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汉字特点的对联有哪些五年级(体现汉字特点的对联有哪些五年级下册)

体现汉字特点的对联有哪些,体现汉字特点的对联有哪些五年级?

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得到了众多朋友的喜爱。历史上有许多名联流传,文采飞扬,很值得品鉴一下。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关注我,一起来欣赏妙趣横生的拆字对联,体现汉字文化之美,彰显过人才华。

第1副对联:踢破磊桥三块石;剪开出字两重山。

清代文人李调元,才思敏捷,尤其擅长对对联,名声非常大,引起了众多对联爱好者的注意。有一天,有一个小牧童故意用三块石头垒成一座小石桥,挡在李调元的轿子面前。

果不其然,轿夫没有注意,直接把石桥给踢到了。牧童跳出来不依不饶,和轿夫吵起来,然后引出了李调元。

牧童说:“如果你能对出下联,我就不和你们一般见识了。踢破磊桥三块石,快对吧。”

李调元一听,这是一个拆字联啊,三块石头为磊啊。但是他一下子脑子晕乎乎的,居然对不出下联,不由得面红耳赤。李调元不想认输,只好对牧童说:“你等我一天,明天我来回答你。”

一直到回家后,他看到妻子用剪刀剪布,忽然有了灵感。第二天,他到了约定地点,对牧童说:“我有下联了,剪开出字两重山。”

牧童笑嘻嘻说:“我说大人啊,这对联是你老婆想的吧?这么女子气。大男人,应该对‘劈开出路两座山’嘛。”

李调元一听,不服不行,只好对牧童说:“是你赢了。我认输好了。”

第2副对联:古文人做,做诗做赋做高官;大口一吞,吞云吞雾吞江海。

这个对联同样是拆字联,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对联的巧妙。不过呢,这个对联虽然能够体现汉字文化的特点,却难免有些牵强附会,有些刻意和做作,算是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体现了才华,却不能称呼为绝妙对联。

第3副对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个对联真是妙哉妙哉。对联中的拆字部分,大家一眼就看到,不必细说。主要是,上下两个拆字,又构成了顶针的手法。而下联也采取了同样艺术,真是非常厉害。

“明月送僧归古寺”,出自一个老对联:“明月送僧归古寺 清风吹雨入山林。”“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是出自《孟子》。由此可见,这个对联还有典故,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第4副对联:或入園中逐出老袁还我國;余行道上义无回首瞻前途。

这个对联是必须采用繁体字,才能够明白里面的拆字部分。据说对联是民国初年写的,因为当时很多人要讨伐袁世凯,所以有“护国战争”,恰恰可以解释上联,可以说一语双关,用意巧妙。

而下联则同样很有意思,也是利用拆字形成了对联的效果,“途”变成了我行走的道路,而这个道路,显然是包含理想和信念的。

第5副对联:伊一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宰相;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大夫。

对联的拆字很普通,难的是对联切合身份。 “伊”字有“人”字旁,“尹”字无“人”字旁,所谓“伊一人,尹无人”。而伊尹是商汤的宰相,那是有典故的。

后来,有人对出下联。汉代有个冯驯,官居“五马大夫”。“冯”的偏旁是“二”,“驯”的偏旁是 “三”,刚好可与“伊尹”的拆字组成绝对。

第6副对联: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草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这个对联是晚清人嘲讽梁鼎芬的。梁鼎芬受到张之洞赏识,出任汉阳知府,损害了百姓利益。所以百姓把梁鼎芬的人名拿来拆解,上联是把“鼎”宇拆开,下联是把“芬”拆开,组成了这个嘲讽意味很足的对联。

大家还知道哪些好对联呢?大家有没有写过对联呢?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哦。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体现汉字特点的对联有哪些五年级下册.jpg” />

网友提问:

体现汉字特点的对联有哪些,体现汉字特点的对联有哪些五年级下册?

对联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优质回答:

对联是汉文化与汉文学一种特殊形式,在遣词用字讲究生动含蓄又浅现隽永,言简意该,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它文字虽少,但佳句连珠,妙语锦簇,且必用毛笔字书写,行楷草隶篆,各怀擅其长,观赏之余,给人以艺术享受。

因此,各式各样的对联,又作为一种语言精萃、书法集荟,为我们在生活文化中,增添了独有的特点。

所以,在遇到红白事时,都需要用毛笔临时书写对联,如红事结婚对联:恋凤鸣昌百世,麒麟瑞叶庆千龄;横批:珠联璧合。

在白事中用的挽联:正义留千古,丹心照万年,横批:永垂不朽,这是对烈士的挽怀。

还有各种商业用联,开业志庆用联,工业建厂房用联,宗祠竣工庆典用联,私人建新房入新宅时用联,庆贺大寿用联,考上大学拜祖时用联,推销产品时的广告用联等等,都需要对联开彩头。

其他网友观点

对联的文字,首先上下联字数要相同,再就是相对应的词性要相同或相近或相反,如上联的名词下联相对应的也应是名词,类推。还有就是上联的句尾词的音应是三,四声(仄),下联的句尾词的音应是一,二声(平)。

其他网友观点

纵观中国联子史:淬炼千秋沐浴峥嵘。一句好的对联囊括了宇宙万千;凝聚了时代风貌与历史变迁。

好的对联“字”字敛千金“句”句蕴万象。好的对联隽刻意境,感天动地流传百芳。所以,好联一字一意象;好联一字一境界 ;好联一句一故事;好联一句一世界……

如今,大白话联子遍天飞,心浮气躁随口而出的所谓对联句子随地满沟……

似乎:对联创作是每个略懂文化识字人朗朗上口的家常便饭。又似乎:对联是一种人人都可随心所欲皆可胡写乱作的文字载体;更更甚为是,似忽,人人都可随心所欲去任意乱作对联。其实不然,对联是一种严肃的文学形式。对联是文人用文字和文学修炼出的一块绚丽的金石华表,对联是历代文人呕心沥血镌刻出的一块天地丰碑与诗词精华。如今,物是人非。不用脑子的所谓联子比比皆是,成为一种肤浅的娱乐形式也无可厚非。真正的传统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诗词文化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他网友观点

对联的文字特点,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务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往细里分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

其他网友观点

回答问题并不难,请看文化宣传栏。

对联的文字特点最主要表现在它的“对偶”,因此,创作对联时必须做到以下六点,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

(一)字数相等

上联和下联用字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成立的首要条件。作为字数较少,或句式结构单一的对联是较容易做到的。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作)

而对于长达数十字以上的长联,要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就要难一些了。另外,还有一些用字用语险奇的对联,就更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汉字词汇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了。又如:

三光日月星,(辽国使臣出句)

四诗风雅颂。(苏东坡对句)

四德元亨利。(苏东坡对句)

这里的对句,难就难在上下联字数很难相等上。上联是“二三”结构,后面的三个字,分别为三种类似的事物;下联也须是五个字,“二三”结构,且第一字的“三”不能重复,必须是其他数字,而即使与“三”相邻的“二”和“四”,结果各指两种或四种事物,对上去也会少一字或多一字。苏东坡的对句,妙就妙在化解了这个问题,因为“雅”是《诗经》中的“雅”,它包括《大雅》和《小雅》;“四德”本来包括“元亨利贞”,但是,由于当朝皇帝的名号中有“贞”字,应回避圣讳,故可以略去了。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苏东坡撰广东真武庙联)

上联连用了“焉”、“耳”、“矣”三个文言虚词,下联也同样用了“云”、“乎”、“哉”三字来对,险奇佳绝,没有深厚的语言、文学、写作的功力,是难以办到的。

(二)词性相同

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即同类词对同类词。以往强调的“实对实,虚对虚”,不准确,应纠正。例如:

花 外 子规 燕市 冷(名) (方位) (名) (名) (形容)

柳 边 精卫 浙江 潮 (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

下联句脚的“潮”字,本来是海潮的潮,应为名词,但这里用“借对”的形式,即借形容词“潮湿”的“潮”的意思,与上面的形容词“冷”相对,除了这个字,其余的都是完完全全的同类词相对。

随着汉语言文字对偶艺术的丰富发展,对联词性相同的对偶要求,不但体现在同一大词之间的相对,还体现在同一小词之间的相对了。因有些词下面的小词繁多(比如名词又可分十四种小类),这里就省略不提。

(三)结构相应

对联的结构相应,是指上联与下联在句法结构上必须互相照应,互相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例如,阳朔画山的一副对联:

水 作 青罗带,

(主语) (谓语)

山 为 碧玉簪。

(2)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例如,阳朔九峰山的一副对联:

系闷 岂无 罗带水,

(动) (宾)

割愁 还有 剑芒山。

(3)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例如,西湖“湖心亭”的一副对联:

四季 笙歌, 尚有贫民悲夜月;

(偏) (正)

六桥 花柳, 浑无隙地种桑麻。

(4)复句对复句。对联的上下联如果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复句,这里指的仅是,上联内部的复句与下联内部的复句要互相对偶。例如,四川灌县离堆公园有一副对联:

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

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

联中的“车同轨,书同文”对“水有源,禾有本”,就是并列复句对并列复句。再如下面两副对联,也是这种类型:

学好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何必读尽圣贤书,能全孝友便为实学;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

在大的句法结构上要求对称的同时,在小的词组上,对联的对偶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4)句式相似。

所谓句式,就是指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是“二,二,一”或者“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骈体文的句式是“四,六”节奏,所以又叫它“四六句式”。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所以没有固定的句式。但是,就一副对联来讲,上联的句式和下联的句式却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对”,也就是说,不能算作对联。举例如下:

不雨 山长润,

无云 水自阴。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三”句式。

帆远 浮天 阔,

江空 得月 多。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一”句式。

流水 当年 怀往事,

桃花 依旧 笑春风。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三”句式。

此地 饶 千帆风月,

偶来 作 半月神仙。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一,四”句式。

(五)内容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还要相关联。对偶侧重形式上的遣词造句上,关联主要表现在上下联的内容上。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不是对好联,只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换句话说,对偶是一个人的衣服,上下联的有关联内容是肉体。

不算对联或不是好对联的有如下例子:

子路乘肥马,

唐尧骑病猪。

图书管理查资料,

动物园中看虎狼。(上下联在内容上没有联系)

门前绿水流将去,

屋里青山跳出来。

好的对联市上下联做到内容相关,有共同性,反映一个特定的主题,例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对联还分“正对”与“反对”:上下联都正说的叫“正对”,都反说的叫“反对”。

例如“正说”的对联:阅透人间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

再如“反说”的对联:三字沉冤千古恨,一盒忠骨晚年香。

(六)平仄相对。

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的好,首先要搞清楚汉语音律的“四声”: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在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字为“仄”;在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

(A)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

(2)长联中,分句停顿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

(3)上联与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

(B)在特殊情形下,对联的在平仄声律上,可以灵活处理,比如:

(1)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可以不计较平仄是否相对。例如:

报国文章遵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老舍撰联)

直以慵疏遭物议,莫抛心力作词人。(郁达夫撰联)

(2)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上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是,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例如:

悼一代巨星陨落,举世无限伤心(平);

幸满台桃李新生,梅艺万古长青(平)。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题“聊斋”联)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平),

万世一义圣人不惑(平)。

(3)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具体说,主要是:同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专用名词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文言虚词相对可以不拘平仄;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例如: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西湖葛岭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也”“乎”都是平声)

出门一拱歪之乎。 (酒店联)

德之不修,吾以汝为死矣;(“矣”“乎”都是平声)

过而不改,子亦来见我乎? (城隍庙联)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上联连用七个饮食类字)

孝弟忠信礼义廉,没有铜银可做来。(下联连用七个人事类字)

与体现汉字特点的对联有哪些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