“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学生回答预设:当我心情非常不好时候,我猛摔东西,狠命地捶打自己的腿。
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吗?
学生回答预设:当时作者的腿瘫痪了,心情非常不好,所以看到什么都不高兴,母亲劝说他出去走走他也不高兴。
教师追问:母亲面对儿子的自暴自弃,都做了什么?在文中去找找。
学生回答预设:
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我”和妹妹,一起去
教师:在秋天里,母亲为儿子作者做着一切努力,第一次母亲要我去看菊花,我不答应。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了。最后我和妹妹一起去,想起了母亲的那句话“好好儿活”。这两句话为什么要出现两次?大家请从结构角度和内容的角度来思考。写在笔记本上,写好后小组内交流。交流后的补充要用笔记下来。
学生在笔记本上思考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我”重拾生活的热情,让“我”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问?请提出来?
学生回答预设
教师出示问题:
【难点探究】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答案】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只是直白地表现出对母亲的思念,缺乏韵味。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不仅表现出对母亲的深切缅怀,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其中也包含着一种人生的精神和意义,这一题目含蓄,耐人寻味。
三、深度探究 各抒己见
请大家讨论:文中多次写到菊花,有何用意?
【答案参考】母亲想带“我”去看菊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的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
教师小结
史铁生是爱母亲的,是思念缅怀母亲的,母亲为了儿子更是小心翼翼的活着,都是为了对方的自尊而活着,小心的呵护,这就是亲情,母亲希望儿子能坚强起来,振作起来,勇敢面对眼前的困难。儿子每每看到菊花都会想到母亲,也会深深第自责和内疚。他们相互爱着对方,让我们大家动容。请同学们深深地再朗读一遍文章,体会这种母子亲情。
作者简介:程亚利,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语文湿地栖居者。多次评为“北京市房山区学生最喜爱班主任”,所带班级多次评为“区级先进班集体”,曾参与撰写教学书籍《智慧课堂你我他》《引领悟读》,多次聘为《作文素材》编辑等。爱读书、爱语文、爱青春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