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杜牧《清明》是一首争议性比较大的古诗?
优质回答:
谢邀!杜牧《清明》原本是一首无可争议的诗,无论在格律上,意境上都是上品。将她好好二十八字绝句减去个字,还说什么是“诗医”将她吃泻药,泻得面目全非(七绝变成了五绝),骨瘦如柴了。生生把个健健康康,粉面含春的窈窕淑女变成个半老婆娘,又是何苦呢?我认为哪一句的两个字都去不得。“清明时节雨纷纷”去“清明”变为“时节雨纷纷”意欲惜墨如金,去挖题曰借题发挥,这强词。没有“清明”作主,“时节”何以立足?可以是谷雨时节,立夏时节,更可以是所有的时节;没有“路上”则“行人”可以是船上,车上,街上了,如是也就不会“欲断魂”了;若无“借问”,“酒家何所有”岂不是自问了?同时借问既接地气,又讲礼貌,几乎是全国各地古往今来问路的必要客套。更是意境之需;如无“牧童”又是谁“遥指杏花村?可以是老头,桑女货郎,樵夫总得有个主儿吧?总之,我认为争议者无非有点文人相轻的酸味。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家喻户晓,几千年来口耳相传,脍炙人口。但确实存在许多争议,还都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争议一:作者的真伪问题。
虽然我们读到的书籍都将这首诗的版权归于杜牧,但是在学术界,关于这首诗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主要原因是最早的唐人编撰的杜牧作品集《樊川文集》以及《外集》、《别集》,都没有收录这首诗,相传文集的编撰者裴延翰是杜牧的外甥,可见,至少他身边的人是不知道杜牧写过这首诗的。
其实,在唐宋两朝的诗集中,这首诗一直是无迹可寻的,直到明代以后,它才声名鹊起,逐渐传世。所以专家们觉得这个轨迹十分蹊跷,于是有人就怀疑,这不但不是杜牧的作品,甚至有可能不是唐朝的作品。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它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许浑的作品,但是也找不到合理的证据。所以,这便成了一个诗学界的学术悬案。
争议二:杏花村的真实坐标。
“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到底在哪儿?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显得有些复杂了。
首先是学术界。他们争论的主题是“杏花村”是虚写还是实写?有人翻阅统计了唐宋两代700年间的诗集,发现写到“杏花村”字样的诗文大约有28处。其中宋人方回的《上南行十二首》中有“此村名杏村,杏花果安在”的句子,这是明确的实写,其余作品里的大多为虚写了。
由此,学者们基本认为这里的“杏花村”也应该属于一种虚写。
但是,政商人士就没有那么理性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地方名叫“杏花村”。
80年代经济大潮以来,为了争夺广告效应,“杏花村”们纷纷卷入专属之争,其中争抢得最厉害的当属山西汾阳和安徽贵池,都是酿酒的好地方,都想借着杏花村宣传自己。
这样的争论,赋予这首传统诗歌更丰满的现实意蕴。
争议三:作品的质量问题。
众所周知,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名篇,但是明清时期就有学者对它的行文提出了异议。如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就说“此作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要将后两句改为“酒家何处有,江上杏花村”,方显盛唐格局。
也有一些人认为此诗啰嗦不堪,多处重叠累赘,不够精炼。清人纪晓岚就曾将它从七言削为五言。诗云:“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但不过博得时人一笑,终究没有流传太远。
尽管有林林总总的争议,但无论如何,都是遮掩不了这首诗的光芒。
好诗永远都在流传的路上。
其他网友回答
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亲们:首先我们看看学学最早由孔子修订的《诗经》里的诗篇,是由各地採访民间口头流传的,上报汇总编辑而成,可以说没有署名是谁写的.后世才有文人学士诗人编撰的诗集.因此关于这首”清明”诗,可以作为民间无名集体创作,口口相传口头的一首诗歌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或许是孤陋寡闻,我很少看到,听到对杜牧《清明》一诗的争议:
清明時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時间,地点,人物清清楚楚。内容简单,直接,明了。至于思想性,所表达的是唐中盛世。而诗的修辞形式更由淺入深,从表及里。读来童叟易懂,心領神会。一幅遵礼守道,祥和热闹的情景!所谓争议者,好事者也!
其他网友回答
杜牧《清明》的最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作诗时似乎是有信手拈来之举却又妙不可言承启了上面两句又无可厚非的,主要后面两句可能不能把清明时节的对已逝去的亲人念之情不能完全衬托出来让人有争议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什么杜牧《清明》是一首争议性比较大的古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