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Truman翻译成杜鲁门,而Trump却翻译成特朗普,这是为什么?
优质回答:
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外来名词翻译史上的变化所致。其实这个历史才百余年,但是已经经历了广东福建人主导变成了普通话发音主导这样的有趣过程。从杜鲁门(Truman)到特朗普(Trump)恰恰经历了中国从民国到如今的时代变迁,以及翻译中的变与不变。
1949年以后,外国人民地名乃至武器装备的译名,采纳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译名标准,在过去的纸媒时代,新华社译名室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机构出版的英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德文等人名、地名、新闻媒体名、武器装备名等译名手册,林林总总有数十本之多,并且主要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人名译名手册,所以曾有专文介绍新华社译名室:“他们管着全世界的人名”。
这种统一有无必要?在我看来,在我们这个中文到处使用、发音却因地而异的大国,统一是有必要的,否则翻译者各行其是,会把一个人变成外人以为互不相干的多个人。举个例子:小说《雾都孤儿》原名为Oliver Twist,有人根据新华社手册译为《奥利弗·特威斯特》,可是有个老先生的一个目前流行译本名叫《奥利弗·退斯特》,这个在发音上差别还不大,但感觉怪怪的。
再举一例,英国足坛帅哥David Beckham,大陆通译为大卫·贝克汉姆,可是香港人采用的是传统粤语发音的译法,取名“碧咸”,北方人会觉得煞是奇怪(此外Davidan按译名手册应取中文名“戴维”)。其实找个广东或香港人当场发音,你会明白是接近于英语发音的。类似的例子还有Taxi,现在北方人也说“的士”“打的”了,可是普通话发音离英语发音是在遥不可及。
怎么办?既然现体制下是以普通话为标准,那么目前新华社这套译名体系就是一个相对可取的办法。此外,还比仅仅是一个普通话发音用字的问题,还有别的讲究。比如说新华社译名体系一般避免选用有明显多义歧义的用字。鲁迅翻译俄国名人普列汉诺夫时用的是“普力汗诺夫”,而“力”和“汗”是新华体系避用的。同理,第一个例子中奥利弗·退斯特的“退”字也应避用。
鲁迅翻译的人名,还明显受到他的家乡话绍兴方言的影响。他把斯大林译成史太林,这也差的太远了?其实早期的翻译家和清末的被迫有限开国有关,东南沿海人占得先机。就像当年的一部名著中译本一样:《福尔摩斯探案集》,Holmes为什么不译成霍姆斯?那一定是福建人干的。是的,福州人林纾给这个英国大侦探取的中文名字。难怪今天有人会说“大胡建”。
当然,新华社译名体系也没有解决全部发音问题。Beckham中的ham不发音,所以贝克姆更准确。类似的还有加拿大知名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按发音应该是麦克卢恩。还有一些源于早期南方话发音的译名,在新华社体系中有的已经改过来,有的则没有。如:华盛顿(Washington)已改为沃辛顿,但华莱士(Wallace)依然故我,没有改成沃利斯。杜鲁门也没有改成特鲁门。莎士比亚也保留至今。
至于为啥Trump译成特朗普,而非发音更接近的川普,去年11月新华社译名室主任李学军专门回答了这一问题:主要根据是新华社体系采用外文译名“约定俗成”的原则,50多年前定下的老规矩今天也就名不做改动了。“至于译名室的前辈们当初为何把Trump译成“特朗普”恐已无从考证”。而根据我的推测,把tr分拆开来,很可能是当年受红极一时的俄语发音的影响。毛泽东40年代会见的美国女记者Strong就被译成斯特朗,而不是海外华人常用的斯壮。
当然,要说约定俗成,1949年以后定下的名人和名物译名,新华社体系中也往往举出现在的译名和特例。如:Holmes,霍姆斯-福尔摩斯;Millikan,米利肯-密立根;Maxwell,马克斯韦尔-麦克斯韦-麦士威。当然也有将错就错的,如世界知名报纸The Times,正确译法为《时报》,可是新华社体系和大多数人取的是《泰晤士报》。
就我个人的翻译实践而言,我主要采用的是新华社译名体系,并且附上原名。我还建议学生也参照这个体系。好在今天有了电子版译名手册,学生们不需要买一大摞这类专门工具书了。
其他网友观点
英文发音的规律。不能光看字母排列,一个是有两个原音,tru和man,一个只有一个原音trump,怎么可能发音一样?!这个跟翻译方法没关系,跟发音方式有关系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