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简介乡愁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诗人余光中今天病逝,享寿九十。
人物简介:
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与河南:
著名诗人余光中为汴梁晚报题写刊名“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
2014年5月28日,当时年逾86岁高龄的余光中先生应著名文化策划人、诗人屈金星邀请首次抵达中原,在屈金星全程陪同下开启了“中原文化寻根之旅”。“中原文化寻根之旅”首站就选在了开封。2014年5月29日上午参加了在清明上河园举行的由本报参与举办的2014中国(开封)宋韵端午诗会暨端午文化周活动,和开封500万父老乡亲共话宋韵端午,共述中华情深,用美丽的诗歌和先贤屈原对话,并为《汴梁晚报》题写刊名“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
余光中河南行酝酿三首诗歌 自称成烩面粉丝
在遍览开封、洛阳名胜古迹后,著名诗人余光中、绿蒂等一行回到郑州,以举行“寻根中原 回梦大河”余光中诗歌文化之旅座谈会、游览河南博物院作为此次中原诗歌之旅的收尾。谈及此行感受,诗人余光中用12个字高度概括:“历史丰富、传说生动、小麦丰收。”
余光中、汪国真开启“中原文化寻根之旅”(图)
“2014中国(开封)宋韵端午诗会暨端午文化周”开幕 刘永海 摄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余光中的《乡愁》被海内外中华儿女广为传诵。2014年5月29日开始,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绿蒂、汪国真等走进河南,参观了清明上河园、巩义杜甫故里、栾川老君山、龙门石窟等景点,开启“中原文化寻根之旅”。
余光中开封谈“乡愁”:已变淡 现在更关注环保
余光中体验坐马车
在余光中看来,乡愁是包括历史和文化在内的对整个中国的眷恋,“你如果离开河南十年,再回来,很多东西不一样了,但你依然有‘乡愁’。”但他希望,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也不要有到唐诗、宋词中去寻找故乡、寻找“乡愁”的那一天。和“乡愁”紧密相连的,是故乡、是根,余光中的这次河南之行,也是一次寻根之旅。他说,河南地处中原,中华文化逐渐从这里传到各地,让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能从中学习,“作为中华文化之根,希望中原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台湾诗人余光中作长诗《卢舍那》 称赞龙门石窟
2014年端午节前夕,著名诗人余光中应邀参加中国(开封)宋韵端午诗会,随后赴郑州、洛阳等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中原诗歌文化之旅。在河图洛书发祥地,余光中流连忘返。博大精深的中原根文化令余光中深深陶醉。端午节当日,余光中游览了龙门石窟,在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前,他对陪同的诗人屈金星讲:“我对洛阳龙门神往已久,卢舍那果然名不虚传!”回到台湾后,86岁的余光中激情难抑,创作了长诗《卢舍那》。这是余光中的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一首长诗。
余光中、绿蒂与河南诗人面对面
面对当代语境的变迁,中国诗歌创作该往何处去?诗人在全球化语境面前能做些什么?6月5日,“现代语境下的中国诗歌——豫台作家座谈会”在省文联举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绿蒂与河南省文学界、诗歌界的代表作家各抒己见,对中国诗歌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
余光中参观河南杜甫故里 发现诗碑有别字
2014年6月,著名诗人余光中到河南参观杜甫故里,这是此次河南之行他点名要参观的地方。“我一定要来杜甫故里看一下,故里和故居不一样,故居只是短暂居住过,而故里是杜甫的根,来这里很有意义,是很难得的机会,我们几个也来这里向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致敬。”余光中在参观杜甫故里时很有感触,称回到台湾后可能会再作一首关于杜甫的诗歌。
代表作
《乡愁》
[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