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唐代壁画中常见的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为何鲁迅说“唐室大有胡气”?谈谈胡服的传入对唐朝文化的影响
导语:唐朝时期国家经济强盛,社会开放,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包容开放”的唐朝汇聚了各地的商人、使者,与此相伴而来的是各地的文化。胡文化也是这众多外来文化之一。胡文化对唐朝文化的多样化也贡献了其积极的影响,其中胡服在唐朝的影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可谓是风靡一时。
一、胡服及其传入的历史
胡服,即胡人之服装,是伴随着“胡人”的称谓而产生的。在中国古代,“胡”的含义即是指在东北、西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到了唐朝,“胡”的概念中囊括了突厥、罗马、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古人称这些人为胡人,称他们的服饰为胡服。中原人与胡人往来已久,胡服的传入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赵武灵王曾提出“胡服以骑射”,故而多被认定为第一个引进胡服的。为便于骑射与作战,他采用胡服的窄衣紧袖作为军队作战服装,使赵国在战争中屡胜。胡服首先在中原地区作为军服而得到传播,鉴于其实用性,进而在民间也得到的一定的普及,由此胡服影响了汉族传统服饰。
隋唐时期国力鼎盛,为当时服饰文化的多元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十分积极,为胡服传播创造了机会。唐人皆爱胡服,胡服在唐朝人的服饰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唐安史之乱时,回鹘势力日益增长、唐采取和亲的政策,都促进了回鹘文化在唐朝的传播,回鹘髻的装束也在唐流行起来。元和时期的女子服装多受吐蕃的影响,胡服的样子已产生了较多变化。元和之后,胡服就渐渐从中原的上流社会中淡出。
二、胡服在唐朝传播的盛况
唐朝的长安和洛阳,胡风十分盛行,穿胡服、戴胡帽、画胡妆成为大势所趋。当时官民之中,穿胡服参加社交活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唐装款式也有向着胡风转化的盛况:
(一)胡服中首服在唐朝盛行
幞头,也称“唐巾”,本是突厥族的流行服饰,自北魏开始流传,到唐朝时达到了极盛,成为男子重要的首服之一。初唐“平巾小样”、中唐“英王踣样”、玄宗时“软脚幞头”、唐中晚期“朝天幞头”,幞头始终受到唐朝的各层人士的欢迎,唐玄宗也曾向百官赐过“官样圆头巾子”。幂离源于鲜卑族的风帽,用大块方巾制成,可以遮蔽全身,最初是用于遮挡风沙、保护编发。唐初宫人骑马多戴幂离,上层妇女出门也多戴幂离。
《旧唐书?舆服志》中有这样的情景:武德、贞观年间,宫中骑马的人也依旧遵循隋制,多着幂离,遮蔽全身,不为路人所看到。
帷帽是与幂离同时或稍后的女子首服,在唐高宗永徽年间开始流行,唐朝人皆以戴帷帽为荣。帷帽高顶而檐宽,网状的面纱垂至下颈,最初也是少数民族用于遮挡风沙。与幂离相比,帷帽较短,可以露出美丽的衣饰,所以受到了唐朝女子的欢迎。
(二)胡衣在唐朝的盛行
圆领长衣是唐朝男子的时尚服装,也是源于胡服。
圆领多是西域服装所使用,与中原服饰的交领右祍不同。武士及劳动者的圆领长衣则比较短,在衣服两侧开有缺口,也称“缺胯衫”。褶裤来于匈奴的折襟服饰,外衣宽大袖子却很窄,衣服里另有长裙,类似于男子的长袍。隋朝时传入中原,唐朝时作为官服而得到推广,九品以内的官员皆穿褶裤上朝。小袖袍是一种襟袖窄小的服装样式,能充分展现女子的体态美,也因其别致新颖和实用的功能成为了唐朝最为流行的服饰。天宝时的宫女多穿小袖袍,杨贵妃也曾因穿小袖袍的胡服跳《胡旋舞》而赢得了唐玄宗的欢心。
小管裤是源自于北方游牧民骑射的裤装,至隋唐时期,男子服饰已经由原来的“上衣下裳”变为“上衣下裤”。隋唐之后,由于战争已由车战变为骑战,所以人们着裤装也更为方便。衣着裤子则更趋窄小。小管裤流行的一大性能是因其方便性。条纹小口裤是唐朝流行的女子胡服,脚口收紧,用竖纹面料裁制而成,伴有条纹花样。它的流行与西域传至唐朝的胡旋舞密不可分,条纹裤与快速旋转的舞蹈相得益彰,俞显其美,使唐人为之倾倒。
三、胡服的盛行对唐朝文化的影响
唐开放政策、胡汉民族的密切往来推动了胡文化在唐朝的传播,也促进了胡服在唐朝的盛行。服饰文化较其他形式的文化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外向性和普及性。胡服在唐朝的传播对唐朝产生了如下的深远影响:
(一)对唐朝服饰文化的影响
唐朝服饰在历史上具有如此鲜明的特色,与之博采众长不可分割。
唐朝人喜穿胡服,但更善于吸收胡服中新颖的局部特点,汉化后融合到我们的传统服饰当中。胡服对唐装的影响从冠巾、衣裳到鞋履无处不在。以幞头来说:幞头虽在中原的流传已久,但在唐朝时才真正摆脱了功能性而转向了装饰性。唐朝改传统的软式幞头为硬脚幞头,而硬脚却纯属装饰。从衣裳来看,直到唐朝时,胡服的精髓才得以在唐装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改变了原来汉服衣袖宽大而采用了胡服的襟袖窄衣和上衣下裤。从足服上来看,唐人所穿靴子,也是原出自胡人。唐人便改变其兽皮材质,采用织锦制靴。胡靴被唐人赋予了中原汉族的审美意义,无论在外观和形式上都更适合唐朝人的穿戴习俗。
(二)对唐人发饰的影响
唐朝中后期,社会开化之风愈演愈烈,最初时兴的幞头帷帽已经不能满足唐朝女子追求时尚的要求。开元年间,妇女们以露面的妆容为时尚,帷帽则遗留在与妇女发髻相配用的“透额罗”上,而“透额罗”也正是体现着胡服的遗韵。从元稹的诗句:“新妆巧样画双蛾,漫裹常州透额罗。”胡服对发髻的另一个影响则是回鹘髻。回鹘髻,是与回鹘装相配的一种发髻:头上扎一个髻,发髻小而精致,在其根部用红绢系之。名门贵族为彰显身份则在发髻上戴一个华丽的金冠。
唐朝史籍《妆台记》中也记载:“开元时期梳‘双环望仙髻’及‘回鹘髻’。”
(三)对唐朝文学的影响
胡服的盛行作为唐朝一种鲜明的社会现象,为当时的文学创造供了大量的现实题材。
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就反应了胡服在唐朝的流行。李贺的:“邀人裁半袖,端坐据胡床。”“半袖”即为胡服的一种。刘禹锡的《观柘枝舞二首》中:
“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则形象描绘了胡服华丽的特质。“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耗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可见当时胡风、胡服之盛。还有一些诗作反映了唐朝时胡服的样式。如:李贺:“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鞋踏哮虎。”与白居易:“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描写的都是当时胡服的一种—-窄袖袍。
(四)胡服在唐朝流行体现出了唐朝女性意识与女性地位的变化
唐朝时女性对胡文化推崇不已,穿胡妆、戴胡帽、化胡妆……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女性的创造意识得以释放。初唐女子所穿胡服可展现女子身体的线条美,更催生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以露为美”。小袖袍、靴子等胡服的男女界限并不明显,是因为在胡人社会文化中,没有严重的男尊女的观念。
从社会阶层来看,当时的官民穿胡服进行社交活动的,一些官宦的妻子甚至着其夫的胡服外出,这也是唐朝社会开放的鲜明特征。而在服饰审美的中性化表象下,是唐朝女性意识的崛起,是对平等的追求。
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是压迫人民的一座大山,长期的男尊女卑思想,约束着女性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展示的权利。而在唐朝,胡服的时兴体现了唐朝的宽容与包容,其服装除了方便女子出行活动之外,更是解放女性的天性,女性的审美意识也展现了空前的活力。这种社会风尚也是唐朝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的体现,女性第一次在服饰上为自己谋求了平等。服饰是一种自我意识最直接的表现,唐代的女性服饰的胡服融入体现的不仅是唐朝女性审美的变化,也是女性意识自我觉醒的最为直接的体现。
胡服在唐朝盛行,胡服也无处不在。鲁迅有一句话说“唐室大有胡气”,也表达了胡服对唐朝文化的影响。唐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兼容并蓄地采纳了胡服洒脱自然、注重实用的特色,也吸收了其中蕴含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唐装中所掺杂着的胡服色彩,既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又表现为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炫彩而夺目的民族服饰,不仅丰富了传统古代服装的内容,更产生了新的审美意识与情趣。
参考文献:
[1]赵文润.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
[2]刘昫.旧唐书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