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第一大城市是哪里(巴西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

巴西第一大城市,巴西第一大城市是哪里?

巴西面积约851.49万平方千米,居南美洲第一位,人口约2.1亿(2020年)。巴西面积比我国也小不了多少,人口少与亚马孙热带雨林和巴西高原有关。

【亚马孙河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长约6400千米,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亚马孙河口平均流量21.9万立方米/秒,约为长江的7倍,是世界流量最大的河,甚至比第二到第八之和还大。

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约55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热带雨林一半以上,排第二的刚果热带雨林,面积不到200万平方千米。亚马孙热带雨林每年产生的氧气占全球产生总量约10%,名至实归的“地球之肺”,可以极大程度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不足200米,全年雨水均衡,洪水泛滥,到处是沼泽,有的区域一年有好几个月泡在水里。

亚马孙热带雨林全年闷热潮湿,是地球上生物最密集的地区。这里有几分钟吃掉一头牛的食人鱼群,近10米长的森蚺(巨蟒)、动如脱兔的凯门鳄、三步倒的毒蜘蛛,各种霸道动物都是自然界进化的佼佼者,弱肉强食,没有绝活根本没法在亚马孙活下去。这里疟疾、黄热病横行,除了原始部落,谁敢移居亚马孙河流域?

巴西约占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的六成,总人口约1500万,巴西在亚马孙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马瑙斯,人口约222万(2020年)。巴西没有“大禹治水”相似的典故,到现在仍拿亚马孙流域的洪水没办法。

不仅巴西是这样,拥有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都是这种情况,主要人口集中在高原地带,热带雨林人迹罕至。没有多少人愿意住在潮湿的地方,成天与森蚺、凯门鳄做邻居。

【巴西高原】

巴西高原,位于南美洲东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上第二位(仅次于南极高原)。巴西高原约有450万平方千米位于巴西,也是巴西标志性地理构造。

巴西高原地势南高北低,山丘、土岗、高台地之间起伏平缓,大多在海拔600-800米之间,称为“桌状高地”。巴西高原大部分地处南纬5度到30度之间,以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我国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带与巴西高原相比,主要是亚热带气候,雨量分布均匀,日照时间也适中,适合植被和农作物生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这些省每个都有几千万人口。

巴西高原纬度低,热带气候雨量分布不均,每年都有几个月旱季,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加上地势缺少起伏,导致日照时间偏长,这一点和我国黄土高原相似。但黄土高原纬度可要高多了,太阳没有巴西高原那么辣。

巴西高原大部分地方并不适合农作物耕种,只有南部和东南部小部分地区是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适合人类和农作物生存。

1960年,巴西将首都由滨海城市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高原上的巴西利亚。这里平均海拔约1172米,当时是一片荒凉。

巴西利亚都会区人口约430万(2017年),看起来不多,但巴西高原深处再找不出这种人口数量级的大城市。

对比我国黄土高原,延安市人口有200多万,榆林市人口有300多万,可这两个市连省会都不是,如果首都迁到黄土高原,人口过千万又有何难。

巴西高原人口较稠密的地方,主要还是在东南沿海亚热带地区。巴西人口稠密地区,则是东南沿海地区。圣保罗都会区人口约2157万(2020年),里约热内卢都会区人口约1228万(2020年),这完全不是亚马孙热带雨林和巴西高原能比的。

亚马孙热带雨林和巴西高原,单独看都是好地,但似乎放错了地方。如果亚马孙热带雨林和巴西高原换个位置,亚马孙流域的纬度就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差不多,巴西也会出现一个气候宜人的江南水乡。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巴西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jpg”/>

网友提问:

巴西第一大城市,巴西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

为什么巴西首都由原来的沿海第一大城市里约,搬迁到当时还是雨林一片的巴西利亚?

优质回答:

首先来分别介绍一下里约热内卢和巴西利亚:

里约热内卢,简称“里约”,曾经是巴西的首都(1763年-1960年),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地区,东南濒临大西洋,海岸线长636公里。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是巴西乃至南美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巴西及南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枢纽和信息通讯、旅游、文化、金融和保险中心而闻名。

巴西利亚是巴西现在的首都,是巴西第四大城市,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拉美大城市中最高的。位于中部戈亚斯州境内,马拉尼翁河和维尔德河汇合而成的三角地带上。地处高原,气候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7.7℃。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雨季集中于10月~翌年4月。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树木常年葱绿,鲜花久开不败。

至于为什么要迁都,巴西政府宣布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促进西部内陆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然而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来探究一下。

历史上巴西曾先后在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两个海滨城市建都。1956年巴西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下令兴建巴西利亚并从里约热内卢迁都于此。

我们先来讲讲巴西的地缘结构:

巴西的地缘结构大致自西南向东北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热带雨林茂密的亚马逊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以及高原边缘的沿海低地。而且亚马逊热带雨林并不适于人类居住。

巴西东部有高高的脊状山岭,在里约热内卢到圣多斯一带,形成了大西洋沿岸大峭壁。这种特殊的地缘结构使得自海而来的移民大多居留在高原边缘的沿海低地,使得这些地方开发较早,发展相对成熟;继而逐渐形成了以里约和圣保罗为代表的沿海城市,这里集中了巴西绝大多数的国家和社会资源,沿海和内陆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严重的贫富差距使得大量人口持续不断的涌入东部沿海的狭小低地,位处其中的首都城市里约热内卢不堪重负,产生严重的城市病。

所以为了疏解城市功能,缓解城市压力,这与北京的现状是一致的,只不过北京市向首都周边疏解非首都功能,而巴西选择了直接迁都。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里约热内卢周边缺乏足够的疏解空间。

此外,从国家发展和战略安全的角度来讲,巴西高原内部矿产资源丰富但发展程度较低,是巴西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的板块;将首都迁至此是将有效带动巴西高原内部的发展,也是巴西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一次重要宣示。里约滨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其缺乏防御空间,一旦爆发战事将面临严重威胁,因而将首都迁至位处内陆的巴西利亚,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请为我点赞鼓励。

其他网友观点

原因是这样的。世界上总共只有四种首都模式,

第一种是前华约国家式,就是国家集中全部精力建设一个首都,做全国的样板,典型的就是莫斯科,现在俄罗斯几乎一切都在莫斯科。其次是印度的新德里,别看印度是所谓民主国家,但其经济发展之前一直是学习苏联的。

第二种常见于面积上的中小国,那就是环首都建设一个经济带,便于集约发展经济。比如东京,巴黎,首尔等。典型的巴黎,早在17xx年就有巴黎和外省的区别,巴黎之外全是外省。

第三种主要是为了防止离心力放在偏僻地区,其雏形就是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在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前线,天子守国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把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俄罗斯族占多数的北部地区,就是这个目的。还有缅甸把首都从仰光迁到内比都,也是一样的。

第四种是面积大的大国单设行政首都,首都仅有政治文化功能,不带或很少带经济功能。最典型的就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然后还有加拿大的渥太华,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的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作为巴西首都,而不是里约热内卢,也不是圣保罗,其逻辑,跟澳大利亚首都既不是墨尔本也不是悉尼,美国首都不是纽约也不是洛杉矶,一样一样的,同时,也带一点第三类首都的因素。

其他网友观点

谢药。

原因如下:

第一,原首都里约热内卢当时已经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首都和首都附近地区占有巴西大多的人口和GDP。里约热内卢已经过度城市化,首都不堪重负急需转型。

第二,巴西内陆地区特别是巴西高原,亚马逊河流域发展一直落后,特别蕴含丰富的矿藏,急待开发。迁都巴西利亚也有震兴当地经济的作用。

第三,殖民历史都是在海上侵略。特别在英国与阿根廷战争(马岛)期间,英国一条航空母舰就封锁了整个阿根廷的海域。这让整个经济和政治重心都在沿海的巴西意识到强大的国家安全危机,更加坚定了迁都的决定。

第四,里约热内卢气候湿热,巴西利亚位于高原气候温暖舒适。

其他网友观点

1502年1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率先发现了巴西这块土地,他当时登陆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里约热内卢,在葡萄牙殖民巴西时期殖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就位于里约,这使里约的发展远远快于其他城市,巴西独立后仍将里约定为首都。在20世纪20 ~50年代里约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然而与此同时里约也不可避免地患上大城市病:在这片面积不到巴西总面积1%的区域内集中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资源。同时经济上的分化使里约呈现出灯火酒绿的大城市中遍布着破败不堪的贫民窟,暴力、毒品和性交易构成了后者的生活常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成为困扰巴西政府的一大难题。1956年的巴西大选中社民党总书记 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德奥利维拉当选巴西总统。库比契克在政治上实行开放合开明政策,大赦政治犯,允许多党制;在经济上他提出了“五年相当五十年”的口号,采取迅速实现工业化的措施,制定了包括30个项目在内的发展纲要,加速食品、能源(包括核能)交通和教育,以及汽车、造船、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对外同美国保持友好往来,倡导“泛美行动”,支持争取进步联盟。同时大量吸收外资,允许外国企业在巴西设厂。与此同时在他任内还有一项大动作——迁都巴西利亚。事实上巴西政府早有迁都之意,但到底该迁往何处却让巴西人彷徨无措。库比契克将自己的目光从海岸收回,投向内陆:巴西国土总面积854.74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五位,几乎和欧洲差不多大小,然而在偌大的巴西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大西洋沿岸,而中西部地区是辽阔的几乎未经开发的亚马逊平原。最终巴西选定了如今的巴西利亚作为新首都,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一条在稀疏草原上发展科技的新道路,从而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因为巴西利亚,巴西国内的区域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这座城市把繁荣带到了中西部——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后沿线人口由10万猛增至200万。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开始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巴西利亚兴起后才真正发生效应。当然巴西迁都一事也并非只有好处,弊端也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巴西利亚极大的营建费用就令巴西货币贬值了三倍。而解决区域失衡的初衷也并没能完全实现——巴西利亚尚未完全竣工,原先存在于里约的富人区和贫民窟的分区就已自发形成。而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过于强调绝对的、极端的功能分区,这使巴西利亚成为一座没有市中心的城市,某一类功能的建筑和另一类功能的建筑往往相距很远。这里没有街道和行人,只有公路以及不得不驱车穿梭于城市各个区间和冰冷建筑之间的市民。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

众所周知,巴西首都是巴西利亚,但在1956年之前,巴西首都曾是里约热内卢。

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的一片荒原上,开始兴建新的首都,4年后完成了迁都工作。从此之后,里约热内卢只扮演巴西经济中心的角色,政治中心是巴西利亚。

有意思的是,巴西迁都几乎包含了所有国家迁都的因素,下面我一一分析:

其一,为了实现国家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从地形上看,巴西大部分土地时热带雨林和巴西高原地带,只有东南部沿海地区有平原,而巴西大多数城市和人口都集中在这里。这势必导致巴西全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中部和北部远远落后东南部沿海地区。因此,迁都巴西利亚,有经济和国家发展上的权衡因素。

其二,为了保证战略中心的稳定。里约热内卢位于巴西东南部,对中部尤其是西北部辐射能力有限,而巴西的多数邻国都在北部和西部,战略位置重要。为了能增强对这一区域的控制能力,将政治中心北迁,意义非凡。类似情况有哈斯克斯坦的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了阿斯塔纳,为了能控制国家的中部和北部,毕竟,阿拉木图位于国家的东南角,从地缘上实在不适合当首都,做一个经济中心就好了。

其三,不论是里约热内卢还是圣保罗,其人口都在世界上能排进前几名,很早就出现了“大城市病”。而在中部高原上建设的巴西利亚,几乎没有什么“历史包袱”,完全可以按照现代化的城市科学规划来建设新首都。事实上,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至今还是典范,是很多地理教材里“必讲”的现代化都市。与之类似的,有缅甸把首都从仰光签到了内地的内比都,当然,他还有军事防御的考虑,巴西大概是不需要考虑这些的。

有意思的是,现在不少国家都不会把国家经济中心设为首都,甚至首都是一个小城市。这是为什么呢?值得我们深思。

与巴西第一大城市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