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的诗句有哪些(张志和的诗渔歌子)

张志和的诗,张志和的诗句有哪些?

少年聪慧的张志和,成人后追随唐肃宗李亨,曾官至三品。后来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张志和遂隐居于太湖流域一带,扁舟垂纶,渔樵为乐。

772年9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在湖州西塞山与其相见。二人即兴唱和,张志和作词五首。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西塞山下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笠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是一个词牌名。有很多诗人曾以此词牌赋词。其中以张志和这一首词为最著名。

词的前两句,描写乐西塞山边的风景:水鸟白鹭成群结伴而飞翔着,正值桃花盛开的时节,春汛导致水流汹涌。此时的鳜鱼最为肥美。

词的后两句,展示出一位垂钓之人的惬意生活状态:他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正襟危坐,不急不忙地享受着垂钓的乐趣。

这首词用轻松的语调,简单明了的叙述,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垂钓之乐。

此诗一出,获得普遍看好。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

名家苏轼也对这首词喜爱之极。所以,这首词成为最美的《渔歌子》,被广泛传播。

渔歌子情境图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张志和的诗渔歌子.jpg”/>

网友提问:

张志和的诗,张志和的诗渔歌子?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称为千古风流句?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一、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的全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大致的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自由地飞翔,水岸上桃花盛开,桃花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忘情于山水之间的快乐,不想回家。

二、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732-774年?),字子同,号玄真子。唐朝金华(今浙江省金华)人。他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南浦县尉等职。后厌倦了宦海风波,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后,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奴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一带,扁舟垂纶,渔樵为乐。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大易》十五卷,有《渔歌子》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唐大历九年(774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二人即兴唱和。张志和写下《渔歌子》五首,其中就有这一首。

三、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称为千古风流句?

1.张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词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渔歌子》(又称《渔父词》)源于吴地吴歌中的渔歌。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构思巧妙,意境优美,格调清新,纯朴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词作典范。后世均依张志和这首《渔歌子》的词谱为词谱。后世很多人都写过《渔歌子》词,但无不受到张志和这首《渔歌子》的影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这也是被称为“千古风流句”的重要原因。

2.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有一段精彩评论:“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意思是说,苏轼和黄庭坚,对照张志和的《渔歌子》,先后都写了《浣溪沙》词,结果都不如张志和的词好。我们来看看苏黄写的词:

(1)苏轼《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黄庭坚看了苏轼的词,也写了一首《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苏轼看了黄庭坚的词,开玩笑说:“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也?”众皆传为笑谈。

综上所述,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被称为千古风流句,名副其实。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看了前面网友的答复,觉得很好,但是因为非常喜欢张志和的?渔歌子?,我就再多说几句。张志和总共写了五阙?渔歌子?,这一阙是最脍炙人口的。?渔歌子?很短,只有二十七个字,全篇如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因为这阙词的清新,自然,淡雅,脱俗曾被清代刘熙载誉为”风流千古”。至于为什么这阙词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其中原因关于历史背景,个人际遇的部分前面网友已经阐述得十分清楚,我要说的是作品本身的魅力。首先,张志和在选材上非常新颖,且不说古代,即使是现在,专门描写渔人的作品也是很少。大家知道,词现在被叫做宋词,由此可见,唐词是很稀缺的,而这阙?渔歌子?恰恰是张志和创制的词调。第二,这阙词的二十七个字,字字不离打鱼这个主题,行文和立意契合到了完美的程度。第三,整阙词的语言非常精炼,二十七个字中涵盖了,一个文学作品的全部要素:地点:西塞山前,时间:春天桃花汛的时候,人和物:白鹭,鳜鱼,渔夫,同时既有写景又有抒情。第四,这阙词的写景极为独到,白鹭,碧水,黑色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本应该是五彩缤纷,非常艳丽,但雨具的出现又使这些色彩变得柔和朦胧。第五,最后的一句”斜风细雨不需归”把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的渴望以及高远,淡泊,洒脱的情趣描写得出神入化。这阙词的精妙不仅被我们自己推崇,同时在海外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毫不夸张地说,这阙词是日本词的源头。友友,我能想到的只有以上几点,仅供友友参考。我是路上有心人,请友友们多多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中唐文人词最经典的代表之作,“风流千古”的说法,是出自清人刘熙载,他在《艺概》一说中说:“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

《渔歌子》全词如下: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青箬[ruò]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虽然短小,却是倍受后世文人推崇的“风流”名作。苏轼就非常喜欢这首词,还亲自将它改成了一首《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那么,这首词的“风流”之处在哪里呢?

首先,这首词的词句清丽,意境优美。

在这首词中,共用了白、红(桃花)、青、绿四种颜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的画面,又用山、水、白露、桃花、鳜鱼、蓑衣等意象,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逍遥优美的意境。

其次,这首词表达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生活。

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则居庙堂致君尧舜,退则处江湖逍遥自在。这首词则体现文人在江湖之远时安身立命的逍遥生活。

近人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说:“自来高洁之士,每托志渔翁,访尚父于硒溪,讽灵钧于湘浦,沿及后贤,见于载籍者夥矣。”

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的飞翔,流水潺潺,桃花灼灼,水中鳜鱼肥美。虽然下了点毛毛细雨,但有青青的竹帽,绿色的蓑衣,可以从容地掉肥美的鳜鱼,不用匆忙归家。

“斜风细雨不须归”跟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很相近,但是却是不同的生活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是面对人生风雨时,通达逍遥的人生态度,而“斜风细雨不须归”则是天然的闲适与逍遥。

张志和的《渔歌子》,写了人在世俗生活中高雅的生活理念,“风流”的诗歌意境,“风流”的人生态度,故能“风流千古”。

答者:谢小楼

其他网友观点

因为这是儒生孤傲且入世的标志!

儒生十年寒窗日,一旦金榜高中进士,便可入朝为官,展才抱效国君。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意,退休后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人的一生夫复何求?

但现实中有诸多不如意,仕途路上起浮荣辱,清流名士便以蓑笠独钓寒江雪,来暗喻洁身自好、两袖清风的孤傲品性。故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成了士大夫的最爱!词中蓑笠独钓的高土名句,自然红遍圈内,千古流芳了!

其他网友观点

古代诗词史上,有很多以为数不多的名篇,甚至是孤篇而名垂千古的走心之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继的《枫桥夜泊》,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张志和的《渔歌子》也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原文如下: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

词作的前两句明白如话,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为读者呈现出西塞山下,一幅优美的自然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是在诵读古人的词作,而是和那个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的垂钓的渔人一样。

远观山前,优雅的白鹭翩翩起舞,近看流水桃花与鳜鱼嬉戏。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受到世俗纷扰的自然场景,是一个可以让人真正为生活而生活的,诗意盎然的理想桃花源。

这首词的传神之处,在于后两句。渔人,也就是那个头戴青青斗笠,身披绿色雨衣的垂钓者,在斜风和细雨中,和那自由自在的白鹭,桃花和流水,同样悠然自得。乐在其中的渔人和诗情画意的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以至于流连忘返。

如此自然自由,自得其乐的生活,对于当时那些有志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士子,以及已经居庙堂之高,在宦海沉浮的入仕者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

张志和16岁时就高中明经科,在官场却郁郁不得志,这首词恰恰是他在官场失意时的心迹表露,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后他便真的隐居在江湖之远,成为一名道人,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之后的历代文人们,从这首小词中,读出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从陶渊明的《饮酒》到张志和的《渔歌子》,道出了古代无数文人的理想生活:既能够居庙堂之高,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又能够退居江湖之远,容身山林或田园之中,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乐趣。

这些文人们在现实中,往往却是羁绊于功名利禄,能够从宦海抽身而退者, 寥寥无几。 于是这种隐居的心态,既带有对当时官场的不满,又有着大多文人入仕之后,面临的共同处境,豪情壮志入仕途,最终却成了四处碰壁,灰头土脸的失意人。

这不是张志和一个人的状况,而是古代大多数人的共性。在古代文人入仕的经历中,这种心态非常的真实,非常的具有代表性。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自然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强烈共鸣。

历代文人对他的仰慕,就像对陶渊明一样,绝不仅仅是因为文学上的才华,而是通过这些作品,能够穿越历史,找到自己的人生知己,畅所欲言的进行心灵对话。以此来对自己不完美的人生,进行精神上的自我慰藉!

以上仅个人观点,欢迎评论交流,欢迎关注坡后梨花开。

与张志和的诗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