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故事简写(武则天的故事50字)

武则天的故事简写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99,《隋唐史话》连载09(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武则天出身大贵族大官僚家庭。她的父亲武士彟,由于参与李唐建国有功,封太原郡公、应国公,任工部尚书,食实封800户,赐田300顷。

武则天14岁入宫,当了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她入感业寺为尼。后来高宗又把她召到宫里。

武则天入宫时,谦虚谨慎,“卑辞屈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美于上”,于是她当了宸妃。

武则天做了宸妃并不满足,还想当皇后。在封建社会,废立皇后是国家大事,必须得到朝臣的支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表示反对,却得到李勣、许敬宗、李义府的支持。永徵六年(655)十一月,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

关于武则天,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她的为人。唐太宗有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性情暴烈,谁也不敢骑它,也没有人能制服它。武则天说:“我能制服它,但须有三件东西。“

太宗说:“要哪 、三件东西?“

武则天说:“我要一条铁鞭,一把铁锤,一把匕首。马不听话,我就用铁鞭抽它;再不听话,我就用铁锤锤它;还不听话,就用匕首刺死它。”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武则天的性格。她执政后,就是用驯马精神控制群臣,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显庆五年(660),武则天开始参与朝政。唐高宗去世后,她进一步又想夺取皇位。

首先,她利用佛教制造登基的舆论。当时和尚法明等编了一部《大云经疏》,宣扬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应当称帝。为此,她下令全国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藏一部《大云经》,由高僧向群众宣讲,利用宗教迷信为她夺取皇位制造舆论。

其次,武则天又叫酷吏付游艺纠合数百人“劝进”。后来,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等六万余人也跟着上书,表示拥护改唐为周。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号“圣神皇帝”。

武则天执政以来,继续推行唐初的基本国策:坚持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压抑部分士族,扶助新兴庶族;反对民族压迫,保卫边防安全。

她虽然没有重大建树,但并没有把唐朝引向衰败。

01、徐敬业之乱

武则天取得政权后,因大肆诛杀唐宗室贵戚,曾受到反抗。光宅元年(684)冬天,政治野心家徐敬业利用宗室贵戚的不满,在扬州组织叛乱。

参加叛乱的都是被贬的失意官僚,对朝廷怨恨。这些人纠集起来在扬州组织叛军,以匡复唐室为名,反对以武则天为首的中央政府,企图取而代之。

在徐敬业的煽动和恐吓下,一时参加叛军的有十万之众。叛军设立了匡复府、扬州大都督府,徐敬业自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

匡复府成立以后,下一步怎样行动,几个头子看法不一致。当时军师魏思温说:“从当前形 势看,应先行北上,直奔神都。 这样,山东豪杰在我们进军途中可能望风响应,天下垂手可得“。

行军司马薛仲璋却认为:金陵是六朝故都,北有长江天险, 南是鱼米之乡。首先应当南渡长江,占领常、润(今江苏镇江), 作为称霸的基地,然后北伐中原。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此乃万全之计。

徐敬业同意薛仲璋的主张。于是,他派左史唐之奇守扬州,自己率主力军南渡长江,夺取常、润。又派徐敬猷北上,攻占淮阴。

叛军进攻润州时遭到润州刺史李思文的反抗,曲阿县令尹元贞也领兵来保润州,经过激烈战斗,叛军终于占了润州。

正当叛军头子们得意忘形的时候,武则天临危不惧,当机立断,派遣左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侍御史魏元忠,率讨逆军30万众,日夜兼程开赴江淮前线。

讨叛军总部临时设在泗州(今安徽盱眙对岸)。 受叛军迫害的难民纷纷投奔淮北。

徐敬业听说讨逆军前来,急忙从润州带主力部队回到扬州一带,暂屯下阿溪。另一支叛军在徐敬猷指挥下占领淮阴,别将韦超则屯兵都梁山(今盱眙县南)。

战争一开始,叛将韦超星夜逃窜,都梁山方面不战自溃。淮阴方面,徐敬猷节节败退,讨逆军顺利夺取了淮阴等地。

大将军李孝逸乘淮阴大捷之机,率兵沿运河南下。在进攻江都下河溪时,战斗非常激烈。唐后军总管苏孝祥,乘黑夜率领五千人,乘小舟渡溪打击叛军, 遭叛军伏击,讨伐军伤亡很大,苏孝祥当场牺牲,士卒溺死者两三千人。左豹韬卫果毅成三朗被俘以后,叛军对他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劝他投降。成三朗痛骂叛军,坚贞不屈,终于慷慨就义。

大将军李孝逸亲自督军上阵,但初战不利。侍御史魏元忠建议:“风顺荻乾,应当以火攻之。"

叛军作战日久,士卒疲惫,纪律废弛。李孝逸因风纵火,大败叛军,斩首7000余人,在溪中溺死者不可胜计。

叛军头子徐敬业带着妻子财帛逃往润州,准备流窜海岛。李孝逸分兵追击。徐敬业逃到海陵(今江苏泰州)一带,被其部将王那相斩首。王那相又杀了徐敬猷、骆宾王,拿着3个叛乱头子的脑袋投降李孝逸。

徐敬业的余党魏思温、唐之奇也相继归案,传首神都。

徐敬业策划的叛乱,历时50余天,即被讨伐军平定。全国重新统一。

02、重视农业发展

武则天执政时期,均田制度还继续实施。当然,农民受田数量已越来越少,均田制的作用已很有限。

武则天很重视农业。她责成北门学士编写《臣轨》,亲自作序,并下令把《臣轨》作为举人考试科目,和九品官员必读之书。这本书很重视农业,在《利人章》中写道:“然俱王天下者,必国富而粟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劝农之急,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则无游食;人无游食则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 人富。”

她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规定州县官的统治区,如果“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即可升官;反之“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要被降级。

垂拱二年(686),她当了皇帝以后,更加抓农业。她还敕令大臣编一本《兆人本业》,颁发给朝集使,要求地方官搞好农业生产。这些政策对农业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表现,首先是粮食产量提高和储备增加。

我国考古学者于1971年在洛阳发现了唐代的含嘉仓,这个仓包括290个仓窖,每窖藏谷50万斤,仓储总额是5803400余石。含嘉仓还发现登记粮食的铭砖,年代可考者有天授、长寿、万岁通天、圣历等。

长安四年(704),大臣杨齐哲说:“神都帤藏储粟,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行”。可见武则天执政时期粮食储备是相当丰富的。

兴修水利是农业发达的另一标志。例如光宅元年(684),于朗州武陵开永泰渠。垂拱四年(688),在巴西利用旧渠道开广济陂,灌田万余亩。于涟水开新弯渠,通海州、沂州、密州。证圣年间,在宝应开白水塘、羡塘。圣历初年,于湖州安吉建石鼓堰,引天目山水灌田。

03、打压老士族

在政治上,压抑贵戚和部分老士族,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

武则天上台不久,便令许敬宗、李义府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规定凡是在唐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这个做法,就是将参与唐朝政权的庶族都提升为士族,以压抑旧士族地位。

武则天继续发展科举制度,广泛罗致人才。隋和唐初举人答卷,没有糊名制度,评卷时容易营私舞弊。武则天上台后,改革科举中试卷管理办法,采用糊名制度,使评卷人不能了解答卷者的姓名,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天授元年(690),她“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

长安三年(703),又创武举,以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进行考试。

在辅佐高宗时,已开“南选”,她称帝以后,“南选”更盛, 从而使岭南、福建等边远地区的人才,得到当官的机会。

为了广揽人才,她创立“自荐”和“试官”制度,在各阶层中广泛罗致人才,结果使“天下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 。

在乾封以前,吏部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以后,每岁常至五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要以新官僚代替被罢黜的老官僚,尤其要以官位收买天下人心,寻找自己的支持者。

但是,不可否认,武则天确实发现、提拔一批贤能俊杰之士。如文臣之中富有才干的狄仁杰、姚崇、魏元忠、杜景俭、郝处俊等;武将中有善于统军御敌足智多谋的娄师德、裴行俭、王孝杰、唐休景等;还有能急言直谏的李昭德、王及善、徐有功等。

由于武则天进行的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势力,使庶族等阶层进一步上升,扩大了政权基础,又注意发展农业并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加之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从而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全国户口从永徽时的380万户,到她临终时增至610万户。

04、保护西域

对于西域的安全问题,武则天也是比较重视的。从7世纪开始,吐蕃奴隶主贵族逐渐强大起来。咸亨元年(670), 薛仁贵军在大非川覆没,西域四镇被吐蕃占领。

长寿元年(692),王孝杰率兵大破吐蕃军,夺回了四镇,然后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屯兵镇守。

当时,朝廷内部对保卫四镇问题有两种看法,宰相狄仁杰认为西域地处边塞,得到这块土地不能耕织,得其人不能增税。而且国家连年出师,所费甚广。另一方面,由于人民负担繁重,如果大乱爆发,国家前途不堪设想。为此,他主张放弃安西四镇,用全力维护中原。

右史崔融主张维护西域,他说:“高宗时主管官员玩忽职守,未能坚守四镇,吐蕃因而强大,从焉耆而长驱东来,经高昌、车师、常乐,过莫贺延碛,就兵临敦煌。现在王孝杰一战收复四镇,怎能弃而不要?如果四镇失守,吐蕃一定占领西域,住在西域南部的群羌,势必投降吐蕃,吐蕃如果与群羌结合,河西四郡必受威胁。而莫贺延碛宽2000里,没有水草,如果吐蕃控制了沙碛,我军便无法通行。这样一来,伊州、西州、北庭、安西将全部失守。“

武则天接受了崔融的意见。武则天的决策对保卫西域、促进中外贸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万岁通天元年(696),吐蕃乘武则天反击契丹的时机,以和亲为名,企图诱使武则天放弃安西四镇,并要求分给突厥十姓的土地。武则天派颇有远见的郭元振出使吐蕃,郭元振回到神都以后,向武则天建议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

武则天采纳郭元振的正确意见,吐蕃奴隶主贵族的阴谋未能得逞。后来虽然失掉碎叶,其他三镇一直掌握在唐政府手中。

因此,武则天在处理西域问题上,是具有一定功绩的。

05、用人不端

以上是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此外,在她执政时期,还有一些弊政。首先,武则天用人较滥,主要是重用武氏家族,如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武攸绪、武攸宁、武攸暨等。这些人不学无术、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却长期担任宰相、尚书、总管等要职,影响极坏。

武则天的面首也是她依靠的力量之一,如大流氓薛怀义,从得到武则天的宠爱以后,立刻飞黄腾达。他曾四次担任行军大总管,掌握数十万武装,多次战败,却被武则天重用10年之久。

其次,武则天晚年穷奢极欲。她迷信佛教,建筑兴泰宫等,“功费甚广,百姓苦之。”作明堂,“凡役数万人”;又作天堂,“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内,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又作天枢,“买铜铁不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第三,武则天称帝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当时阶级斗争最普通的形式是逃亡。一种是逃赋役,即所谓“偷避徭役”;一种是逃兵役,即所谓“违背军镇”;另一种是逃荒,即所谓“因缘逐粮"。

为此武则天采取了相应措施,农民广泛开展逃亡斗争,使统治集团非常忧虑和恐惧。宰相韦嗣立说: “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租调既减,国用不足,理人之急,尤切千兹" 。因此武则天立即派遣使臣"括天下亡户",规定:“其有诸州人,或先缘饥岁,流宅忘归”者,“并限百日内首尽,任于神都及畿内、怀、汴、许、汝等州附贯"。为了招诱逃户归业,还规定免除一二年租赋。

逃亡者越来越多,必然发展成武装暴动。狄仁杰指出:“方今关东饥谨,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

弘道元年(683),绥州白铁余起义,攻陷绥德大斌县。在剑南道,出现三万逃户暴动,他们活动于果、蓬、遂、渠四州之地,“结为光火大贼,依凭林险,巢穴其中。若以甲兵捕之,则鸟散山 谷,如州县怠慢,则劫杀公行。”“攻城劫县,徒众日多" 。

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从总的情况看来,还不是斗争的高潮。

06、神龙之变

长安四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文武大臣率兵进宫,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拥唐中宗复位,取消武周国号。这就是著名的“神龙之变”。

冬天,武则天病死。唐中宗李显即位。但中宗庸懦无能,专信韦皇后。当时以武三思为司空,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参与朝政。兵部尚书宗楚客、太府卿纪处讷、将作大匠宗晋卿等,都是武三思的党羽,武氏势力东山再起。

景龙元年(707),皇太子李重俊约集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等,矫诏杀武三思集团十余人,随后太子也被韦后杀害。

从此,韦后更加肆无忌惮,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公开出卖官爵。这种官当时称“斜封官”,计数千人。

景云元年(710) ,安乐公主为了让韦皇后临朝称制,自己当皇太女,便同韦后合谋杀了她父亲唐中宗。

韦氏党徒分别统兵五万余人,准备拥韦后登基。李旦之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打进宫里,杀掉韦皇后、安乐公主、武延秀,铲除武韦集团。

随后,李隆基的姑母太平公主出面,恢复唐睿宗李旦的帝位。睿宗即位以后,立其子李隆基为太子。

712年,睿宗让位给李隆基,即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七月,玄宗杀太平公主门下的宰相窦怀贞、肖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从此唐玄宗才彻底掌握了政权,开始了著名的“开元盛世”。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武则天的故事.jpg” />

与武则天的故事50字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