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怎么死的(闻一多死后)

闻一多怎么死的,闻一多死在哪儿?

闻一多的名字在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被后人誉为学者、诗人和斗士。闻一多生于湖北浠水一个乡绅之家,1946年遇害时尚不足四十七岁,抗战爆发以前,闻一多是一位书斋里的学者和浪漫的诗人,正如其好友梁实秋所言,其短暂的一生,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都是平静安定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闻一多从一位诗人和学者变成了民主斗士?杀害他的凶手又是谁呢?

加入民盟

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闻一多是一位新月派成员,和他的新月派朋友胡适、罗隆基等人不同,中年以前的闻一多对现实政治没有兴趣,对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没有恶感,是抗日战争改变了闻一多的生活轨迹,让他从平静的清华园来到了炮火连绵的大西南。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日子里,闻一多逐渐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开始了思想上的转变。

闻一多画像

19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当时政权的不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府加强了对大学思想的控制,教育部要求各大学院长以上负责人必须加入国民党,并且统一学校教材;二是当时物价暴涨,绝大部分教授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家中人口多的甚至连温饱也不能维持。闻一多孩子多,加上妻子和佣人,全家都靠他一人供养,每月薪水不足半月的开支,只好向学校或者朋友借贷,家中物品也大都拿出去换了粮食,最后无奈之下闻一多挂牌治印,以解燃眉之急。对于闻一多的窘境,他的学生和同事吴晗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他住在乡下司家营的时候,一家八口光包饭就得用全月月薪的两倍,时常有一顿没一顿,时常是一口大锅清水白菜加白饭。敌机绝迹以后搬进城,兼了昆华中学的国文教员,每月有一石米,一点钱,加上刻图章,勉强可以维持。”

恶劣的政治和生活环境将闻一多这样正直的知识分子赶出了象牙塔,194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闻一多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斗争的洪流。1944年,闻一多参加了共产党人主持的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成为云南支部负责人。闻一多加入民盟之前,中共西南局的刘浩和他做了一次长谈,多年以后刘浩回忆说:“我和闻先生很亲切地谈了大约两小时,向他介绍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我党的主张,同时讲了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对日妥协、准备反共等情况。闻先生很激动地说国民党专制腐败,没有希望,中国的事情完全寄托在共产党身上。”

闻一多的入盟介绍人是罗隆基和吴晗,当时吴晗到昆华中学闻一多家中邀请他加入民盟,经过慎重考虑,闻一多表示同意。对于这个转变,《闻一多年谱长编》中有这样一段形象的记述:“大概是1944年冬天吧,在朋友家谈天,罗隆基先生笑着指一多先生说:‘一多是善变的,变得快,也变得猛,现在是第三变了,将来第四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一多先生也大笑说:‘变定了,我已经上了路,摸索了几十年才成形,定了心,再也不会变了!’”

关于闻一多的转变,台湾《传记文学》1980年代初曾发表过一篇名为《闻一多是如何成为“民主斗士”的?》文章,认为闻一多在1940年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传记文学》在编者按中这样写道:“闻一多在昆明遇刺之前的若干年,即已正式参加共产党,成为共产党的‘同志’。”其实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当时介绍闻一多入盟的罗隆基和吴晗都不是共产党员,他们又怎么能介绍闻一多加入中共呢?

喋血西仓坡

对于闻一多入盟后的表现,学者谢泳在《清华三才子》中这样记述:“闻一多参加民盟后,对民主运动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被暗杀之前,昆明发生的几乎所有民主运动中,闻一多都是主要的参加者。”

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人士、民盟领导人之一李公朴在昆明遇害。此时的昆明城人心惶惶,坊间传言国民党特务黑名单上的第二个人便是闻一多,据闻后人回忆:“国民党对进步力量的镇压更加紧了。大批的宪兵警察到处搜捕,便衣特务布满了大街小巷。其中有一个装疯卖傻的女特务,到好几位进步教授家去纠缠过。为了防备万一,每次‘女疯子’来,父亲(指闻一多长子闻立鹤)都去和她周旋,不让她见到祖父(指闻一多)的面。在祖父遇害的前一天,父亲收到一封匿名恐吓信,信中威胁道‘如不悔改,你父子命在旦夕!’”

但闻一多对此却毫不畏惧,依然与友人一起公开料理李公朴的后事,并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7月15日下午,参加完李公朴追悼会后,闻一多又去主持一个记者招待会,当时昆明府甬道至西仓坡一带已经戒严,大街小巷密布国民党军警宪特人员。闻立鹤担心父亲的安全,特地在路上等着闻一多一起回家,当父子二人行至西仓坡寓所附近时,遭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袭击,在距离家门仅十几米远的地方,闻一多喋血而亡,闻立鹤为保护父亲身中五弹,后经抢救幸免于难。

西南联大时期的闻一多

闻一多遇害时,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正在处理联大复员事务,潘光旦夫人忽然跑来,说闻一多在回家的路上被当场枪杀,“多人围击,必欲置之于死。”

梅贻琦大吃一惊,立即派人到现场处理,同时急电国民政府教育部:“加急!南京教育部朱部长钧鉴:今日下午五时,在西仓坡宿舍门外,本校教授闻一多为暴徒枪击立毙,其余重伤。同人极度惶恐,谨先电闻。”梅贻琦虽不赞成闻一多的政治主张,但两人之间私交甚笃,梅贻琦在当天的日记中记道:“此何等仇恨,何等阴谋,殊使人痛惜而更为来日惧尔。”

7月16日,消息传至重庆,正候机等待复员的西南联大教授怒不可遏。第二天凌晨,叶企荪、金岳霖、汤用彤等数十位教授联名上书国民政府表示抗议:“一代通才,竟遭毒手!正义何在?纪纲何存?同人等不胜悲愤惊愕!”7月17日,正在南京参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团也发表抗议书,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刻查明事件真相,撤换昆明警备司令,缉拿凶手,并交法院依法审判。

是谁杀害了闻一多?

许多历史书籍提起闻一多事件,都笼统地说是国民党特务杀害了这位民主斗士,但对具体情节却大都语焉不详,究竟是谁暗杀了闻一多?

闻案发生时,蒋介石正在庐山避暑,当时国内外舆论都认为此事一定是蒋氏暗中指使所致,但我们查阅蒋介石当时日记,却发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昆明李闻被刺案殊所不料,干部之无智无识徒增政府情势之险恶,领袖地位之不利,可痛之至。”作为隐秘的私人记录,日记作伪的可能性不大,再说在当时那种复杂的政治局面中,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这样干,综合这些因素可知蒋介石对李闻被刺事件并不知情。

蒋介石为洗白自己,所以对此案极为重视,专门询问国防部保密局负责人毛人凤。据保密局少将沈醉回忆:“蒋介石从庐山打电话到南京责问毛人凤的时候,毛人凤也回答不出是什么人干的,只能说是他没有叫人干这件事。”

闻一多一家

保密局前身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戴笠死后,军统局被裁撤,其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由毛人凤具体负责;原军统局公开单位划归国防部二厅,由郑介民主持;原军统局帮办唐纵调任内政部警察署署长,而唐纵正是调查李闻案件的总负责人。

唐纵当时刚刚上任,对于警察署的情况还不太熟悉,于是便找保密局的沈醉和程一鸣帮忙。保密局处理此类案件可谓是驾轻就熟,程一鸣和云南省警务处长李毓桢、昆明警察局长龚少侠(二人均是原军统局特务)研究了李、闻二人被暗杀的经过,又去西仓坡西南联大教员宿舍查看了现场,并寻找到了目击证人。根据目击者指正和现场军用吉普车等物证,认定暗杀闻一多的主谋就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随即,保密局云南站昆明组也查出了暗杀李公朴和闻一多的凶手六七名,这些人全都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部特务营和稽查处的官兵,其中杀害闻一多的凶手是警备总司令部特务营军官汤时亮(营长)和李文山(排长)。事后,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被撤职,汤时亮和李文山被判处死刑(执行时被警备总司令部用其他死刑犯代替)。

霍揆彰是陈诚的心腹,一直觊觎云南省主席的位置。他之所以杀害李公朴和闻一多,是因为深知国民党对同情中共的民主人士恨之入骨,满以为此举会讨得蒋介石的欢心,没料到却适得其反,最终落了个鸡飞蛋打,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今天看来,在国共两党斗争史上,闻一多之死称得上是一个里程碑,闻案发生后,国民党政权彻底丧失了知识分子群体和老百姓的支持,不到几年功夫便被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所取代。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闻一多死后.jpg” />

网友提问:

闻一多怎么死的,闻一多死后?

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死了,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说中国人诗心已死有点夸大其词了,何为诗心?我觉得只要一个人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热爱远方,就可以称之为诗心。诗歌本是一种文字游戏,属于一种美学。放到生活中,诗歌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诗歌越来越没有市场,逐渐在衰落,这倒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国家一再提倡文化复兴,甚至央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所起的作用也不大。目前在中国,重视诗词的人有两类,一类是体制内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以研究古诗词为生,诗词是他们每天的课题;另外一类就是业余爱好者,他们闲暇时读读诗歌,创作一些诗词,诗词就是一种兴趣,和爱好打麻将差不多。

写诗的人被称为诗人,诗人从来都不是一种职业,靠着写诗能养活自己都很难,更别说养家糊口了。伟大如杜甫,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更不要说我等普通人了。目前的情况却是,诗人们纷纷转行,投入到更赚钱的行业中去了。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清贫,要求诗人们一方面能够创作高水平诗词,另一方面忍饥挨饿,我们真的于心不忍。

当代诗词数量巨大,但是有量无质。一些人写一些谁也看不懂的朦胧诗,毫无主题,却自诩文辞优美,意境高妙。别人稍有批评,便说别人不懂诗词,不懂艺术。果真是别人没有欣赏水平吗?还是自己写的诗歌太烂?动不动就说别人文化水平低,看不懂诗歌的人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说中国人诗心已死的人,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穷酸秀才,他们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会写几首酸诗腐句,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一直穷困潦倒。另外一种就是自诩的大诗人,他们愤世嫉俗,任何人都不入他们的法眼,与诗词无关的人都被他们称为没有诗心。

在这个社会里,有没有诗心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生存的本领,生活美好了,诗与远方就在你的面前。所谓诗心,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热爱大自然。

其他网友观点

诗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抒发内心感受的韵文。诗心呢?就是写诗读诗和体会诗意的内心。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从《诗经》到朦胧诗,诗人一直都在,读诗者一直都在,诗歌群体或有增减,却从未断代。然而,为何当代国人被认为诗意不再,诗心已死?

六甲番人认为,这或与当前的生活节奏有关,与人们的兴趣选项有关。

迫于生活压力,人们不得不忙碌起来,“偷得浮生半日闲”便成了奢侈品。没有读诗的时间,没有清空内心的机会,诗歌越行越远。

或也有富贵闲人,却将目光投向那灯红酒绿,那香车宝马,不愿意体察入微,不愿意沉淀升华,诗歌越行越远。

于是,诗歌愈发小众起来,成年人的世界,诗者常有知音难求之感,甚者,写诗者多于读诗者。

如是说,似乎有些悲观了,再说无益,且打住,且跳脱出来,说些令人欣慰的事情。

虽说诗已小众,但在学校还好,中小学生是要读诗的,语文教育从未放弃重视古典诗歌,没有时间读诗的家长也不会反对孩子读诗。有了读诗的少年人,就有了诗歌复兴的希望。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琴棋书画史诗茶,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不是诗心死了,是你们没有去挖掘它们的存在。你看头条的七句诗,五句诗不是写的对很出色吗?好的我都依依记录下来了,因为喜欢欣赏他她们的诗写下来一饱眼福以后翻阅一下看看,挺美的诗句啊!也不比古人差。你们以下的评论我察言观色了,各有各的见解。

其他网友观点

中华诗心永远都不会死。只是时遇不同而已!蕴藏在民间的底蕴数千年来证明是磨不掉的。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博客发源地”的博客中国有专题讨论。博客中国宣称要用其“中国诗歌助力计划”和“诗人们一起起航,重新找回大唐的诗歌盛世”!

或许是受到鼓舞,我也曾经在博客中国写过一篇:《文学永远不会死》。

但现在自己读来觉得没有什么后劲,无非又是引用我自己的“名言”,例如“文学就是人们想要的生活”,“只有在文学艺术里,人类才是彻底自由的”等等,对于深刻的社会、历史、现实原因,并无研究。

一些数据也令人垂头丧气。

吉狄马加粉丝19人,北岛67人。

人们似乎不关心诗歌,那么小说呢?

莫言粉丝8人。

我是他们的粉丝,还是莫言的第一个粉丝。

这是什么情况?

我想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在博客中国发表作品不多,莫言5,吉狄马加6,北岛15。

博客中国虽然有专门的诗歌频道,并且搞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中国现代诗诗人投票活动,现在还在搞援助诗人活动,但现在写诗的人们大都在中国诗歌网和中华散文网,因为那些地方经常搞活动,如“每日好诗”、“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之类。“每日好诗”你写评论写得好,可得稿费300元。我的《美丽人生》获邀请赛特等奖,中华散文网主编亲邀任特约编审。可这些活动和博客中国举办的为徐志摩那一代诗人和海子这一代诗人投票的活动、援助还在写诗的诗人的活动相比,哪一个对于诗歌更有实质性意义呢?

我现在认为,诗歌不兴是由于诗意的消失。农耕社会,诗意俯拾皆是,尽管很穷,连诗圣都没饱饭吃;后工业社会高科技让人类空前享乐奢靡、纸醉金迷,却很少绿水青山、烟柳画桥。

人性美似乎也随之消失。

我在中国诗歌网发过一首诗,叫《每个人都挣扎着多活一点》,活什么?不是活诗歌,是活享乐,享乐的方式方法太多,连高龄的人们都舍不得死去,认为没活够。

他们还结社写诗填词出刊物,无非元旦好快乐春节真高兴清明去扫墓端午想屈原中秋苏东坡国庆很闹热前进村真前进之类。

与闻一多怎么死的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