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哪一部作品(亦余心之所善兮翻译)

亦余心之所善兮,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哪一部作品?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温故】

《求是》杂志2021年第6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典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离骚》,其大意为只要是我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即使为之九死一生也不后悔。屈原,原名芈平,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著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千古传颂的经典名篇,李白曾给予“屈平辞赋悬日月”的高度评价。作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离骚》全诗篇幅宏伟、想象瑰奇、文辞华丽、韵律优美、情感真挚,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鲁迅盛赞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离骚》是屈原结合楚国政治现实和自己不公遭遇而作的政治抒情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深厚的家国情怀滋养世代子孙。屈原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曾任楚国三闾大夫等职,精通治国和外交之策,推崇“美政”,因楚国君王听信谗言而遭排挤,被流放汉北、沅湘流域。尽管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为理想“上下而求索”。屈原在诗中以“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为象征,呈现自己坚持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历程和理想破灭的残酷现实。当屈原无法实现理想也无人理解时,曾打算离开楚国远行,但这又与其爱国的初心相矛盾,最后他悲愤交加,“从彭咸之所居”,以投水自尽殉其“美政”理想。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古代不少仁人志士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和毕生追求,留下许多长传不衰的名言警句。如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前赴后继、接力奋斗。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重视“立大志”,还强调“持志”,即立志后坚定不移。古代士人把“持志”作为讲究气节的原则、为人处世的底线。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认为军队的将领可以更换,但一个人的志向不可改变,丧志则气节不保。为此,许多士人哪怕身处困境,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志向,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先进知识分子总能担当道义、述学立论,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汇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广大知识分子爱国奋斗、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以科技工作者为例,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黄旭华为祖国“深潜”一辈子,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他们的科技之路反复表明,知识分子的使命不仅体现在学术造诣上,更要表现在家国情怀上。只要胸怀大我、奋斗不息,就没有迈不过去的沟坎,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淡泊名利、潜心钻研,把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党和国家的科技事业之中,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重要技术领域从全面落后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阶段,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制高点。人才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人才兴。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得到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矢志不移自主创新”的新号召。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这不仅需要志向高远,更要意志坚定、愈挫弥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朝着“余心之所善”,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迎难而上、久久为功,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乘科技之骐骥,驷创新之玉虬,我们必能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

(作者:陈超凡,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亦余心之所善兮翻译.jpg”/>

网友提问:

亦余心之所善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皓首犹未悔是什么意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与“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野狐试答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与“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都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这两句的意思还是有区别的。

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相同的句子在《离骚》中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这些都是言志明心的诗句,反复表明自己就是死无数次、立刻死去或流放、粉身碎骨自己也不会后悔、不忍从俗、不改初心。“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坚守清白,为正道而死,这是前圣先贤们所赞赏推崇的。这一句是援圣贤以证明自己所做并没有错,所以无论从意思还是作用来看两句是不同的。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个贵族:屈原、陶渊明、曾国藩。他们的贵族精神也不断递减,到现在中国没有了贵族,这话有点过激,但不无道理。真正的贵族精神就是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不惜牺牲生命。屈原追求的东西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是高洁的人格,高贵的精神。屈原修洁自爱,不同流俗,追求美善,斥责邪曲,《橘颂》足可言其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原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第二忠君爱国。屈原忠于宗室,热爱楚国;改革政治,除弊兴利;联齐抗秦,忠心为国;国灭身死,浩气长存。屈原奠定了后世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开创者。

第三热爱本国风物文化,关心百姓疾苦。在楚国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屈原开创了楚辞体,也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着屈原对百姓的关心。

洁身自好、爱国爱民、热爱本国文化是屈原一生的追求,屈原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即使受打击,遭流放也不苟且,不妥协,最后为理想而抱石投江。屈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端午节也不是一个只吃粽子的节日;更不是一个吃着粽子,恭维赞美着异国文化贬损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日子。

其他网友观点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出自先秦屈原的《离骚》。在诗中这两句相隔九句诗行,从前后句中,我们能从中领悟到它们之间在意义上的相同之处,即便有不同之处,也是在相同之处中的区别。这都是诗人遭致失败之后所引发的检视与思考。

屈原《离骚》(网络图片)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两句是根据上面句意延续下来的,是说: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善”:向往,希望得到(的东西或品质)。“虽”:即使,纵然(在这里不表示“虽然”的意思)。“九”:多次,数次。表约数,泛指多次,这里不是实指。“犹”:仍然。“未悔”:不会懊丧,不后悔。“悔”:怨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为追求家国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也无悔的忠贞情怀。后来人们在表达坚持理想、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常引用这一名句以表达心志。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这两句也是接上句连接下来的,是说: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这本来是前圣先贤所赞许的。伏:通“服”,保持。死直:死于正直。固:本来。厚:看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两句是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重视节操,坚持真理,守正不阿,勇于献身的重要性。诗人认为“伏清白以死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荣传统,为前圣先贤所重视。我们也应发扬光大,以保持清白为荣,以献身真理为荣。可用于赞美先贤忠贞的品格,或用以劝勉青年人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精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四句诗,在诗句排列上不连贯,但在意义上还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如果说有区别的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两句,是表达了诗人为追求家国富强纵死无悔的情怀;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这两句,是表达了诗人直接用生命来表白自己为国而献身的态度。

总之,前者是表达为家国富强坚忍不拔的情怀,后者是表达为家国情怀而献身的态度。也许这就是区别吧?

其他网友观点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我内心所认为是正确的,即使为此而死亡多次,也还是不后悔。这句话偏重于为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一往无前的进行下去,虽死也不回头。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只要自己一心扑在清白上,为直道而死,这肯定是前代圣贤所看重的。.这句话偏重于对自己行为正义性的信念。

两句话的意义各有侧重。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两句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最长的抒情诗离骚里的两句,诗人屈原在离骚诗中,叙述了自己的身世,报国的理想和信念。离骚上半部分主要是讲述,诗人对当前人们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对国家的现状表示担忧,满怀激情要改变国家的面貌。却自己落得如此下场。全诗的下半部分,屈原抒发了对国家美好的向往,憧憬人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国度里。并寄希望于上苍,改变国家的和人民的命运。r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是:如果能通过他的死,改变国家的命运,使人民幸福安康,国家强大富强,就是让他死九回,他都不会后悔,可见屈原爱国、爱人民的情怀。r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当政的奸臣,对屈原说,如果你服从我的安排,我可以免你一死,荣华富贵包你享受,身份和地位都得到提高,屈原宁死不屈。r

所以这两句诗的区别在于,第一句是,屈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是处死他九回,他都不会后悔。第二句是,只要他服从,不在提改革,就保证他荣华富贵。所以,谈不上区别,只是屈原的爱国思想,延续叙述而已。r

全诗贯穿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量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绚烂的文采,全诗结构严谨。展现了屈原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文学“骚体”诗歌形式,对现在,对将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他网友观点

离骚没看过。试谈。亦余心之所一句,前面必有屈子所慕的事或所重的品行,故其说:这是我心里一向看重的,死九回也不后悔;与伏清白之所直兮一句,前面必有屈子所受的冤屈或所厌恶的污垢,故其说:持正直保清白,虽死不移,这是前圣贤所看重的。往前即死,往后即污,故屈子宁死也不愿与佞人合流,宁灭也不玷污自己的清白,然王不信其,秦侵难阻,国无存望,无国可存此身,无望可展其才,死也是其最好的归宿。

与亦余心之所善兮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