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过蒙屯下翻译(鲁肃过蒙屯下文言文翻译)

鲁肃过蒙屯下,鲁肃过蒙屯下翻译?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有《孙权劝学》一文。原文先引在这里: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①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现在的中考语文,阅读量很大。怎样应对?除了平时多读书,加强阅读训练之外,还应该注重对课内文章做一番触类旁通的工作,以便举一反三,临考不慌。

比如,学了《孙权劝学》,不妨再找一些主题相关的文言文段落进行阅读拓展,既训练了语感,又扩充了知识面,还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功利地讲,就是所谓“考点”吧)。

下边这篇短文选自《三国志·吕蒙传》,讲的也是吕蒙和鲁肃的故事,而且与《孙权劝学》颇有关联,可以对照阅读一下:

鲁肃代周瑜,当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②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两个故事互为表里,讲的几乎是同一件事,叙述角度不同,所选择的细节也不同,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把两篇文章合在一起读,就对整个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的了解。

假如针对这两篇文章,设计了这样一个考题:

鲁肃起先有些轻视吕蒙,后来转为敬重,并与吕蒙结为好友。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两段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非真题,仅供研究)

如果只给一段文章,这个问题不难拿到满分。但注意这里要求“结合两段文章”,而两篇文章提供的信息有很多不同之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也许会丢掉必要的得分点。

大家不妨尝试答一答这个题目,看看如何体现“结合两段文章”的要求。

下边再看一段主题相关的文言文: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③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阅读后会发现,这段文章差不多就是前边两段文章的一个综合版本,但细节上有一些差异。比如,孙权的“戏份”显著加大了。

某地中考语文曾将此文和《孙权劝学》放在一起来出题。题目引用在这里:

如果从文中选择一人加入你的微信读书群,你会选择谁?请结合两个语段概括说明理由(至少两条)。

这个题目虽然也有“结合两个语段”的要求,但题目本身却相对简单一些,而且因为两篇文章的内容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所以比上边的那道模拟题更容易拿到满分。

唯一的“坑”在人物选择上。从文章中不难看出来,可供选择的人物显然只有吕蒙、孙权和蒋钦三人。选择其中之一即可。选吕蒙和孙权,不难讲出2条理由;但有的同学可能偏偏选了蒋钦,要答出2条理由,似乎就要费一番心思,而且很可能会显得空洞牵强。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避免过度挑战自己。

学习提示

① 《孙权劝学》是课内文章,课本上有详细的注解,请务必认真阅读注解,加以掌握。字词句的解释,永远是必考项目,不可忽视。

②③ 熟读文章,并查阅工具书,掌握文章加粗字词的含义。

吕蒙画像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鲁肃过蒙屯下文言文翻译.jpg” />

与鲁肃过蒙屯下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