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是谁?(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是谁(一个))

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是谁??

吝啬,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气。如果说别人小气,那就是此人对别人不大方,但要是有人对自己小气,那问题就有点严重了。

历史上有很多人写过吝啬鬼,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欧也妮·葛朗台。他是一位非常有钱,而且还很有威望,但他却极度吝啬,是一种连自己都能狠下心来的吝啬

葛朗台拥有巨额财富,却居住在阴暗潮湿的老房子里,房里的楼梯踏板都被虫咬烂了,却不舍得拿钱出来修理。他每天只吃一餐,都是非常简单的面包,每天要点的蜡烛必须由他本人亲自分发,多点一根都不行。

葛朗台最大的爱好就是盯着他储藏的金币看,只有那些铺在桌子上的法国金路易能够温暖他的心,仿佛把他带进了西方极乐世界。直到临死的时候,他给女儿留下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葛朗台到死还惦记着自己的财富,不过幸运的是,他的家人最终得到了这些财富。葛朗台的吝啬鬼形象很生动,结局也还不算太坏,有一位吝啬鬼就没这么幸运了,他就是蒲松龄笔下的那位——无名富者

蒲松龄写的吝啬鬼,是吝啬鬼中的“佼佼者“

《聊斋》是一部经典小说,因为里面的故事生动有趣,一直以来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其中这部小说里有一篇叫《宫梦弼》是我经常看的。

《宫梦弼》讲述的是有一地方富豪花钱大手大脚,学孟尝君广交门客,最后把整个家业都吃垮了。在富豪交友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位叫宫梦弼的门客经常来他家拜访,每次到访都要带着富豪的儿子玩一些小游戏。比如把家里的地砖撬开,往里面埋石头瓦块,又或者到院子里挖个小坑,往里面埋一些小石头。

后来富豪破产了,没多久就去世,家里也变得一贫如洗。富豪的儿子几经周折,在家里庭院内发现当初宫梦弼埋下的小石头变成了碎银子,还有家中地砖底下埋的瓦块也都变成了银子!于是,富豪的儿子又有钱了,他经历了从富到穷,再从穷到富的过程,深知金钱的重要性,从此不再像他父亲一样乱花钱,家族也重新兴旺起来。

《宫梦弼》这篇故事有趣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这还不是蒲松龄厉害的地方,更厉害的是他在《宫梦弼》篇末写的一则小故事,那才叫经典!

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个乡镇上有位富者很有钱,他一生就喜欢存钱,小币换大币,碎银换整银,所有的钱他都悄悄藏在一个钱窑里。

这位富者害怕被人发现自己是有钱人,整天穿得破破烂烂,衣服是补丁连着补丁,有些地方破得都没办法补了,里面的棉絮直接露了出来。他年轻的时候也和葛朗台一样,一天只吃一餐,但没有葛朗台的伙食好,人家吃面包,这位富者吃的是糠

吃糠是什么感觉?我想现在已经很少人知道了,大概七八十岁的人可能有些回忆。糠也是有分等级的,好一点的糠里含的米屑会多一些,差的基本上都是谷皮屑。按照蒲松龄的描述,这位富者吃的应该是最次的糠。

吃最差的糠也是要花钱的,因为那是粮食加工出来的,富者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省钱的最高境界。于是在富者年老的时候,他放弃吃糠,改吃榆木屑!这下完全不用花钱了,就是身体差点,瘦成火柴人了,手臂上的皮都往下搭拉一寸,皮下面就是骨头,完全没有一点肉。

很快,这位富者就倒下了,他的俩儿子在病床前苦苦哀求,希望他能说出钱窑的位置,但富者死活不肯开口。在富者马上要咽气的时候,突然回光返归,他两眼放光地看着儿子,想要说出钱窑在哪里,但此时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富者死了,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全被他藏在了钱窑里。最后没办法,只能在山上挖个坑,就这样草草埋了。

蒲松龄写的吝啬鬼可谓是达到了极致,就连到死也没有泄露他存钱的地方,比起葛朗台来是一个悲剧。但就是他这种“守财到死“的形象,让吝啬一词在他身上达到了升华,完败了所有的吝啬鬼!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是谁(一个).jpg” />

网友提问:

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是谁(一个)?

三分魏蜀吴,存在感比较低的孙权,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

优质回答:

要说三国就必然绕不过东吴君主孙权,很多人认为在三国风云人物中他的存在感比较低,根据词意理解还不是一点点低,我认为这样的定性是不恰当的。

对于我们熟知的演义戏说的描绘都是带有文学艺术夸张的成份,更有喧宾夺主之嫌,为了接近历史真象,就必须要通过多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筛选、过虑,再经过自己客观公正的比较、佐证,才能得出自己(不是别人亦云亦雨)相对客观的历史实事判断。

既然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那就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难分伯仲。相比于手下人才众多,兵强马壮的曹操、刘备、诸葛亮,文韬武略的孙权文安天下武定乾坤出色于刘备 ; 武能跨越诸葛亮 ; 就综合素质而言且还比肩于曹操。

仪表堂堂、帝王之相的孙权,自幼文武全才,早年跟随孙坚孙策父兄征战天下,深得哥哥孙策赏识,孙策指着帐前手下说这都是你以后的将相之兵。

他年轻气盛,深谋远虑,胸怀大志,雄心蓬勃。19岁继任哥哥君主之位,统领三军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在征战黄祖的决策上,他更具智慧与胆略的自信,惋拒了甘宁提出的“划江而治”二分天下,依据自己江东大局已稳,兵马强壮,粮草充足,毅然出兵黄祖大获全胜,使得黄祖落了个被追杀而亡。

他头脑冷静,足智多谋,明断是非,年仅27岁的他面对曹操自称的80万大军来犯,而孙权手下只有5万军队可调动,实力的悬殊至使集团内部以张昭老臣为代表的大部分官吏主张降和,只有周瑜、鲁肃与孙权抗曹意合,身为一国之君的孙权纵有意志谋略成胸,也不得不慎之又慎,深谋远虑,在得到鲁肃、周瑜的全力支持与相互磋商策略定形后,孙权怒斩奏桌,警誓谁如不一心抗曹与如这奏桌一般。统一了思想,坚定了意志,稳定了朝野民心。速派鲁肃联蜀,竞与刘、诸不谋而合。经典名垂青史的“草船借箭”也是出自孙权之策,并非演义戏说之谣。对于周瑜的计策部署,孙权也是早已作了周密细致的力争胜利与万一失利的两手善后战略部署准备的。

联蜀抗曹的赤壁辉煌,形成了相当长时期的三国稳固鼎立,

他胆气过人,慎定自如,在濡须口乘船侦探魏军阵容时,魏军射过来的箭簇集中在了船的一侧,使船失去了重心平衡,即将预倾侧翻之时,他沉着指挥调转船头,待另一侧箭簇集满,箭匀船平才徐徐驶离。

阵前的神勇,不得不使曹操感叹道 : “生子当如孙仲谋。”使得曹操不战而退。周瑜也曾称他“神武之才。”

收复荆州,毙命关羽,夷陵之战大捷,两次大败蜀军达到了雄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其局势已盖压蜀之一头。以后又屡次击败曹氏魏军。

他重情重义爱兵如子,将相之情犹如骨肉亲兄,识人之鉴,用人之明。启用新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不忘旧人周泰、黄盖等。

有人说孙权只是巩固了祖业并未多大发展,那又看魏蜀两国周边具备收复统一贫弱小部落的先天地理优势,他们又有多大图展呢?人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论手下人才、军事实力,帝王之术先天条件东吴孙权都是最弱的。单凭7万兵力能与魏蜀两国平分天下,还多次挤压蜀国挫败魏军。纵使孙权有超凡逆天的文韬武略个人才能,也不可能独柱挚天一统中国。正是孙权智慧超群颇具洞察的眼光,深遂地看穿了三国平衡时局未来的时空走向,胸怀大志,不露锋芒,冷静沉稳,审时度势,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巩固基业,稳扎稳打,积极储备大业条件资源,以图时机。

据书所传他老年昏庸,虐待残害将臣,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客观,人无完人,一个人一生的性格脾气比思想观念转变还更难改变,犹如吵架、抬杠是双方的问题,缺了任何一方都不成立。更何况一生享受惯了代代历史传承的掌握生杀大权如草芥的帝王之君,同时还是一个经历过血流成河、尸骨如山、浴血奋战、踩着刀尖在尔虞我诈的旋窝中讨生存的帝王之君。抬杠摩擦,即使没有歹毒的恶意,死结不解日积月累也会激发人固有的逆反基因。作为将臣说话进谏不讲策略,不摆正自己的位置,凌驾于帝王之上,身为帝王之君的孙权也算是很人文了。

在处理辽东招抚之事中,张昭负气在家不上朝,孙权气不过派人用土堵了他家门,而张昭做得更绝,命家人用土从里面反堵了门。让人昨看都不象君臣关係,到象是铁哥们之间闹意气。

一次孙权在酒宴上亲自下驾给大臣们一 一行酒,当给虞翻行酒碰杯时,虞翻突然一软躺在地上装醉,等孙权回到王位,虞翻又坐起来,也许是孙权真喝醉了,气的孙权怒气大发要砍虞翻的头,刘基劝住了他,第二天酒醒了他才从属下那里知道了昨天酒宴上发生的事,他告诉属下,以后凡是他在喝酒时说的话都不要听他的,更不能杀人。

总的来说孙权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视手下将臣们为朋友,只是有时喝醉了酒丧失了理智。还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与朋友们一起喝酒喝得大醉,竞然让人用水去洒酒桌上的大臣们,还说人人高兴开心必须喝趴下才行,张昭听了瞬间就板起了脸,离开酒桌出去了,孙权让人去叫张昭,张昭不回还说过去的纣王喝酒也是为了开心而误国误民,孙权听了羞愧难当深感惭愧,立即便命人拆散了酒宴。

孙权博览群书,精通历史、文学,他写信于曹操 :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的十六字其寓义之深。

他更懂得治国之道,大力推行倡导发展工农业生产,航运交通及对外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凿运河,方便航运,同时也更是为了农作物的引水灌溉。推行军队民间双向屯田建设。并将驾车牛改为耕牛,先进的耕牛技术高效率,多种多收使得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减免负重的苛捐杂税,提高军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远洋航运,派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抵达夷岛(台湾)的船队,了解认识了台湾。远赴南海诸群岛,并与今天的柬埔寨、越南及东南亚诸群岛国及地区建立了对外关系。

孙权重情重义,对自己部下知人善任,对国家对人民有责任心,在我国古代史上是一个对外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观其他的一生,无论怎样评估,他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其他网友观点

“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似乎没什么存在感的孙权能够被作为对手的一代枭雄、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一串名头冠之的曹操如此感慨,可见孙权之不简单,要知道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能入他法眼的也就刘备和他自己了。

孙权19岁便接手兄长基业,执掌江东,成为一方诸侯。公元222年,孙权被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为吴,在位24年。对内,孙权能够统御张昭、周瑜、程普等旧臣,广招贤才,招纳诸葛瑾、鲁肃等名士;其执政期间重视生产、兴修水利、实施改革、宽赋息调,东吴经济得到实质性的发展,逐步走向整个东吴时期的巅峰。对外,孙权能够力排众议,联合刘备共同抵御曹操入侵,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大胆启用陆逊,夺回蜀国所占荆州部分,在夷陵之战大破蜀军。如果说孙权只是守家防御,就错了,孙权在位期间,曾两次北伐,意图进攻曹魏,虽未取得决定性的成果,但也互有胜负;纵观吴国历史,政治上既有过孙刘联盟、又有过曹刘联盟,足见其政治谋略成熟,外交手段游刃有余。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孙权在位期间,逐步建立起了大陆同台湾的联系。如果说孙权存在感低,或许这是一种谋略,外其身而身存,退其身而身先。如果说孙权存在感低,或许这是一种谋略,外其身而身存,退其身而身先。

其他网友观点

历史上孙权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孙权是个怎样的人?忽略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关系,脸谱化看待历史人物,尤其是知名人物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很有市场,尤其是在戏剧、说书艺术以及小说中,作者们为了让故事更精彩、让故事节奏更清晰、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故事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改编,然而古时候有书的人少,能读书的人更少,大众触历史知识只能依靠说书人和戏剧演员,所以才会有忠义的红脸关公、奸诈的白脸曹操、无能的刘禅。这种方式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积淀发展,对现在很多人的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有些人在有很多资料可以阅读的今天,却依旧抱着说书演义和戏剧里的刻板映像不放。评价一个人只看战绩一战死了多少人,只看这个人是否武力值爆表,只看这个人做了某件错事就觉得他很蠢。正确的认识历史人物,不应该先看看他所处的环境和立场么,不该分析一下他干某件事的原因么,不应该看看他从一件你认为莫名其妙的事件中获得了什么利益么。你首先看孙权所处的江东有多少豪强家族,他的一生都在和这些家族斗争。说他搞迫害也好,说他无情无义也好,结局是他生存下来了,他要是不这样不就是又一个汉献帝么,而取荆州杀关羽更是符合东吴的利益,这一战以及后来的刘备伐东征彻底将三国实力重新洗牌,使得三国重新鼎立,很残忍但是很真实。孙坚在的时候可以杠曹操,甚至是胜过曹操孙策在的时候也可以杠曹操,或者背后杠曹操孙权在的时候,周瑜可以杠,然后周瑜死了,鲁肃可以联合蜀来杠,鲁肃死了。

吕蒙可以配合着背后阴关羽,然后也病死了,陆逊也可以杠下刘备,然后陆逊被孙权气死了孙权自己带兵的日子,在合肥还没碰到主角被各种小男配角杠,刷了一次又一次经验,唯一一次准备充分隔着天险喊着要跟曹操正面杠,结果人家曹操老远过来看了一眼,幽幽的说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然后走了,根本没把孙权当对手看,还拿话来沾孙权便宜。孙权很多时候被打爆后气不过,报仇的方式就是不断的骗说投降,装弱鸡然后下阴手,估计他也就是被备备和曹操两个男主角夹中间憋的,成了怪脾气,就爱虐自己家臣,骂陆逊嘲讽张昭气周瑜等等。孙权本质上是地方豪强,曹操,和刘备从黄巾起义开始就展露头角了,曹操追击过迁都的董卓,虽然失败了,关羽斩杀了华雄,三英战吕布,而东吴的创一代,孙策就没到过中原,被刘表压制在荆州一代,到了刘备建立蜀国,才占领了荆州,以后就没戏份了,孙权相处刘备,曹操不是一号人物。

孙坚他爹、孙权的爷爷孙钟,就是个种瓜的农民,在往前的祖先,都是连名字都没流传下来的平民百姓。至于孙武子云云,纯属发达后攀附名人做先祖。相比之下,刘备少年时虽然贫困,到底是大汉皇朝的凤子龙孙,祖父也是当过县令的,又得到族中长辈刘元起的资助,才能做卢植的学生。

孙权有过统一天下的意愿的,但屡次兵伐合肥的失败让他从统一天下的梦中醒了,其实刘氏集团在打垮夏侯渊军团和于禁军团,围攻曹仁军团时曹氏集团内忧外患,根本无力给合肥方向多少支援,但屡次攻击合肥的失败让孙权心里产生了阴影,不敢去再尝试尝试北伐合肥,但从出兵荆州那一刻,孙吴就注定是一个割据政权。

其他网友观点

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前提是充分了解和掌握该人物所处的历史阶段,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一个具体的、有资格被后人评价的历史人物,几乎注定是复杂的。对其越不了解,做出的评价就会越抽象,越简单。最后归结到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这种评价已经说不上和本主有太多关系了。

说回孙权。在三国三位君主中,孙权的寿命最长,但存在感最低。曹操和刘备的专业著述都很多。但像样的《孙权传》至今还没有一本。即使是东吴方面的拥趸,关注点也往往在江东文武卿相身上。孙权反倒成了功能性的角色。真正设身处地地具体的关注,并不多。举例子说,“孙权年轻时候颇英明,可惜晚年昏庸”这是很常见的一个评价,但这个评价就忽略了孙权年轻至晚年时决策的具体环境。所以, 不能说不对,但也没什么用。

以我的观感,评价孙权,至少需先关注以下几点。

一、孙权的第一身份,不是东吴的帝王,而是孙家的家主。

二、江东孙氏以武得国,素无恩义,与部分江东土居士族甚至有着深刻的难以弥合的矛盾。

三、东吴政权是在汉末群雄割据背景下相继淘汰后的残存。

四、相对曹魏和刘蜀,东吴政权天然不具有合法性。

这四条相互作用,决定了孙权必须是生存主义和投机主义者,其他任何选择都不足以让他撑住孙氏的家业,并且维持东吴政权的相对稳定。从这一点出发,孙权的从少至老的行事逻辑,其实相当明确,而且极少改变。

孙氏取江东,根源于武力的强力镇压,此所谓以武得国,前贤多有论述。孙权的继位,缘于孙策的暴毙,实际上是意外。孙策死时26,而已有子。哪怕他能活到46,孙家的家主也不可能轮到孙权。所以孙权之前实际上并没有作为江东储君培养的过程。设若孙策不死,孙权将来的处境,只能是又一个孙静。所以孙权继位之初,既少核心班底,又缺乏当然的合法性。最后虽在张昭、周瑜的拥护下站稳脚跟,但仍经历了孙翊、孙暠、孙辅等诸重竞争。正位实属不易。而其时江东地只数郡,内外不靖,强敌环伺。居然还有阴谋论认为孙权谋害孙策只为争位子,得是多2才想得出来?

孙权既正位,以下就要考量他本身的素质。孙权的文治,未必过于孙策(孙策似暴虐,而孙权仁善,究其根本,均是具体实势下不得不为之的表现。孙策以客军侵境,攻杀大姓,不暴虐何足存身。但既已立足,欲求长远发展,自会转为仁善。孙策死前,已有相当程度的缓和举措。这是政治人物自然的抉择,非只个人性格),但军事则远逊孙策。本来孙氏诸子中,孙权也不是突出的将才。但孙氏以武得国,武力是孙氏权力的凭籍,要害中的要害,太阿权柄,绝不可假手于人。孙权对这一点当有深刻认识,而实际上才能又不足,这是孙权一生杯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此后数年,江东相对平稳。孙权一边苦练内功,一边内平山越,外打黄祖。打了N年轮了N次,其时被后世吹得神乎其神的周公瑾诸人均在。可见江东“外战外行”这帽子不能扣在孙权一人身上。是时孙权与刘表的表现,并不比两川张鲁刘璋的争斗更加精彩,也还看不出天命之所归。

而转折在赤壁之战。此战的成功,有许多因素。刘备方的联盟与辅助,曹方的轻敌,天气、疾病乃至江东文武并力,将士用命。而战后对孙权最显著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极大程度夯实了孙权的统治基础。尽管孙权没亲自上阵,赤壁是他一生最大的武功,足以压服其他任何异见者。之前,鲁肃见孙权,便以帝王大业劝之,而张昭视为狂诞。张昭还算是孙权阵营比较核心的人物,则江东本土态度不问可知。但在赤壁之后,就很少人怀疑这一点了。

然而层次的跃升,是对能力的更大考验。此后孙权一跃直接与曹操、刘备这等级数相较。后两者都是久见山陵变化,人老成精的人物。经历和阅历都远过孙权。孙权不是对手,也不全由才智不逮。实在是时势所迫,不得不提前进入不对等状态。结果在赤壁战胜余威之下,被刘备一连串开挂式的组合拳打得懵头转向。孙权和刘备,在同盟关系之外尚有互相竞争。而外交的后盾,归根结底还是武力。

然而孙权自己军事不行,只能寄托于武将。其手下最有大将范儿的周瑜周公瑾建安十五年英年早逝。鲁肃不长于战阵,吕蒙还不够成熟,一时青黄不接。以致赤壁战后,江东并未再有规模性的大胜。期间孙权不安于室,亲自领兵去打合肥,得到称号“孙十万”,成就了张八百的美名。这一战对孙权心理的打击,甚于损兵折将。此后他该亲征还是亲征,但对自身军事水平的自信却一去不复返,而转为对吕蒙一代新兴将领的期望。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吕蒙一代已经成型。即吕蒙对孙权陈述的吕蒙、孙皎、蒋钦、潘璋四将,年龄、能力、忠诚均可圈可点。以此为重心,集合前后新旧诸将,已成战力。又值关羽北伐,遂袭取荆州,是为孙权一生第二大武功。然而天灭孙权,建安二十四年大瘟疫中,四将一下挂了仨。这对孙权的打击空前绝后。即使孙登去世,两宫争衡,均不像这样突如其来,孙权毫无准备。袭取荆州以后,孙权的举措混乱投机,令人齿冷,早想什么去了?其实就是孙权多年苦心预备好的武将班底被老天爷一下整没了的缘故,换谁谁也受不了。

孙权自己军事不行,多年经营非战之罪一朝覆没,而刘备又大起问罪之师,无奈之下,才起用江东士族背景的陆逊。自建安五年继位以来,孙氏以武得国的权柄,首次外假于江东士族。而陆逊偏偏获得大胜,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东吴作为一个政权的覆亡,要到很多年以后。但孙氏的中枢权柄,从夷陵战后就动摇了。

此后孙权的种种看似倒行逆施,比方检校案,比方太子失宠,比方两宫争衡,乃至南下夷洲,北连公孙,一切的作为都是为了把已动摇的权柄再次确立回来,而始终不得如愿。孙权与陆逊的外和内争也贯穿了陆逊的一生。而孙权的态度,也自然从前期的进取转为后期的消极。 所谓今日之忧,不暇及远,此子孙事也。到了东吴后期,世家大族再次崛起,江东孙氏,已不过是满朝冠冕之上的虚景浮云。

所以,该如何评价孙权呢?

第一,这是一个苦命的人。第二,这是一个杯具的人。第三,这是半个英雄。

仓促继位,处危难之境,居嫌疑之地。有英雄之志,处英雄之世,居英雄之名。而能力未荷。倘在承平之世,从容继位,亦可成为明主。但肩负重任,无法选择,面对强敌,屡败屡战。人只见其败于军事,而不见其败于内政。爱醇酒,爱行猎,爱繁华,而实虚弱,实无助、实孤独。赤壁之后,每次奋斗都归无用,每次努力都成笑话。不肯当配角,又没主角命。后世一曰孙渣,一曰孙十万。

这就是孙权!

其他网友观点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182-252年人,三国东吴的建立者,父孙坚,子孙亮。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剿灭黄祖统一江东。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启用两员大将周瑜,陆逊,取得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

在他治下,东吴逐渐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高地,吸引了大量中原人才,也是从这时起,江南逐渐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注重学习,孙权劝学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劝吕蒙读书,吕蒙以军务繁多推脱,孙权说并不是想让他成为经儒大家,而是多读书了解历史。吕蒙随发奋读书。鲁肃在见到吕蒙时,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汝非吴下阿蒙噫!

当然孙权还因为背信弃义杀死关羽,逼死陆逊等不光彩的事情给后人所诟病!

与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