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名言名句(俾斯麦名言 铁与血)

俾斯麦名言,俾斯麦名言名句?

以“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及重塑国际合作——迈向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思考”为主题的第17届北京-东京论坛10月25日开幕。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说,国际政治和经济的重心正在从以欧美为中心的大西洋地区,转向以东亚为中心的大洋洲、印度洋地区。鼓吹日美和中国之间必然走向对抗的思维方式是愚者特有的,有可能将人类社会引向灭亡之路。美中激烈竞争的现状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虽然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但其在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稳定方面正在转为有限的参与。

福田康夫表示,进入21世纪,日中两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在发生变化。国际政治和经济的重心正在从以欧美为中心的大西洋地区,转向以东亚为中心的大洋洲、印度洋地区。这意味着我们所在的亚洲地区将变得更加富饶强大,国际社会的地位将变得更为重要。同时,也正是因为亚洲所处的高点位置,世界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会更多地在这里碰撞。

“时代要求我们共同把握操控‘地球号’这艘巨轮前进的方向,而不是像之前一样作为旁观者,免费搭乘欧美各国为中心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和系统的便车。”福田康夫说。

福田康夫说,在本世纪地球上发生的巨变中,气候变化是最令他担心的,也是国际社会应当作为最优先任务加以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却并不如人所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去年发生,延续至今的全球新冠大流行方面,各行其是,步履不一,缺乏协作。”

福田康夫提到,美国总统拜登此前表示美中的对立不是不可避免的,愿意为不让竞争发展为对抗付出努力。但我们眼中看到的美中关系现实,却是竞争与对抗在政治、安保、经济等各个领域不断加剧,而不是合作在加深。

“当前全球都用不安和担忧的眼光,看着巨鹰和巨龙之间的争斗。”福田康夫说。

他说,如果世界各国不能团结合作,就无法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果哪个国家不参与合作,就等于耍滑头,占别人的便宜,让其他的国家陷入老实人吃亏的境地。美中等五大国应切实推进核裁军,同时禁止其他国家开发和拥有核武器,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这一共识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遵守,包括日本在内的绝大多数无核国家处于老实人总是吃亏上当的处境。如果这种国际社会的道德危机继续下去,无论在气候变化对策还是在防扩散方面,人们为了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努力都会遭遇挫折,化为泡影。

“智者从历史中学习,愚者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福田康夫引用这句俾斯麦的名言说道,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脑子里只有自己的经验和眼前的现实,只知道从中学习,会武断地认为我看到的世界本该如此。

“时下有这么一种声音,说基于种种原因,日美和中国之间只能形成博弈关系,走向对抗是必然的,而且这已经是一个现实。以此为前提,采取必要的对抗措施是正确的。”福田康夫表示,有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少,但他总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愚者特有的,他们只会站在今天的高度看未来。

福田康夫说,今后世界将面临巨大的范式转变,鼓吹日中美中必然对抗的观点,完全没有应该如何应对人类和地球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危机的视角。试想一下,对抗和竞争不断加剧,将会引发不稳定乃至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国际社会遇到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人类社会有可能会走上灭亡之路。

福田康夫说,美国和中国作为超级大国,在国际社会激烈竞争的现状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尽管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但其在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稳定方面,正在转为有转折性的有限的参与。”

福田康夫表示,当前美国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有责任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预计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在今后几十年中,所谓美国是世界警察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持续快速增长的国家的思维方式,应该会逐步发生变化。

“我想借用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话来说,今后的世界会逐渐变平。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人类越是面临巨大的转折关头,越需要向历史学习取经。”福田康夫说。

记者:白波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俾斯麦名言 铁与血.jpg”/>

网友提问:

俾斯麦名言,俾斯麦名言 铁与血?

宰相俾斯麦,为何上任一周就对“兄弟”奥地利动武?

优质回答:

19世纪的德意志邦国林立,随着工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经济的冲击,德意志各阶层(新兴资产阶级、贵族地主阶级)都迫切需要德意志统一,一是维护自己传统利益,二是对内扩大市场,三是对外扩张殖民。

此时的德意志众多邦国中最有实力完成统一大业的也就只有两个完成自身改革的邦国,普鲁士、奥地利。

铁血宰相卑斯麦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贵族代表,经历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洗礼,同时也在接受者传统贵族文化的熏陶。卑斯麦迫切渴望德意志能够统一,一方面是主动适应变革,维护自己贵族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是转移国内自由资产阶级的视线,在对外扩张中分得一杯羹。

1862年,卑斯麦正式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1864年,联合奥地利发动“普丹战争”,从丹麦手中接过石勒苏益格;

1866年,对奥宣战,通过“普奥战争”,将奥地利控制下的被北德诸邦纳入统一;将奥地利排出统一范围,建立北德意志邦联,卑斯麦出任北德意志邦联首相;

1870年,对法宣战,通过“普法战争”,将法国控制下的南德诸邦纳入统一;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并建立德意志帝国,卑斯麦出任德意志帝国首任首相。

正如卑斯麦在出任普鲁士首相后,在下院首次演讲中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随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这个结局。他们会在我歌剧广场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不死得体面一些?是死在绞架上,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必须抗争到底!”

其他网友观点

感谢邀请。

对奥地利动手,并非俾斯麦临时起意,而是他长期以来所制定的德意志崛起方案的成败所在。

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能力不大能量大,本事不强但野心强,长期以来,它把持着德意志诸国老大的位置,举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大旗,却从不为统一德意志而费心,一直坐视德意志诸国一盘散沙任人欺凌宰割,只顾自己扩张地盘。在这种情况下,本就缺乏天险拱卫的德意志地区成了欧洲的农贸市场,斯拉夫人西进,瑞典人丹麦人南下,法兰西人东征,德意志都首当其冲,饱受其害。

而到了十九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各自的民族性已基本形成,语言文字市场军政统一的前提下,民族主义已经成了各国飞扬狂飙的大旗,而德意志地区仍是死寂沉沉。而当时作为德意志家族二当家的普鲁士,通过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合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领土扩张了一倍,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均已超过或逼近奥地利,因此,通过战争逼迫奥地利让出老大宝座,继而带领德意志诸国完成统一,就成了俾斯麦及其普鲁士有识之士的最大追求。

俾斯麦的策略是,小心翼翼维持当时列强遵守的维也纳条约体系的前提下,通过外交活动,撬动列强间的关系暗板。首先,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下手,收回了丹麦侵占的德意志两个小邦石荷两邦;接着,和英国搞好关系,离间奥地利和法国及俄国的关系,确保两强不插手干预,同时悄悄修好了通往普奥前线的铁路网;然后借口石荷继承权问题向奥地利发难,迅速调动部队扑向奥地利,先期解决奥地利最大盟友巴伐利亚,然后速战速决打残奥地利主力,又用优惠条件在列强明白过来进行干涉之前和奥地利签订了和平条约,不割地不赔款的情况下,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从此分家单过,德意志则进一步团结在普鲁士的周围,为德国的最终统一提供了条件。

就这样,俾斯麦以十年时间两战之威,解决了奥地利这个老大难问题。

其他网友观点

德国之小,容不下二主。

这是俾斯麦对德意志邦联中同时拥有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强的看法,所以,德国要想以普鲁士来完成统一,击败奥地利便是必然的选择。

公元1815年,击败法国拿破仑的欧洲列强在维也纳开会,并形成了“四国同盟”——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联合对抗法国。

与此同时,在原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德意志邦联,以奥地利帝国为主席。

我们可以这么看这个维也纳体系,欧洲列强恐惧法国一家独大,但同时也预感德国的统一威胁会更大,所以维持德意志的松散现状也是欧洲列强的愿望。

正是这个原因,有两个人对这一格局非常不满。一个是法皇拿破仑三世,另一个便是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拿破仑三世想要打破维也纳牢笼,俾斯麦想要击败奥地利一统德意志。拿破仑三世公开推崇普鲁士的民族主义,同时认为普鲁士是德意志邦联的最正统代表,并鼓励普鲁士与奥地利开战。

当然,这并不代表拿破仑三世希望德国统一,而是因为他认为普鲁士与奥地利开战,强大的奥地利必然取胜,到时候法国便可以以仲裁者的身份击破维也纳体系。

俾斯麦当然渴望法国能够中立,他甚至对拿破仑三世表示如果法国中立,那么普鲁士对法国占领比利时乐观其成。

不过,俾斯麦对“兄弟”奥地利动手也并非其上任一周之后。

公元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从此,俾斯麦的名言“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成为普鲁士行动的方向。

四年后,公元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与法国预想的不同,普鲁士迅速击败了奥地利,快的法国连插手的机会也没有。

这一战只打了两个月,1866年6月14日—8月23日,之后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布拉格条约,永远退出了德意志。

所以,普鲁士的统一德国,一半由于法皇拿破仑三世的纵容,一半由于俾斯麦的铁与血。普鲁士击败奥地利之后,法国出兵普鲁士,普法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的胜利者同样是普鲁士,公元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标志着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而这也成了法国的耻辱。

其他网友观点

二战始作俑国——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整个欧洲,再次将全世界拖入一场大战中。人们在战后反思这场战争背后的成因时,惊奇的发现,抛开正义与非正义的因素,德意志民族的团结和民族自尊心,是挑起这场战争的根源。

这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征战史。腓特烈大帝、俾斯麦等人,都是令人侧目的“好战分子”。人们不禁会问:德意志民族为什么这么好战?要想得出答案,就不得不从200多年前的普鲁士王国说起,这其中也离不开与法国人的是是非非。

德意志民族的觉醒,离不开拿破仑的暴政。

在中世纪的欧洲,法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德意志民族犹如一盘散沙,他们分属300多个小邦国和上千个骑士庄园领地,饱受大国的欺凌。在腓特烈大帝统治下的普鲁士王国,征战46年,在欧洲打出了“一片天地”,跻身强国之列。

然而,好景不长,拿破仑征服了普鲁士和欧洲大部,并武力推行资产阶级变革,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有积极的一面,但其根源还是“为己所用”的暴政,激发了欧洲民族主义的盛行,他们组成“反法联盟”进行抗争。

1813年,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等国第6次组成“反法同盟”,集合了30万大军向18万的法军发起进攻。半年后,攻占巴黎,法国无条件投降,拿破仑被囚禁在一个小岛上。然而,不甘心的拿破仑率700兵士逃出小岛,重返巴黎。

眼看拿破仑又要“做大”,英国、普鲁士等国第7次组成“反法同盟”。这就是改变十九世纪的大决战——“滑铁卢之战”,拿破仑被迫第二次退位。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了国际会议,重新确定欧洲秩序,更主要的还是瓜分法国。

普鲁士王国尽管在这次会议中收获多多,获得大片土地,但与会的列强们并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于是将过去300多个小邦国合并成38个邦国,组成一个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奥地利为主席,普鲁士为副主席。

政治上的长期的分裂,严重阻碍了德意志联邦的工商业发展。例如,从萨克森贩运10元的商品到汉堡售卖,区区300公里的路程,交税就要8元。于是,在普鲁士的倡议下,他们成立了“关税同盟”,废除内地关税,建立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所以,德国在统一之前就已经实现了经济统一。

1834年,尽管德意志联邦并没有统一,但在由普鲁士主导下建立的关税同盟,使得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税收增长大幅提高,十年几乎翻了一倍。由于经济上的高度融合,德意志全民族要求统一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在当时,最有实力统一德意志民族的,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相比较而言,奥地利还是一家独大,但内部腐朽不堪,民族运动层出不穷。尤其是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奥地利更是沦为了“重灾区”,根本无力“竖起民族统一的旗帜”。

而国力蒸蒸日上、野心勃勃的普鲁士,自然就成了全体德意志人渴望统一的希望。但其利用主导的“关税联盟”,动辄以废除同盟为要挟,迫使其他盟国接受自己的经济政策,甚至是自己的政治主张,各邦国对普鲁士的“霸权主义”颇有微词。

他们纷纷靠拢奥地利,试图依仗另一个大国来抗衡普鲁士。但经济的作用还是决定了一切,“关税联盟”使各邦国之间的工商业已经高度融合,谁也离不开谁。也就是说,尽管他们不满普鲁士,但又不得不在其阴影下生存。

摆在德意志民族统一大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文”,通过德意志会议取代联邦会议,制定宪法,设置政府,从而实现民族统一;二是“武”,依靠强大的武力实现统一。“武统”的代表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俾斯麦。

作为普鲁士王国的宰相,他在其出任宰相仅仅一个星期,就叫嚣“武统”。“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铁血政策”,俾斯麦也因此被誉为“铁血宰相”。

奥地利是他“武统”的首要目标。然而,狂热的民族主义,使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自相残杀?他们对俾斯麦一再挑起与奥地利的争端,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甚至派人刺杀他。“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俾斯麦现在想的是,如何实现德国的统一。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其他网友观点

大一统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德意志民族日渐意识到自己需要凝聚为一个整体,而当时的德意志世界却因为历史的综合因素陷入南北两极中。南部奥地利是由天主教、保守主义经济模式、多民族主导的传统领袖;北部的普鲁士则是由新教、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单一民族主导的后起之秀。德意志人面临的问题是“德意志地区的边界在哪?由谁来主导?”。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尽管神圣罗马帝国的光环不再,但承载哈布斯堡王朝四百年基业的维也纳依旧是德意志地区的中心。奥地利皇帝此前长期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后来的德意志联邦的元首等职务,因此德意志民族内部的各邦国君主更认可奥地利的传统领袖地位而不是普鲁士国王的号令。即便是普鲁士王国的王位也是奥地利皇帝封的,他们本来是名义上的君臣关系,如果走和平联合统治的道路,那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的优势荡然无存,皇帝的称号很可能落入奥皇手里。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是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实现的。俾斯麦经常在上一次战争的结果中埋入下一次的引信,使其互相连贯。普丹战争之后,俾斯麦的下一个目标是统一北德,要消灭这些小邦国的封建割据状态,必须打败他们的总后台奥地利。对此俾斯麦不遗余力的强调通过必要的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必要性“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执行双雄并立的温和方式来揭开,只能用剑来斩开”。在他的心中,普鲁士是作为一个大国而不是作为“联邦成员”行事,普鲁士必须领导别人,而不是追随别人。德意志的未来不允许两雄并立,必须以普鲁士为中心。

早在1865年,普奥双方签订分享普丹战争战利品的《加斯泰因专约》其中规定:石-荷为普奥两国君主实行联合统治,但分别管理,石勒苏益格归普鲁士管,荷尔施泰因归属奥地利,但荷的首府基尔港的防务委托普君担任,普鲁士有权修筑经荷尔施泰因境内的铁路,设置电报,以及开凿连接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运河。

维也纳的政治家曾称《加斯泰因专约》是“没有谜底的谜语”,俾斯麦这是在为普奥冲突埋下伏笔,因为奥地利地处南德,荷地处北德海边,中间横着普鲁士,奥地利要真正掌握荷尔施泰因,会有多大麻烦? 而由普鲁士到石勒苏益格,必须经过荷尔施泰因,这中间就比较容易制造事端。用俾斯麦的话来说“这是一张遮盖裂缝的糊墙纸,在这里遇到的问题,是只要欧洲的政治形势许可便可随时用来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的问题”。只要时机一到,他就会捅破这一张糊墙纸,打一场兄弟阋墙的决定德意志命运的战争。

另外德意志地区是一个宗教情况十分复杂的区域,宗教改革兴起后,德意志北部地区基本都已成为了新教国家。,为了保证德意志地区的信仰不受奥地利的天主教影响,则也必然将奥地利的影响力降到最低排除在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奥地利失去干预德意志内部宗教问题的理由。

奥地利的弱势:

那时的奥地利帝国虽然是个庞然大物,但内外矛盾重重,它境内的民族构成实在太过复杂。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斯洛文尼亚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等等,这些人有要求自治的,也有要求独立的,这样不和谐的内部环境,决定了奥地利的战争机器笨重,扩充军备所需要的时间要比普鲁士要长一倍。

而且国际环境对普也极为有利,19世纪60年代初,法、俄关系疏远并发生恶感,使普鲁士两边的这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不能联合起来对付普鲁士;英、法由于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关系也日趋恶化;击败奥地利,将奠定普鲁士在德意志世界的霸主地位,主导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进程。

与俾斯麦名言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