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来历和风俗故事(八月十五的来历简短)

八月十五的来历,八月十五的来历和风俗故事?

古人观察太阳的出没,将昼夜交替作为一

观察月亮的盈亏,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月,现在叫做朔望月

的概念的话,最初大约是庄稼成熟的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叫做太阳年。年表示的是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间的这一段时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又按照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12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虽然我们现在是有4个季节,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有春秋二时。例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就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后来随着历法的丰富,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我们看有些古书它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例如《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这里还有点需要注意的是闰月。如何润闰月是古代历法工作中的重要事情。因为四季循环的周期实际约为365又1/4日,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又1/4日,这样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需闰一个月。

现有文献来看殷周时就已经置润,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汉初在九月之后置润,称为后九月。上古时期也有年中置润,例如闰三月、闰六月等。

除日月年之外,我们还有更大的时间单位就是章、蔀(bu)、纪、元。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4560年)。

二十四节气:正月 立春雨水、二月 惊蛰春分、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 立夏小满、五月 芒种夏至、六月 小暑大暑、七月 立秋处暑、八月 白露秋分、九月 寒露霜降、十月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十二月 大寒小寒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就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等。二十四节气跟阴历月份搭配不是固定的,因为节气是跟太阳走的,和朔望月没有关系。

二十四节气是用于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等方面变化的农事季节经验总结,对农业发展贡献很大。

我们这里还要提及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也就是我们阅读古书时需要了解的纪日法,纪月法和纪年法。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纪日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为60个单位称为60甲子,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依次推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需要注意的是:天干地支的组合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来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有,朝夕并举,日暮并举等说。

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时叫做隅(yu)中。太阳西斜称昃(ze)。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yu)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zao)食。夕食在日昃(ze)之后,日入之前,叫晡(bu)食。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

夜半以后有鸡鸣和昧旦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表示是天将亮的时间。昧旦之后又有平旦,平明,表示天亮的时间。

古人将一昼夜等分为十二个时辰的概念,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小时本来就是小时辰的意思。与现在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凌晨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

古人纪月与现今相同,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例如《庄子》: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腓(fe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望后面离得近的日子叫既望。

最后说到古人的纪年法,它有两种。一种是岁星纪年法,一种是太岁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是将这个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xiao)、诹(zou)訾(zi)、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进一个星次。例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2年岁星运行的玄枵范围,即“岁在玄枵”。

太岁纪年法是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合十二地支来纪年。但是由东向西与之前岁星行进的方向相反。所以我们古代天文占星家便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他与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就可以用来纪年。

最后为大家谈一谈我们的一些节日:

元旦,正月初一。辛亥革命以后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

人日,正月初七。传说正月初一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也叫春社 。

寒食,清明前二日。习俗是禁火三日。

清明,清明节。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3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此日临水祓(fu)出不详,叫做禊(qi)。是一种在水边举行祭祀的活动。但后来节日固定为三月三,变成了水边聚会,郊外游春的节日。

浴佛节,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端阳),五月初五,纪念屈原。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我们一般大多都指初伏。

七夕,七月七日。七月初七日晚间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有诗为证: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七夕》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佳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九月初九。古人重阳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又有带茱萸登山饮酒避祸之意。

冬至,冬至节,节气的起点。“冬至一阳生”。

腊日,十二月初八日,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八月十五的来历简短.jpg”/>

网友提问:

八月十五的来历,八月十五的来历简短?

八月十五都有什么风俗?怎么过的?

优质回答:

按照中华民族过八月十五的习惯,应当是吃月饼,歹大枣和葡萄。我也不知道是谁传下的秘方。中秋节的晚上,外边供桌上摆放大枣,月饼,葡菊,毛豆等物品。再在供桌前,烧香烧纸磕头。他妈了个巴子,我供到现在,也沒见到玉兔的影子。看来,迷信这个东西,也是闲的蛋疼,沒有玩呗?

其他网友观点

‘各地不同,各民族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有共同性的习俗是,都看作丰收节日,因而有庆丰年的气氛。具体活动有:一是吃月饼。二是采吃水果,如:苹果、梨、柿子、大枣。一些地方还有秋桃、板栗、猕猴桃等。三是赏月。四是体育活动,如打秋千、拔河、舞龙(舞狮子)等。在河南及周边省份,特别是豫东与相临地区,时兴走亲戚,女儿问娘家看父母是必须的。在豫东,传统性的走亲戚节日,只有3个,即春节、中秋节、六月初一(三夏刚完,刚闲下来,姑娘回娘家,看父母)。在南方,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活动会更丰富多彩。

其他网友观点

我们这儿的中秋节风俗习惯和活动是这样的:走亲戚吃月饼赏桂花赏月看演出吃秋等等。随着季节的变化,大部分果蔬都熟了,又是闲下来的时候,大部分人就去走走亲戚,分享一下丰收的喜悦。尤其是那些老人,不能到地里看看的,送给他们也是一种礼节性。有月饼,各种果蔬,然后就聚在一起各叙心怀,其乐融融,不亦乐乎。吃月饼这是从元朝末年传下来的风俗。当时人们不堪元朝统治者的压迫,奋起反抗,用月饼藏好书信,互相传播,互送有无,这样就用月饼这种带馅的食品传播到全国,就在八月十五这天统一把欺负人的统治者杀了,又统一走到了一起,互相问询都说杀之遂统一口径。为了纪念就定下了这个节日。赏月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事情,雅俗共赏。至于演出是本地的小戏,我们这块有茂腔,吕剧,等等吧!其他活动也有的,但在农村不多,到城里可能多一些吧!反正中秋佳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的故事和八月十五杀达子的故事。说明了你那民不可欺的道理!同时有美好的愿望。我就说这些吧!谢谢您的邀请!祝友友中秋愉快,万事如意!天天都有好心情!

其他网友观点

我广东农村的,记得小时候准备到中秋的时候

我们一些小朋友就会用砖啊,叠在一起弄成一个小房子,到中秋节晚上就会捡一些柴火拿回来烧,现在有了手机,电视节目也多了,还有电脑,现在已经没有烧了,也意识到这样玩火挺危险的,还一种现在还传承就是拜月光,中秋节晚上就会拿月饼啊,水果之类出来叫小朋友一起用

心的拜一拜,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其他网友观点

今天是2019年农历八月十五了,是我失去父亲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以前并没有感觉到中秋节的重要性,今年的中秋节变得异常凄凉。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日,亦称仲秋节、端正节、团圆节等。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主要的民俗节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因在秋季八月,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追月节” “拜月节”等等。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除了春节之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中秋节合家团圆,赏月品果,其乐融融。

中秋节的活动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称中秋节,道教有拜月、祭土神等活动。拜月称祭月、礼月和供月,为礼拜月亮的信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至清代,拜月仍是一项国家祀典。这种风俗逐渐影响到民间,严肃的祭祀变成了中秋赏月,同时还有拜月,中秋夜成了不眠之夜。民间以月亮为月神,称月神、月姑。人们以月亮圆象征团圆,出门有外的人都要赶回家中过团圆节。

除祭拜月神信仰风俗外,还有祭祀土地神之举。

土地,古称“社神”,为中国旧时信仰的村社守护神,即管理有限地面的神。春秋时即有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祭祀土地神日期,称为“社日”。秦汉以后,社日一般分为春社和秋社。道教形成后,吸收民间信仰,列土地神于神仙谱系之中。而八月十五,正好是秋收之后,为谢神恩便祭祀土地之神,成为中秋节的活动内容之一。

中秋节禁忌

赏月时不要独自一人赏月、拜月,最好是人越多越好。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月球为阴经之祖,圆月时其实是阴盛之时。如果必须在圆月之时到野外或者旅游时,可以穿红的内衣内裤;随身携带红绳,或将红绳缠在手腕上,注意男左女右;女性朋友务必将自己的额前头发捋向后边或者两侧,千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遮住,因为这是你的神灯所在;出门前或者回家后烧香为宜。

与八月十五的来历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