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话剧剧本格式,话剧剧本格式模板?
优质回答:
如何写出一个好剧本?
反映人性的美的剧本就是好剧本,当然,反映人性丑的剧夲当然就不是好剧夲了,至于编故事,那是编剧的初级班,闭门造车胡编,那更是幼儿班的小儿科。
其他网友观点
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英剧《黑镜》在被问到如何才能写出好的剧本时,他回答到:
“不要谈什么天分、运气,你需要的是一个截稿日,以及一个不交稿就能打爆你狗头的人,然后你就会被自己的才华吓到。”
深以为然,好的作品,需要时间,更需要deadline。
其他网友观点
剧本写作必须要遵循的四大原则
真实性原则
所谓真实性原则,就是影片必须通过某些具体情境中的真实生活、真实人生,即真实的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展示,反映真实的社会问题、表达真实的人类情绪。
电影是”虚构的真实”,一部电影的具体情景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超现实的,角色形象可以是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其他生物乃至空想之物,但是这些虚构、虚幻的情景和角色却必然呈现为人类真实生活的镜像,具有相应的人性和人类感情,表达的是真实存在的人类困惑和人类问题。
为什么电影及其剧作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
这是因为电影创作和放映过程,其实是一次作者与观众的交流过程,双方交流之所以可能,第一要求双方的态度是真诚的,第二要求双方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而真实与否的判断标准,就是双方共同享有的现实生活、双方共同拥有的人类和民族历史、双方共同归属的人类社会。
因此,任何创作者都不要存有戏耍观众的心态,以毫无现实基础的概念和空想来愚弄观众,也不要心存侥幸,企图以胡编滥造来蒙蔽观众,而应当无论在主题设定、情节安排、演员表演、道具准备等方面,尽可能传达出入物的性格真、命运真、状态真。否则观众会以拒绝观看来反击你,因为一旦与人类真实生活无关,作品也就毫无意义。
生活性原则由于观众总是习惯以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自己对人性的体察来评价一部作品,因此要想获得观众的认同,避免给人以不真实感,创作者就必须谨遵生活第一原则,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人手、从个人体验而不是概念出发。
作品必须选用来自生活的题材和人物,而不是创作者无根基的胡编滥造。
有些成功作品中的角色看似来自科幻世界,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总是有生活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包括缺陷。只有人物和故事来自生话,故事的发展才会按照观众可以理解的逻辑,即生活的逻辑发展,做到合情合理。
作者必须写自己能把握得了的生活,即自己熟悉的题材和人物。唯有如此,剧情和情景的建造才不会出现因编造露出的马脚,唯有如此剧中的人物才会按照生活中应有的情感逻辑发展,唯有如此,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和流露的观念和体验才属于自己,而不是东拼西凑来的陈词滥调。
电影史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冒险涉足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总逃不过挑剔的观众锐利的眼睛。
每个人都在生活着,写作者除了善于从个人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外,还应该有意识地增加生活积累:积累素材、积累情感、积累感悟。
而这种积累,除了通过个人体验,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阅读、倾听、观摩等其他渠道进行,这后一种积累之所以可能,源于人性和情感的相通。也就是说,即便素材是别人的,但情感和人性的体察仍是创作者个人的。
戏剧性原则
关于什么是戏剧性,中外专家学者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尤以”冲突论”影响最大。但是很多并无冲突的场面和剧作却同样戏剧性十足,因此冲突是戏剧性的重要来源却并非唯一来源。
考察戏剧性的词源,指的是那些适合戏剧(舞台上)演出的人物和事件所具有的特性,这个解释貌似同义反复,但进一步追问何者适合戏剧(在舞台上)演出,何者足以吸引观众的注目,就可以接近答案–值得特别地放到舞台这个公共目光聚焦地方的,是那些在平常的生活中不会发生的、看不到的人物和事件,其对立面是日常、平凡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说,戏剧性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非(日)常性”。
人们每天匆匆行走在大街上不会驻足,但若是出现了吵架、车祸等场景,通常会聚拢一大批人,看到一个奇装异服的人、一个奇怪的景观也会多看两眼,碰巧遇见熟人,或者多次碰到同一个人也会引起注意,而这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非常性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冲突”、”传奇”、”突变”、”巧合”、”悬念”等戏剧性元素。
因此,故事来源于生活,但不能照搬生活,要提炼生活中的戏剧性。
观众掏钱买票,专程走进电影院,带有仪式性地欣赏一部影片自然会对影片带有某种期待视野,他们渴望看到生活中看不到或不常看到的东西,那就是戏剧性。
有些影片看上去仅仅是连续刻板地纪录了现实,却同样吸引观众,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影片思想的深刻、揭示问题的严峻等原因外,其实还在戏剧性,即作者选择和提炼的这段生活,一定具有典型性,最能表达主题,或者这样的生活是银幕世界、乃至观众在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不由自主所忽略的。
当人们对舞台和银幕上的故事形成刻板印象的时候,把日常生活的某一片段放到显微镜下聚焦审视也形成了一定的戏剧性。这是艺术的辩证法。
“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绝不是写作的理由,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但是实际发生的只是事实,不是真理;只是事件,不是故事。
纯粹罗列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决不能导向生活的真谛。写作者需要提炼那些有意义的素材,但提炼生活,绝不是把生活抽象化,失去生活的细节和原味。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强调戏剧性,主要针对商业片的创作,某些实验性的影视作品,追求的是艺术的独创性而非观余数量,自然无需在乎什么戏剧性,甚至常常以反戏剧性为策略。
逻辑性原则
走出影院的观众,常常会指责一部电影存在硬伤,所谓硬伤,除了与历史和当下事实不符外,还指情节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上的失误。
是否合乎逻辑,换句话说,是否合情合理,永远是观众评价一部影片最基本的标准。
合乎逻辑有四个层面的意思:
其一是对那些现实主义影片来说,无论是历史题材的还是现实题材的,都要合乎真实世界,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表现,即具备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
其二是对那些虚构、科幻、表现主义电影来说,不要求按照现实本来的面目去表现,但内部逻辑要统一,要自治,不能相互抵触,一会儿让人物无所不能,一会儿又毫无理由地无所作为。
其三是事件和情节的发展要符合人们可以理解的因果逻辑和时空逻辑。
其四是人物的性格发展、情感反应和行为举止也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即合情合理。
不合逻辑,即不合情理是当前电影创作中一个常见病,以国产影片《夜宴》为例,皇叔篡位后立刻对太子进行追杀,可是太子在侥幸逃脱了追杀后,竟然又自投罗网回到了皇宫,这就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原著《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之所以敢于回家奔丧,是因为篡位的王叔自以为阴谋无人觉察,因此只有提防哈姆雷特之心,并无加害哈姆雷特之意,哈姆雷特本人也只是对父亲之死表示怀疑,并无把握认为是叔叔所害。可是《夜宴》中太子的被追杀已经明确显示了皇叔的巨大危险。
编个好故事最重要
上述四大剧作原则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那就是编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好故事。
一部电影通常要有100~120分钟,让一群观众在这样长度的时间里固定在银幕前聚精会神盯着屏幕,最好的方式就是编一个合情合理的好故事。
影片平淡乏味的根本原因总是与故事有关,从事银幕写作的人必须谨记,要把你劳动的3/4放在设计故事上,编织一个好故事是编剧的基本功和第一要务。
好的故事一定是来自真实生活的、表达人们的真实困惑和感受的,其中往往会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元素,而又合情合理,没有逻辑漏洞的作品。
好的故事就是值得讲,别人也愿意听的人和事,发现这些人和事并且以新颖的方式讲述出来是剧作家的任务。
我们再次强调,实验性的作品不在其列,因为实验性作品往往把创新、把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作为其创作的最高目标。它的意义在于这些创新会被以后的艺术家化用到自己的故事讲述中去。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艺术家为了追求艺术的独创性或者风格的独特性,往往把抛弃故事或者背离故事构造的基本规律作为努力方向,这是一种危险的方向。事实上,艺术家完全可以在保留一个好的故事底子的基础上,通过故事的结构、讲述方式、演员的表演、摄影、剪辑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话题说起来太大,很难简短说明,只能总结一下来试试。
首先好剧本肯定是一个故事,但是好故事却不止是好剧本的唯一条件。
编剧工作,整体而言,首先是一个技术活。
而文学创作,首先是天赋活。
写小说并没有固定路数,虽然商业小说有一些卖座的故事套路,但是就写作而言,则可以进行各种尝试,能限制作者的,只有想象的边界和创作的意愿。
但是对于编剧,却必须去思考,视觉表现的局限性。不能用视觉表现来展现的故事再好,也不是一个好剧本。
一般而言,一个编剧除了故事之外,首先要考虑的是场的概念。
场是指一个场景内,故事的发生。更换场景叫换场。一部电影,一个场景也可以拍完一部电影。但是一个人写个一百个场景的剧本,拿去给电影公司看,大概会被骂业余……
另一个就是故事线的问题,小说可以多线,也可以主视角线。但是写剧本如果只有主视角线,这剧本基本就没法用了。
所以一个好剧本,应该是有专业剧本创作规格的好故事。
其他网友观点
1、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2、剧本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被搬上舞台表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只能说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好的剧本,能够具备适合阅读,也可能创造杰出舞台表演的双重价值。
3、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再高潮结局”。 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
4、剧本格式有分景剧本和分镜剧本。分景剧本,包括开头、景象、动作、对白,常用于电视剧本的创作,电影也可用,不过电影较短,用分镜剧本更能突出电影剧本的直观感。分镜剧本,通俗含义就是在分景后再分镜的剧本,大多是为写故事版与台本做基础与准备。
5、剧本的创作主要是用文字来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能够即时联想到一幅画面,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
6、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击力就越大。剧本里不宜有过多的对话,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使得缺乏动作,在观众看起来就似在听有声读物一样,好闷,导致这剧也就成了“肥皂剧”。
7、剧情在主线外,不宜安排过多的副线,也不宜安排超过三个主线,当主线不止一个时,就要减少相对应的副线。剧本的创作,若是写了太多枝节,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场景,使故事变得复杂化,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这个问题我若能回答准确的话,那我就是剧作家了,不过,我还是想说说我的看法。
一部好的剧本真的很难写,不要说剧本,就是能真正写出一篇像样的小说都很难,社会背景,塑造人物,故事情节,顺序的安排等等。这些要素都的是作者煞费苦心。选材要合理,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性格,还要有特定的环境。这些作者都得考虑到。还是情节的连贯性。笔法的运用。等。公认的一部好的剧本真的很难。人们的的喜好不同。好的剧本的题材也不一样。古今中外,能有几部好的剧本,当然,西游记,聊斋志异,例外,当时,作家在当时写着两部作品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我记得在上时纪九十年年代,有一部电视剧写的是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当时好象蒲松龄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完成的。
所以,要想轻而易举的就象完成一部好的的剧本。恐怕不太容易。我也想写一部一明惊人的优秀作品。闷思苦想了三十年,结果,到现在,我改了又改,修了又修。还是觉得不满意。至今,还在我的抽屉里放着。
说了这么多。究竟怎样写出好的剧本,我也在摸索探寻。相信功到自然成。
我只要锲而不舍。永有一天,我的名作会问世的。
其他网友观点
剧本写作必须要遵循的四大原则
真实性原则
所谓真实性原则,就是影片必须通过某些具体情境中的真实生活、真实人生,即真实的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展示,反映真实的社会问题、表达真实的人类情绪。
电影是”虚构的真实”,一部电影的具体情景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超现实的,角色形象可以是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其他生物乃至空想之物,但是这些虚构、虚幻的情景和角色却必然呈现为人类真实生活的镜像,具有相应的人性和人类感情,表达的是真实存在的人类困惑和人类问题。
为什么电影及其剧作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
这是因为电影创作和放映过程,其实是一次作者与观众的交流过程,双方交流之所以可能,第一要求双方的态度是真诚的,第二要求双方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而真实与否的判断标准,就是双方共同享有的现实生活、双方共同拥有的人类和民族历史、双方共同归属的人类社会。
因此,任何创作者都不要存有戏耍观众的心态,以毫无现实基础的概念和空想来愚弄观众,也不要心存侥幸,企图以胡编滥造来蒙蔽观众,而应当无论在主题设定、情节安排、演员表演、道具准备等方面,尽可能传达出入物的性格真、命运真、状态真。否则观众会以拒绝观看来反击你,因为一旦与人类真实生活无关,作品也就毫无意义。
生活性原则由于观众总是习惯以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自己对人性的体察来评价一部作品,因此要想获得观众的认同,避免给人以不真实感,创作者就必须谨遵生活第一原则,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人手、从个人体验而不是概念出发。
作品必须选用来自生活的题材和人物,而不是创作者无根基的胡编滥造。
有些成功作品中的角色看似来自科幻世界,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总是有生活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包括缺陷。只有人物和故事来自生话,故事的发展才会按照观众可以理解的逻辑,即生活的逻辑发展,做到合情合理。
作者必须写自己能把握得了的生活,即自己熟悉的题材和人物。唯有如此,剧情和情景的建造才不会出现因编造露出的马脚,唯有如此剧中的人物才会按照生活中应有的情感逻辑发展,唯有如此,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和流露的观念和体验才属于自己,而不是东拼西凑来的陈词滥调。
电影史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冒险涉足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总逃不过挑剔的观众锐利的眼睛。
每个人都在生活着,写作者除了善于从个人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外,还应该有意识地增加生活积累:积累素材、积累情感、积累感悟。
而这种积累,除了通过个人体验,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阅读、倾听、观摩等其他渠道进行,这后一种积累之所以可能,源于人性和情感的相通。也就是说,即便素材是别人的,但情感和人性的体察仍是创作者个人的。
戏剧性原则
关于什么是戏剧性,中外专家学者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尤以”冲突论”影响最大。但是很多并无冲突的场面和剧作却同样戏剧性十足,因此冲突是戏剧性的重要来源却并非唯一来源。
考察戏剧性的词源,指的是那些适合戏剧(舞台上)演出的人物和事件所具有的特性,这个解释貌似同义反复,但进一步追问何者适合戏剧(在舞台上)演出,何者足以吸引观众的注目,就可以接近答案–值得特别地放到舞台这个公共目光聚焦地方的,是那些在平常的生活中不会发生的、看不到的人物和事件,其对立面是日常、平凡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说,戏剧性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非(日)常性”。
人们每天匆匆行走在大街上不会驻足,但若是出现了吵架、车祸等场景,通常会聚拢一大批人,看到一个奇装异服的人、一个奇怪的景观也会多看两眼,碰巧遇见熟人,或者多次碰到同一个人也会引起注意,而这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非常性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冲突”、”传奇”、”突变”、”巧合”、”悬念”等戏剧性元素。
因此,故事来源于生活,但不能照搬生活,要提炼生活中的戏剧性。
观众掏钱买票,专程走进电影院,带有仪式性地欣赏一部影片自然会对影片带有某种期待视野,他们渴望看到生活中看不到或不常看到的东西,那就是戏剧性。
有些影片看上去仅仅是连续刻板地纪录了现实,却同样吸引观众,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影片思想的深刻、揭示问题的严峻等原因外,其实还在戏剧性,即作者选择和提炼的这段生活,一定具有典型性,最能表达主题,或者这样的生活是银幕世界、乃至观众在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不由自主所忽略的。
当人们对舞台和银幕上的故事形成刻板印象的时候,把日常生活的某一片段放到显微镜下聚焦审视也形成了一定的戏剧性。这是艺术的辩证法。
“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绝不是写作的理由,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但是实际发生的只是事实,不是真理;只是事件,不是故事。
纯粹罗列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决不能导向生活的真谛。写作者需要提炼那些有意义的素材,但提炼生活,绝不是把生活抽象化,失去生活的细节和原味。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强调戏剧性,主要针对商业片的创作,某些实验性的影视作品,追求的是艺术的独创性而非观余数量,自然无需在乎什么戏剧性,甚至常常以反戏剧性为策略。
逻辑性原则
走出影院的观众,常常会指责一部电影存在硬伤,所谓硬伤,除了与历史和当下事实不符外,还指情节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上的失误。
是否合乎逻辑,换句话说,是否合情合理,永远是观众评价一部影片最基本的标准。
合乎逻辑有四个层面的意思:
其一是对那些现实主义影片来说,无论是历史题材的还是现实题材的,都要合乎真实世界,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表现,即具备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
其二是对那些虚构、科幻、表现主义电影来说,不要求按照现实本来的面目去表现,但内部逻辑要统一,要自治,不能相互抵触,一会儿让人物无所不能,一会儿又毫无理由地无所作为。
其三是事件和情节的发展要符合人们可以理解的因果逻辑和时空逻辑。
其四是人物的性格发展、情感反应和行为举止也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即合情合理。
不合逻辑,即不合情理是当前电影创作中一个常见病,以国产影片《夜宴》为例,皇叔篡位后立刻对太子进行追杀,可是太子在侥幸逃脱了追杀后,竟然又自投罗网回到了皇宫,这就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原著《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之所以敢于回家奔丧,是因为篡位的王叔自以为阴谋无人觉察,因此只有提防哈姆雷特之心,并无加害哈姆雷特之意,哈姆雷特本人也只是对父亲之死表示怀疑,并无把握认为是叔叔所害。可是《夜宴》中太子的被追杀已经明确显示了皇叔的巨大危险。
编个好故事最重要
上述四大剧作原则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那就是编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好故事。
一部电影通常要有100~120分钟,让一群观众在这样长度的时间里固定在银幕前聚精会神盯着屏幕,最好的方式就是编一个合情合理的好故事。
影片平淡乏味的根本原因总是与故事有关,从事银幕写作的人必须谨记,要把你劳动的3/4放在设计故事上,编织一个好故事是编剧的基本功和第一要务。
好的故事一定是来自真实生活的、表达人们的真实困惑和感受的,其中往往会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元素,而又合情合理,没有逻辑漏洞的作品。
好的故事就是值得讲,别人也愿意听的人和事,发现这些人和事并且以新颖的方式讲述出来是剧作家的任务。
我们再次强调,实验性的作品不在其列,因为实验性作品往往把创新、把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作为其创作的最高目标。它的意义在于这些创新会被以后的艺术家化用到自己的故事讲述中去。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艺术家为了追求艺术的独创性或者风格的独特性,往往把抛弃故事或者背离故事构造的基本规律作为努力方向,这是一种危险的方向。事实上,艺术家完全可以在保留一个好的故事底子的基础上,通过故事的结构、讲述方式、演员的表演、摄影、剪辑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话题说起来太大,很难简短说明,只能总结一下来试试。
首先好剧本肯定是一个故事,但是好故事却不止是好剧本的唯一条件。
编剧工作,整体而言,首先是一个技术活。
而文学创作,首先是天赋活。
写小说并没有固定路数,虽然商业小说有一些卖座的故事套路,但是就写作而言,则可以进行各种尝试,能限制作者的,只有想象的边界和创作的意愿。
但是对于编剧,却必须去思考,视觉表现的局限性。不能用视觉表现来展现的故事再好,也不是一个好剧本。
一般而言,一个编剧除了故事之外,首先要考虑的是场的概念。
场是指一个场景内,故事的发生。更换场景叫换场。一部电影,一个场景也可以拍完一部电影。但是一个人写个一百个场景的剧本,拿去给电影公司看,大概会被骂业余……
另一个就是故事线的问题,小说可以多线,也可以主视角线。但是写剧本如果只有主视角线,这剧本基本就没法用了。
所以一个好剧本,应该是有专业剧本创作规格的好故事。
其他网友观点
1、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2、剧本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被搬上舞台表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只能说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好的剧本,能够具备适合阅读,也可能创造杰出舞台表演的双重价值。
3、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再高潮结局”。 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
4、剧本格式有分景剧本和分镜剧本。分景剧本,包括开头、景象、动作、对白,常用于电视剧本的创作,电影也可用,不过电影较短,用分镜剧本更能突出电影剧本的直观感。分镜剧本,通俗含义就是在分景后再分镜的剧本,大多是为写故事版与台本做基础与准备。
5、剧本的创作主要是用文字来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能够即时联想到一幅画面,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
6、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击力就越大。剧本里不宜有过多的对话,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使得缺乏动作,在观众看起来就似在听有声读物一样,好闷,导致这剧也就成了“肥皂剧”。
7、剧情在主线外,不宜安排过多的副线,也不宜安排超过三个主线,当主线不止一个时,就要减少相对应的副线。剧本的创作,若是写了太多枝节,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场景,使故事变得复杂化,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这个问题我若能回答准确的话,那我就是剧作家了,不过,我还是想说说我的看法。
一部好的剧本真的很难写,不要说剧本,就是能真正写出一篇像样的小说都很难,社会背景,塑造人物,故事情节,顺序的安排等等。这些要素都的是作者煞费苦心。选材要合理,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性格,还要有特定的环境。这些作者都得考虑到。还是情节的连贯性。笔法的运用。等。公认的一部好的剧本真的很难。人们的的喜好不同。好的剧本的题材也不一样。古今中外,能有几部好的剧本,当然,西游记,聊斋志异,例外,当时,作家在当时写着两部作品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我记得在上时纪九十年年代,有一部电视剧写的是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当时好象蒲松龄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完成的。
所以,要想轻而易举的就象完成一部好的的剧本。恐怕不太容易。我也想写一部一明惊人的优秀作品。闷思苦想了三十年,结果,到现在,我改了又改,修了又修。还是觉得不满意。至今,还在我的抽屉里放着。
说了这么多。究竟怎样写出好的剧本,我也在摸索探寻。相信功到自然成。
我只要锲而不舍。永有一天,我的名作会问世的。
其他网友观点
剧本是台词和舞台的组合,按框架结构来写剧本能够准确表达人和事物的精彩故事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你得自己想好题材。是科幻还是警匪,之类的.然后是大纲。比如科幻片,是被外星人入侵,最后击退侵略者。还是一正一邪对决。。中间的故事可以穿插。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话剧剧本格式模板.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