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么意思(疑是地上霜的霜是指什么)

疑是地上霜,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么意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就是许多外国人都会背诵这首诗。

可是近些年来,网络上却有许多对这首诗歌的质疑声,引起一些争论。

网友对这首诗的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床前明月光”所指的床,是否我们现在理解的卧室里的床,在床上能否举头望到明月。二是“疑是地上霜”的霜,室内的地上能否有霜,这“疑似地上霜“合不合常理。

我来谈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其实,最早对李白这首诗歌提出质疑的,并非是现在的网友,也并非是今天才有争议。据说早在五十年代,首先对这首诗歌提出质疑的,是大名鼎鼎的大文豪、文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郭沫若对这首妇孺皆知的古代诗歌提出的质疑有两点:一,诗歌里所说的床,是不是室内卧床。郭沫若推测说:如果是室内的卧床,那么屋内是不会有霜的,就不会产生“疑似地上霜”错觉。再说了,如果睡在床上,是不好举起头来看明月的,如果再低头去看地下,也不好看到。据说郭沫若先生为了证明床上是不好举头低头的,还专门让自己的女儿躺在床上做实验,自己在一旁观察。据说女儿确实无法完成举头和低头这个动作。

二、床是不是窗的通假字。有人提出床是窗的通假字,李白写得是站在窗前望明月。那么就可以解释得通了,因为站在窗户前可以抬头看到窗外的明月,低头也可以看到室外地上的霜。但是郭沫若先生说唐代的窗户是一般都是固定的窗格,不能打开,并且是用纸糊上的,不是现代的玻璃窗,可以推开,能望到明月,也可以看到室外的霜。

这样说来,似乎“室内、床”,就讲不通了。

那就只能是睡在室外了。而室外哪儿来的床呢?

还有一种解释,床是指井边的围栏,或者是指胡床。

今天看,网友的质疑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躺在卧室的床上,是很难举头望到明月的,二是室内也不可能霜,作者疑似地上霜好象也没有道理。郭沫若先生的质疑与网友的质疑都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要理解一篇文学作品的原意,就一定要参考作者写作的背景。这里背景包括写作时间和地点。

我们来看看李白这首《静夜思》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26岁那年秋,在旅居扬州时写的一首思乡诗,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大约在旧历九月十五日前后。此诗有数种版本,原唐朝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由于后人对李白这首通晓明白,情思真切的思乡诗的喜爱,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修改使其更为精致与合情合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代版本,也是流传最为广的一种版本。

其实,我们对诗中描写的“床”一直存在误解。我也认为,诗中所描述的床,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床。对于这个“床”字后人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为“井台”,一种是“井栏”。辞海里就有明确的注释:床为“井上围栏”。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水井为木结构水井栏,有数米高,围住井口,防止人跌落。这方框形状有点像床,所以古代人又把井栏称作“银床”。还一种解释,说是床即“马扎”,也就是“ 胡床”。文物收藏家马未都就认为床应为“胡床”,胡床就是一种类似于马扎的东西,但不是木排面,中间是软布或者可以折叠起来的绳带等软物,可以坐或者卧。

我认为比较合乎情理符合当时情景的解释,应该是井栏或者胡床。

?确定了是在室外,那么“疑似地上霜”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旧历九月十五日前后,已经是深秋结霜的季节,如果是躺在井边井台围栏之上,举头望明月,低对思故乡,有“疑似地上霜”的感觉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都知道李白不仅是诗仙,还有酒仙的称号。李白的豪饮是出名的。人人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他有很多非常豪放的诗歌,充满激情与浪漫主义的诗歌,都是在酒后写就的。公元276年的深秋,旅行在外的李白,在旅途的寂寞中免不了饮酒。酒醉珠,一个人醉卧在他乡的井台上,或者是院子的井栏旁边,也许是躺在胡床(马扎)上,醉意朦胧时,看到秋月如银,洒在地上,一时间恍若秋霜银露。抬头看到天上那轮圆月,不免思念起远方的家乡、亲人,一时泪湿衣襟,游子情思油然而生,于是就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当年李白到底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的,至今已经无从考证。庆幸的是他给我们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让我们常常泪湿衣襟,情动他乡的诗歌,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于到底是床还是窗,是室内还是室外,已经不重要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疑是地上霜的霜是指什么.jpg”/>

网友提问:

疑是地上霜,疑是地上霜的霜指的是什么意思?

“疑是地上霜”,诗中的“疑是”一词,作何解释才是作者本意?

优质回答:

前言:一首《静夜思》被拆得四分五裂各种质疑:有人质疑这首诗不合格律;有人质疑“床前明月光”里的“胡床”不是睡的床;现在又拿“疑是”作文章。李白真的愁死了!

实际上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五言绝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无借代词,通俗易懂几乎就是白话。要解释诗句中“疑是”一词,作何本意,那我们先来了解李白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了解完创作背景,我们就知道了李白这首诗是在旅舍里完成的,九月中旬白天秋高气爽,晚上微凉亦有霜。李白酒过三巡,睡下了,半夜冻醒了,迷迷糊糊看见折射进屋里的月光,好像屋外的霜飘了进来,这时酒醒一大半,下床想把窗户关上,没想到一抬头看到了一轮皎洁的圆月,于是触景伤情想起了家乡和亲人。

所以,“疑是”一词作者本意就是:好像的意思。

在我们生活当中“疑是”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说:你是否在大街小巷中看见过红票子,“疑是”百元大钞?告诉你们,我就碰到过好几次,当时小鹿乱撞,面红耳赤,手心出汗,那个紧张啊!左顾右看,确定四周无人注意,捡起来仔细看了好几遍,通常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结束语:

“疑是”就是:视感、嗅感、听感、口感、触感等,所传送进大脑组织里折射出你所判定的参照物。是比拟的修辞手法。

其他网友观点

我有一些不同见解,您来听听。

这首小诗这个疑字,是全诗最精华之笔。

让我来带您看一下当时李白写诗的场景重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一句的场景地点让古今无数人争了一千多年。

有的说,是床前,是屋里,是窗前,有的说井栏,有的……

我们来看:

李白写这首诗当时是在九月的扬州。

扬州这时候的天气不冷不热哦。

提到李白,我们会想到另一个同时代大诗人——杜甫。

成都,杜甫草堂去过的小朋友请举手……

杜甫草堂在原址重现了杜甫当时生活的场景。

那么,留意杜甫的床与窗的小朋友请举手……

OK,关键点来了。

我特意跑去看,而且当时看到杜甫的床和窗的时候,还在想这首静夜思。

唐代很多窗子是没有什么玻璃,或者什么窗纸的。除了冬天会系上草帘,其他时节都是空的。你或许担心蚊子啥的,那都不是咱们讨论的重点。

我们讨论一下床,床就在窗旁边,床型我就不给大家描述了,不是什么大床哦,但坐在床边或床上都清晰明了的看着窗外,无论是天,还是地,都非常方便……

现在懂了吧。

为什么接下来的两句会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现在回过头来,说这个疑字吧。

床前明月光,知道月光在哪里了吧,窗内窗外都有可能,但联系到第三句,举头还要望明月,所以作者是面向屋外的。

作者清晰的看到月光,会去怀疑那是不是地上霜吗?

显然不是,皎洁的月光洒落在地上,作者清晰可见。

会是地上的霜吗?

这是九月的扬州哦。

月光就是月光。

疑,这里只能解释成:似乎是或好像是。

月光似乎像是地上结了薄薄的秋霜。

但为什么不说:似是地上霜,或,像是地上霜呢?

第一,韵脚不同,疑更上口。第二,作者用词的精妙,一个疑字神来之笔,诗的韵味完全不同。

我的回答到此,您是否满意?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疑是地上霜,诗中疑是作解!

疑是人民把惯性事物作分疑是代表作者在看到的物景真实作用词!

如是指事实有全在,本质基础与事实范畴看以相同,实在天与地之?如是者!

其他网友观点

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整句翻译为: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其他网友观点

“疑是”的本意译为现代文,我的理解可译为“初看好像是”。

与疑是地上霜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