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林升的小诗《题临安邸》为何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
优质回答:
宋代是词的盛世,名作佳作众多,但是宋诗的水平也是极高的,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苏轼、王安石、陆游、杨万里、朱熹等人的诗作极为出彩,丝毫不输唐诗风采。
这首《题临安邸》是宋诗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诗。虽然我们对诗人林升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这首《题临安邸》耳熟能详。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公元1127年,金人大举南下,攻陷了北宋都城汴州,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之后,康王赵构建庙称帝,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史称南宋,后来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偏安江左,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对外屈膝投降,当时的达官显宦大修楼堂馆所,大肆歌舞享乐。这首《题临安邸》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巧妙的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纵情声色的腐朽生活,表达了诗人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山外青山楼外楼”突出展现了当时临安城的美景,连绵起伏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很是壮美。但是接着写道“西湖歌舞几时休”,点出了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表现出南宋统治集团纵情声色的腐朽生活,诗人心中有着无尽愤慨与忧虑。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一句中“熏”和“醉”两字用的极为传神,将那些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达官显宦的精神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已被金侵占,而南宋的达官显贵依旧纸醉金迷中,忘记了国恨家仇,将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既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的愤怒之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情景俱佳,加之构思巧妙,可谓是难得一见的佳作,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是很正常的。
其他网友观点
《题临安邸》是一首传唱近千年的七绝,作者林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题临安邸》至今仍然见于中小学教材上,我记得很早就会背诵这首诗了。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中华诗词浩如烟海,光是唐诗就有四万八千多首,宋词也有一万九千多首,精美者也数不胜数,为什么这首七绝能一直流传至今并且成为中小学教材典范诗词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这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公元1126年,金军长驱直入,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北方领土尽被金人侵占。赵构仓皇逃到江南,于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亡国之痛,也并不发愤图强,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主张收复北方领土的爱国志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吐露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是这首诗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中“熏”“醉”二字用得极具特色,把那些不思进取、寻欢作乐、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苟且偷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之作!是我们学习写诗写文的楷模作品。
三是该诗朗朗上口韵律和美。
该诗语言凝练生动,格式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悦耳。诗中宛如有画、画中宛似有情,言简而意丰,并且充满无限美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而且该诗没有几个生僻字,通俗易懂,适合作为中小学教材范文使用。
其他网友观点
“山外青山楼外楼”,耳熟能详,然而,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写它的诗人林升,也算是一诗留名传千古!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邸:旅店。
杭州:又称临安,南宋偏安一隅的都城。
汴州: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公元1126年,金攻陷汴京,掳走两帝,北宋灭亡。身为康王的赵构,流落江南,在杭州称帝,建立起南宋小朝廷。赵构看中了杭州的依山傍海和江南富足的环境,自此升级宋统治者一贯的骄奢享乐的生活,一味向金俯首称臣,将抗金,与收复失地早抛向脑后,杭州成了逃往者暂时的安乐窝,而官宦与富商更在杭州大兴土木,在西湖边醉生梦死,使杭州城繁华一时。
这首诗便创作于此。林升,生平甚少,或许只是偶尔路过杭州,这里的歌舞升平,使得这位尚有爱国情与责任感的诗人,再气愤不过,于是在所经过的旅店墙上题下这首诗,义愤填膺之作,一腔热血之作,甚至连题目都没有,却说出了许多仁人志士与广大百姓的心声。写完的林升或许扔了笔,长叹一声,便转身离开了这座城,此后如何,不得而知,然而这首诗却留了下来,成为南宋的写照!
1 格律: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理解:
“山外青山楼外楼”:两个“外”字很押韵,写出了杭州城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人为的繁华喧嚣!
“山外青山”,杭州三面环山一面城,城内还有座西湖。山外有山,重山峻岭,错落有致,包围起这座古老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布局与富足,据说也是赵构建都杭州的原因,他认为长江是一道坚固的防线,金兵难以攻城。
“楼外楼”,亭台楼阁多之又多,掩映在青山绿水环抱中。山之高大,水之秀丽,赋予这座域城壮观与秀美兼容,仿佛能看到座座高楼里宾朋满座,游人如织,欢声笑语的喧嚣与热闹。这是大好大美的山河,诗人在挥笔而就的时候,流露的是热爱与赞美!
然而,国家动乱,偏安的统治阶级却在此吃喝玩乐,挥霍享受,早忘了国难了,诗人的内心也是愤懑难抑的,才会发出下面一句的愤慨。
“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是很有份量的,诗人怒难自抑的质问!质问谁?诗人不知道。诗人只是无名小卒,他什么都做不了,也质问不了谁,然而不吐不快,这是一个尚有爱国热情的诗人责任意识的流露!
“西湖”本是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歌舞”是醉人的,可此时,诗人却觉得刺耳,它们正在消磨国人抗金的意志。而本该为国出生入死,出谋划策的达官贵族们,此时正乐不思蜀,他们或许早忘了北方故国仍在金军的铁骑下!这一句与其说是质问,不如说是讽刺与嘲弄!
“休”字颇有意味,字面上指的是西湖歌舞何时停止,实际上讽刺南宋朝廷用投降妥协俯称臣的方式,换取战争的休止与暂时的和平可笑无耻行径。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一句最为精妙与形象!诗人简练而传神地勾勒了一群沉湎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陶醉忘我,完全迷醉的丑态!
“暖风”,柔和的春风,是一个美好的词,却有点不合时宜,诗人讽刺而已,无能的朝廷一味享乐的影响下,靡乱的社会风气正在西湖边弥漫。“游人”,游客,显然指统治阶级。
“熏”字用得最为巧妙。诗人不用“吹”,很容易想到“臭气熏天,利欲熏心…”等一系列贬义词,讽刺味十足。可以想像这场歌舞盛大与热闹的场面,一群达官显贵们在歌女包围中,纵情声色,臭味相投,醉生梦死的丑陋!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诗人已怒不可遏了!将“杭州”直接等同于汴州了,这一句骂得有水平,一带两!北宋的统治者亡了国,南宋的统治者照样昏庸无能,杭州成了一座无辜的城。
这句话也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深深的忧虑!
这首诗妙在:简洁的遣词却蕴含有力的讽刺,风物的赞美却隐藏深沉的忧患意识!
写杭州的词很多,比如,白居易《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有三秋挂子,十里荷花..
相比较而言,都写了杭州的美,诗情画意,林升《题临安邸》也在讽刺时政的同时不自觉流露出对杭州的热情,白描手法更为通俗,难得可贵的是,一个诗人对家国的热爱与责任,正如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一样令人动容!
风雨沧桑,历史更迭的杭州城,也会记得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匆匆挥笔写下的一首饱含情怀的诗!
其他网友观点
宋代文人不是只会作词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是因为唐朝时期,诗的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非常巅峰的状态,我们知道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以后,后面的文人想继续出彩就势必会走其
他的路线。
所以唐诗兴盛后到了宋代,就成了词的天下,而到了元朝,曲又大放异彩,当然宋元时期不可能这些文人都不会做诗的,或者说做诗的水平实在都很差,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一种错觉呢?那是因为现代学者去分析一个时代文化的时候,通常会从它最耀眼最创新的部分去分析,宋代词自然是一绝,诗就只能暂且放一边。
南宋是爱国文学的摇篮
这首诗流传甚广的原因,则是因为它的题材。我们知道,宋代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所以自北宋开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保持和平的关系,就是采取的一种议和的退让方式,也就是说朝廷大多数都是主和派。
到了南宋,其实宋王朝已经是处于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状态了。这时候涌现了非常多的爱国诗人,比如说陆游之类的,就连弱质女流,李清照也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诗句。
南宋文人,在这时期做的诗也好,词也好,一般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思,一种是对江山风雨飘摇的一种忧虑,如陆游等。一种是表达对统治者不作为的一种痛惜,林升的《题西林壁》就是其中的名篇,另一种则是像辛弃疾之类的,希望自己能够披甲上战场杀敌。
其他网友观点
说在前面
虽然现代人说起宋代必称宋词,甚至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的顺口溜,但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个事实是,这并不能代表一个时期文学的全貌。宋代除词之外,诗文都有很好的表现。文章方面,“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出自宋代。宋诗在唐诗出尽风头之后,能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钱钟书先生曾专门作《宋诗选注》,为宋诗正名。
林升其人不扬,许多人都不知道。说起这首《题临安邸》,或许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但只要一吟诵“山外青山楼外楼”,大家都会反应过来:我知道,甚至有些人会惊讶:这竟然是古人写的一首诗!为什么呢?语言太明白,太易懂了,完全没古人的架势,而这恰恰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一大原因。
句解
山外青山楼外楼
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起句要平。这一句起得就好,只是简单写临安(今之杭州)的景貌。山外青山,写的是地势地貌。杭州城三面环山,所以是“山外青山”。柳永在咏杭州的词作《望海潮》中写到“重湖叠巘清嘉”,“叠巘”写的就是“山外青山”的地貌特点。
楼外楼,写的也是临安城的繁华。楼台鳞次栉比,自然是人多热闹,繁华无比。临安的繁华在柳永《望海潮》中也有所表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由此可见,临安城的繁华奢侈不是虚言。
临安城集美景与繁华于一身,无怪乎人们要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无怪乎金主完颜亮在看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句子后,要率兵南下了。处于这样环境中的人会是怎样的呢?这一句写景为下文张本铺垫。
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自古是杭州的标志之一,不能不提。然而此句着眼之处不在于西湖美景,却在于处于西湖美景之中的人身上。他们赏景,沉迷酒色歌舞,一番太平盛世景象。正如《望海潮》中所写“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人们好不自在!但是诗人却无法沉浸在美景之中,他在问这“西湖”的“歌舞”“几时”才“休”?看似在问,实则已答。这是反问句的好处,可以以问为答。诗人通过反问句,增强了自己要“西湖歌舞休”的语气和感情。可是诗人为什么要“西湖歌舞休”呢?这个答案在后两句,下面一并解读。
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春风吹得人骨软,“游人”已沉醉于西湖美景之中,分不清这里是杭州,还是汴京。明明身处杭州,却老以为这是汴京。
解说至此,诗歌的创作背景已经呼之欲出。临安是南宋都城,而汴京则是北宋旧都。很显然这首诗作于北宋灭亡之后,这里的“游人”就不是一般的春天踏青之客,而是北宋灭亡之后,从北边逃难到临安的南宋统治者。汴京已失,本应当励精图治,图谋收复,但南宋统治者却纸醉金迷,沉醉于歌舞升平当中,错把杭州当汴京,没有一丝进取之心,怎能不令人心中陡然气盛,愤慨陈词,讥讽一番?
总评
这首诗是一首讥讽南宋统治者纸醉金迷,不思进取的诗,表现了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之情。但这些情感,都没有外露,全部含于字内。读诗不过看到青山、高楼、西湖、歌舞、暖风、游人等字眼,以及一个“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错觉,再无其他,而且语言易懂,晓畅如话。这正是这首诗高明的地方。
其他网友观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城外,西湖边上依青山而傍的歌楼,重重叠叠和城内大街小巷舞乐坊里面的琴曲、妓歌几时能够停歇下来呢?
春风和煦,歌乐荡漾,把游乐赏玩的人熏得迷迷糊糊如喝醉了酒一般。达官显贵忘记了这是杭州,不知方向的把它当作了都城汴州。
全诗流畅韵和,语言直朴,字句运用恰当。借景抒情,感情流露非常明显而强烈。讽刺了南宋王朝失去了北国,不思收复,腐败无能,偏安一偶且不羞于耻辱,不怀天下黎民福趾而寻欢作乐,沉沦歌舞生活。表现了诗人强烈自觉地爱国,不同流合污,忧虑人民的高尚情怀。
诗风美丽,讽喻感极强。由于这些此诗能轻松的传诵至今。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林升的小诗《题临安邸》为何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