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孝武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东晋哪个皇帝死得最离奇?恐怕就要数晋孝武帝司马曜了。
据说,晋孝武帝司马曜喝醉之后,和自己宠妃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快三十岁了,可我喜欢更年轻的女人,所以我以后不想理你了。”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让张贵人动了杀机,并且因此杀了司马曜。
于时年几三十,昌明妙列妓乐,陪侍嫔少,乃笑而戏之云:‘汝以年当废,吾已属诸姝少矣。’张氏潜怒,昌明不觉而戏逾甚。向夕,昌明稍醉,张氏乃多潜饮宦者内侍而分遣焉。至暮,昌明沉醉卧,张氏遂令其婢蒙之以被,既绝而惧,货左右云以魇死。——《魏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僭晋司马叡传附昱子昌明传
这个故事就是标准的宫廷秘闻,虽然传得有鼻子有眼,但凶手却并未受到任何惩罚。而这个故事的来源只是一些小道消息,虽然在后世广为流传,但在当时却并未得到官方的证实。
对于这种历史上的宫廷秘闻,我通常都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来对待的,因为这其中有太多不合常理之处了。
首先,谋杀需要足够的动机、勇气和实力,而张贵人谋杀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动机本身十分离奇,同谋者(心腹宫女)的动机更是难以解释。
就算晋孝武帝司马曜酒后吐真言,也不代表他们会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危害。皇帝今天喜欢这个女人,明天喜欢那个女人,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如果每个女人都因为这种事情谋杀皇帝,那中国历史上又能有几个皇帝得以善终呢?
杀人容易善后难,张贵人有多大的势力,能够在杀死皇帝之后平安无恙?董卓和曹操恐怕都没有这个本事吧?
其次,从东晋执政官司马道子不闻不问的反应来看,晋孝武帝司马曜也不太可能死得如此离奇。
春秋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晋灵公被赵穿谋杀,而史官董狐却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君。”很多人都认为董狐写得不对,因为晋灵公被杀的时候,赵盾并不在都城。董狐的回答是:“晋灵公被人杀害了,赵盾作为晋国执政官,有能力也有义务惩罚凶手,可赵穿却能光明盛大地在晋国生活。赵盾不是弑君主谋,谁是呢?”
董狐的推论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如果你有能力也有义务阻止一件事的发生,可你却并未这样做,我们就可以认定:你默认这件事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赵盾弑君”才应该是历史的真相。
话题回到晋孝武帝司马曜之死,如果司马曜真是被张贵人谋杀的,执政官司马道子应该怎么做呢?当然是杀死张贵人替司马曜报仇啊!
如果司马道子胆敢无视这件事,他的政敌立刻就会用“赵盾弑君”的典故套到司马道子头上。可事实却是:根本没人拿这件事大做文章。
从这个角度来看,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离奇死亡,应该只是一个小道消息而已。
晋孝武帝司马曜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司马德宗继承了皇位。据史书记载,这位皇帝是个白痴,智力只相当于几岁孩子的水平。
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晋纪》·卷十·帝纪第十
按说:如果这是真的,那说明此时的东晋皇帝只是一个傀儡,国家的大事小情都由执政官司马道子说了算。
可实际上,晋孝武帝司马曜去世之后,司马道子依然无法真正控制中央政府。因为支持司马曜的豪门士族本就拥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司马曜死了,这些豪门士族的实力却并未受到太大的损伤。虽然在此时的东晋,司马皇族的势力已经获得了极大提升,但他们依然不敢无视豪门士族的利益。
从这层意义上讲,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去世,只是使东晋的力量均势发生了一点偏差。绝不是意味着司马曜一系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更不意味着整个东晋成为了司马道子的天下。
这是当时的天下大势,可司马道子一系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王恭等人曾臣服于晋孝武帝司马曜,司马曜去世之后,司马道子一再拉拢王恭等人,却并不愿意给王恭等人什么重要的职务。
史书是这样说的:司马道子想使朝廷内外团结,于是对王恭用心结交,希望消除旧日的矛盾,可王恭谈到朝政时总是声色俱厉。司马道子知道王恭不能合作,就产生了除掉他的想法。
而道子亦欲辑和内外,深布腹心于恭,冀除旧恶。恭多不顺,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晋纪》·卷八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双方为什么无法谈拢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权力的分配方案上各有想法。
基于司马道子的利益,他最想对王恭说的是:“我哥哥死了,你以后就跟着我混吧,我给你荣华富贵。”
基于王恭的利益,他最想对司马道子说:“想拉拢我就拿出点干货来,别跟我玩虚的!”
司马道子不愿意出高价收买王恭,自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司马道子看来:自己能够和哥哥晋孝武帝司马曜分庭抗礼,而王恭却一直听命于司马曜。现在司马曜已经去世了,新皇帝又是个白痴,王恭以后不跟着他司马道子混,又能怎么办呢?
王恭不愿轻易地臣服于司马道子,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王恭看来:司马道子是皇帝的叔叔,自己是皇帝的舅舅。从前听命于老皇帝,那是因为自己忠君爱国。司马道子从前与皇帝分庭抗礼,只能证明司马道子是个乱臣贼子。如果想以此证明自己应该臣服于司马道子,那不是开玩笑吗?
既然司马道子与王恭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只有通过火并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了。
在当时背景下,无论谁处于司马道子的位置,恐怕也会想凌驾于王恭等人之上。因为从表面上看,晋孝武帝司马曜去世之后,他这一系的力量实在是有些不堪一击:殷仲堪在荆州受制于桓玄、王恭在淮南受制于刘牢之、王珣在中央政府受制于王国宝。
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是利益相关的当事人,就是后世的读者恐怕也会认为:司马道子没必要对王恭等人太客气。
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忘记了一件事:虽然司马皇族的权势已经越来越强大,但东晋终究还是豪门士族共同组建的联合政府。司马道子想通过这种方式欺负豪门士族,实在是有点不自量力。
所以当王恭等人采取了武力措施之后,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等人立刻就吓傻了,因为他们没有想到,王恭振臂一呼,居然能有如此声威!
王恭是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他坐镇京口,背后有强大的北府兵为后盾;王珣(琅琊王氏代表人物)还在中央政府默默支持他;殷仲堪(荆州刺史)和桓玄(桓氏代表人物)在西部摇旗呐喊,随时都有可能率军前来。
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对力量,司马道子决定对王恭等人妥协了。
王恭等人在攻打司马道子时,公开的旗号是“清理奸臣王国宝”。当司马道子决定对王恭等人妥协时,必然会损害王国宝的利益。王国宝会怎么想?当然不甘心啊!
王国宝最初的计划是:先杀掉王珣,然后再胁迫司道子与王恭和殷仲堪等人对抗到底。但事到临头,王国宝却不敢做出决定。王珣对王国宝说:“王恭等人与你相争的不过是权力罢了,你给他们权力不就行了吗?”王国宝一听,这话好像似曾相识。立刻气得破口大骂:“你以为我是曹爽吗?”
珣曰:“王、殷与卿素无深怨,所竞不过势利之间耳。”国宝曰;“将曹爽我乎?”——《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一
但不当曹爽又能怎样呢?击杀王珣等人,让自己的亲信全面接管中央政府,再胁迫司马道子率军进攻王恭吗?
车胤对他说:“你在这样做之前,请先想好后果!当年桓温活着的时候,袁真据寿春造反,所以桓温亲自率军进攻寿春,打了七八个月,才打败寿春的反叛势力。你认为自己的才能和实力比得上桓温吗?”
又问计于胤,胤曰:“昔桓公围寿阳,弥时乃克。今朝廷遣军,恭必城守。若京口未拔而上流奄至,君将何以待之?”——《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一
车胤的意思是说:以你的本事,根本不可能迅速打败王恭。到时殷仲堪和桓玄的荆州军队再从西边过来,你靠什么抵抗呢?投降或许九死一生,但玩命必然是十死无生。
在这种背景下,王国宝虽然知道做出曹爽那样的选择凶多吉少,但他终于还是妥协了。
当然了,王国宝的选择并没有错,因为这只需要交出几颗人头就可以了账。如果非要冒险玩命,恐怕就是交出全家的人头也不够。
司马道子与王恭的火并,只经过一个回合,双方就决定谈判了。因为他们发现,如果继续火并下去,恐怕对谁都没有好处。于是这场大火并,以牺牲了几个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国宝、王绪、王廞)而收场。
往期文章阅读:
东晋北伐一败再败,权术平衡走火入魔
东晋皇族崛起,士族顺势攀附
司马氏兄弟争权,东晋朝堂软着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简历.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