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老挝)

世界上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有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上世纪中叶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年代,中国的西南方的印度开启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

首任印度总理尼赫鲁言之凿凿:“印度不需要任何盟友,印度可以依靠自己实现有声有色的大国梦。”

要知道,在那段特殊的岁月中,经历了二战的惨烈,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探索未来之途。

在欧洲,让·莫内、舒曼等人反思战争的残酷之后,引导欧洲走上联合的道路;

在大西洋的对岸,美国组建“北约”组织,与横跨亚欧大陆的苏联展开了漫长而沉重的对峙;

如今,尼赫鲁时代的计划经济早已覆灭,一度走向威权的民主选举体制默默地消失。

印度立国时的记忆都面目全非了,唯独尼赫鲁的外交遗产保留下来了。

直到今天,不结盟政策仍然在印度外交中占据重要位置。

新任总统莫迪上任后,称要打造“不结盟政策2.0”,并要继续实现印度的“大国梦”。

那么,印度是否有铁杆盟友呢?印度的“大国梦”究竟是奋发图强还是一句笑话呢?

(尼赫鲁)

一、尼赫鲁时代的不结盟运动

印度独立前,尼赫鲁已经开始思考印度独立后的安全问题。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的两个超级大国。

尼赫鲁意识到:美苏在战后世界中拥有最强的话语权,印度必须和这两个超级大国“打好交道”。

然而,身为开国之父的尼赫鲁,对印度的现状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提出了“有声有色大国梦想”的追求: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道路不能引动我。”

(尼赫鲁)

作为一个刚刚独立的殖民地国家,这种口气已经不能仅仅用自信来形容了,简直是无知与狂妄。

如果印度也想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就必须避免沦为美国或苏联任何一方的小跟班。

狂妄过后,尼赫鲁突然清醒了,赶忙说道:“我们并不想要反对任何人……我们只是不想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

(美苏争霸)

他突然意识到:印度并没有实力在世界舞台上与美苏并驾齐驱。

尽管从领土、人口等因素来衡量,印度也可以粗略算作大国,但距离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其实力远远弱于勃勃野心,这种差距就要借助外力来弥补。

因此,不结盟运动在尼赫鲁的谋划下发起了。

他想要联合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在众多原殖民地上新近独立的国家,利用集体的力量,在美苏之外去争取一个平等的话语权。

身为发起者,印度注定将扮演一个极有分量的角色,借助不结盟运动领导者的地位,印度俨然可以以大国的身份参与各种国际事件。

尼赫鲁认为这是印度与一流大国匹敌的可行之路,他显得自信满满:“印度要做世界的领袖!”

(20世纪的印度街头)

尽管尼赫鲁豪言万丈,但是印度却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以至于要从国外进口或者接受粮食援助,这不得不说颇为可笑。

无论如何,不结盟政策很快显示出它的巨大成功。

印度出现粮食危机时,尼赫鲁向苏联提出了请求。

苏联相当重视与印度的关系,以至于在尚未敲定好粮食的出口合同前,苏联的运粮船已经出发了。

不仅是经济和粮食援助,苏联的支持还体现在军事技术方面。

(米格-21)

苏联不仅在中印战争前就向印度提供了直接的军事援助,还允许印度生产米格-21这样的先进武器。

在两国1964年签订的“援助协议”中,苏联可谓非常大方:帮助印度修建3个米格飞机制造厂,提供100辆轻型山地作战坦克,总金额超过8亿卢比。

印度看似是要自己单干,不需要任何盟友。但是,它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甚至近乎狂妄地提出了成为世界领袖的“大国梦”。

不过,印度所谓的“大国梦”还没做多久,就被中国一巴掌打懵了。

二、中印边境冲突:印度的转折点

在50年代之前,中国是印度不结盟政策在亚洲的重要团结对象。

在印度眼中,整个亚洲只有和它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才是值得拉拢的对象。

印度不仅是首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还在台湾问题上和朝鲜战争期间支持中国。

(尼赫鲁)

在尼赫鲁看来,或者在骄傲的印度文明看来,中国是东方唯一一个可以媲美印度的悠久文明。

由于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中印关系在50年代末迅速恶化,并发展为战争。

战争的失利使得印度大受刺激,不结盟政策被否定——实力为王,军事实力不行,一切都是浮云。

(中印战争)

在批评者看来,战争的惨败证明了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存在严重的问题:在“这个现实政治的残酷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武力”。

自此之后,在明面上,印度继续吹捧着“不结盟政策”,但是它的外交方向早已转变。

它开始转向“大国外交”,寄希望于和世界大国搞好关系,来换取实力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苏联退出了与美国的竞争,美国的全球地位更加稳固。因此,对于印度的“大国梦”而言,如何抱上美国的“大腿”成了外交的重中之重。

三、印美合作:印度走向“大国外交”

为了能跟紧美国的脚步,印度在经济、技术、反恐等方面都和美国“步调一致”。

在这种思路下,印美合作成为不结盟思想的升级版。

(莫迪拥抱特朗普)

克林顿在2000年,对印度进行了访问,美国在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上不再偏向巴基斯坦,而是采取较为中立的姿态。

克林顿还访问了印度的海德拉巴和孟买,目的就是能够在印度寻求商业和投资机会。

期间,美印就两国商贸及投资领域的合作举行了内阁级对话,签订了高达4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

美国进出口银行承诺向印度提供10亿美元贷款以支持印度的中小企业,印裔美国人将再筹集10亿美元在印度建立私人技术机构;

美国国际开发署提供500万美元帮助印度农村地区的学校和企业建立网络。

同年,印度总理辛格访美,由此拉开了印美两国在21世纪头十年全面合作的势头。

莫迪访美期间,特朗普给予莫迪高规格的接待,向外界展示印美关系将继续保持友好的姿态。

美国不仅取消了自1998年以来对印度的军事、民用出口技术禁令,还向印度出口包括C-17军用飞机在内的装备。

(C-17)

当下俄乌战争期间,印度从美国的“死对头”俄罗斯那里购买了大量的石油,美国甚至表示支持,而且不反对印度用卢布结算。

看起来,美国对印度是“毕恭毕敬”。

但事实上,美印之间是“貌合神离”。

美国之所以扶持印度,只不过是看中了印度制衡中国的价值。

美国希望印度作为自己实现“永恒利益”的工具,为美国维护印度洋地区的霸权贡献力量。

美国的傲慢心态和极强的控制欲,显然是与印度国家利益相违背的。

此外,美国由于对印度的经贸始终处于逆差的状态,两国经贸摩擦不断。

自拜登执政以来,美国已在世界贸易组织提起3起针对印度的案件。

(拜登)

在外交方面,两国同样存在摩擦。

长期以来,巴基斯坦一直被印度视作最大的安全威胁,而美国基于反恐需要,和巴基斯坦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这成了扎在印美关系上的一根刺。

与此同时,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始终处于敌视状态,而印度与伊朗的关系又有着能源和地缘战略上的密切联系。

美国是现存的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印度则是活在自己梦中的“超级大国”,两国因为利益走到一起,它们的矛盾注定难以调解。

而印度显然也没想在一棵树上吊死,它延续自己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勾搭上了俄罗斯。

四、酒肉朋友俄罗斯

提及印度与俄罗斯的合作,往往会想到军事合作。一直以来,印度军方为俄罗斯军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普京与莫迪)

自2007年起,印度就成为了俄罗斯最大的军火订货方,占据着俄罗斯军火市场第一大国的地位,俄罗斯武器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都是销往印度。

俄罗斯政治观察员德米特里·博卡列夫说:到2025年,印俄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将一如既往保持活跃状态。

2018年普京访问印度期间表示:“两国打算更加积极地追求军事关系,几十年后,诸多计划将不断更新。”

俄罗斯一方面不断通过苏-30MKI战斗机、BM-30“龙卷风”火箭炮等先进武器吸引印度这个大卖家,另一方面也加强与印度的技术合作,向印度转移了米格的核心技术。

此外,两国领导人之间频繁互访,印度积极鼓励市场资本参与到俄罗斯工业园区的建设。

两国共同建设新德里-孟买工业走廊和货运管道走廊等大型跨国项目,把经贸合作的商品范围扩大到电信、能源、医药等领域。

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会与印度金融基础设施开发公司达成协议,共同投资高达10亿美元。

俄罗斯钻石开采公司集团“阿尔罗萨”向印度提供了价值12亿美元的产品。

但是,印度与俄罗斯之间也不是说一直都是晴空万里。

印美关系是印俄关系的重要阻碍。

普京在2018年访问印度时备受关注,双方是否会签署54亿美元的军购大单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声称,警告印度尽快放弃购买计划,如果协议达成,印度将受到美国的严重制裁。

此外,印度借助对俄军事技术合作,获取俄罗斯的先进军事技术,而俄罗斯在核心技术上有所保留。

历史上,印度与俄罗斯在军事合作方面出现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

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美元贬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俄印签订的合同利润极低,导致俄罗斯履行合同屡屡延期,涨价频繁。

(莫迪)

还有一些俄罗斯出售印度的武器装备存在质量缺陷。

由于米格战斗机的质量问题,印度空军在飞机失事中损失了80多架米格喷气式战斗机。

此后不久,由俄罗斯波罗的海造船厂改造的“塔瓦尔”级护卫舰,难以整合印度电子系统与战舰上的俄制武器,双方在价格和交货时间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塔瓦尔”级护卫舰)

由于在安装“俱乐部-S”新式反舰导弹系统方面出了问题,系统装备的ZM-14和ZM-54导弹在通过舰上的鱼雷装置发射时,无法与印度的新设备协调,六次试射中没有一次击中目标。

这些事件为俄罗斯和印度之间的军事合作蒙上阴影,双方只能算是一个出钱、一个出力的酒肉朋友。

与发展与俄美关系的同时,印度将目光瞄准了日本。

五、印日:相互嫌弃的 “准盟友”

辛格在2006年12月访问日本,双方宣布将两国关系由“全球伙伴关系”升级为“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

莫迪在担任总理之前,就曾以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身份四次访日,莫迪上任不久,将首次访问的主要大国确定为日本,可见印日关系不一般。

(安倍晋三与莫迪)

不久之后,双方宣布将两国关系由“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提升至“特殊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印日在2020年,签订《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使日印安全合作囊括情报交换、后勤支持和军备研制等领域,这标志着双方“准同盟”关系的形成。

不过,印日两国的关系就像是汪洋大海上的一叶小舟,随时会被大浪打翻。

对于日本来说,联合印度这一举动军事色彩浓厚,遏制中国的针对性很强。

安倍曾在演讲时表示:中国将会依靠军事能力将南海变为“北京湖”。

而印度联合日本是为了发展国内经济,加强与东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尽可能争取更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因此,莫迪也在演讲中反复强调印度的“印太”战略是包容开放的,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而这使得日本倍感尴尬。

由此来看,印度并没有什么铁杆盟友,所谓的不结盟运动组织,等到危机爆发时,各个成员国恐怕也是作鸟兽散去。

战争面前,印度所能依靠的似乎只有自己。

结语:

尽管印度并没有什么靠谱的盟友,但其心中的“大国梦”却是不曾减弱丝毫。

冷战初期,印度梦想以第三世界带头人的身份成为美苏之外的世界第三极。

但是,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所谓的第三世界带头人,始终是一个略微有些尴尬和华而不实的身份。

在一些国际议题上,印度或多或少仍然要违心地支持某一方,这也损害了其不结盟领袖的含金量。

而且这种在东西阵营之外另辟蹊径的大国定位,还在与中国的冲突中遭到战争失利的无情打击。

不过,印度似乎并未被打醒,甚至是一直活在梦里。

进入21世纪之后,印度的“大国梦”甚至更具体了:

其一,印度将成为未来多级世界中的一极;

其二,印度将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在自信的印度人的眼里,印度完全有条件实现自己的“大国梦”。

不过,在美国军事观察员克鲁森看来,这样的目标“简直荒唐到苏联再度活过来一样”。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至今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印度是一个贫穷、落后,甚至愚昧国家的印象。

这无疑给印度精英层或领导层以巨大的刺激。

这种落差形成了印度自认大国又得不到承认的尴尬处境。

据2017年统计,印度有2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印度人的预期寿命为66.8岁,列世界第162位;印度艾滋病毒携带者为240万,因艾滋病死亡人数17万,均列世界第四位。

“印度的精英阶层评价印度的时候往往仅考虑经济规模,而不比较印度和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评价一个国家的强弱是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人民,而不是它拥有多少人口,或者研发了多少核武器。”

一个贫困人口众多的印度势必无法被被计入强国之列,所谓的“大国梦”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

参考资料:

《海外网评:印度要放弃“不结盟”外交了吗?》 海外网

《印度的不结盟政策》 张林 东南亚南亚研究

《摇晃的“楔子”:美国“印太”战略下的印度战略行为探析》 连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系

《俄罗斯为什么重视与印度的关系》 宋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视阈下的日本对印度外交》 毕世鸿 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院

《做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解析印度的全球大国之梦》 王磊 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老挝.jpg”/>

与世界上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