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有什么历史典故?
优质回答:
江淹别賦,郎群鹤立。才可饮恨,尽能销魂。
其他网友观点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的是江郎这个人的文才没有了,实际上是比喻一个人的才思减退。那这个成语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他的主人公是谁呢?
江郎才尽这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
江淹是南朝著名的辞赋大家,他与鲍照并称,将南朝的辞赋推向了一个高峰。江淹的代表作《恨赋》和《别赋》可以说被称为了千古奇文。
江淹呢这个人从小就博学多闻、聪明好学,六岁就能写诗,他成了大家眼里的神童。
他被刘宋的非常有才气的国子博士檀超所赏识,经常将江淹引为上席,并且还把他推荐给了建平王刘景素。
建平王刘景素也是很欣赏江淹的才华就让江淹出任自己的秘书。在这期间,江淹跟着刘景素走南闯北,写了不少的诗歌,两个人的关系也是非常融洽。
可是好景不长,后废帝刘昱即位。
刘昱这个人,能耐不大,坏事倒是做了不少,整的朝廷上下是一片混乱。所以刘景素就和几个人密谋想废掉刘昱。要说废帝这可不是容易的事,稍有差池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啊。
所以江淹就劝刘景素不要轻举妄动,但是权力这个东西太诱人了,刘景素哪能听江淹的呢。在这个时候,江淹心想直谏不行,我就写诗。
于是他写了十五首《效阮公诗》送给刘景素,诗里面有“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徒羡草木利,不爱金碧屋”,“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等诗句,在诗中他含沙射影地劝刘景素赶紧收手。可是没想到因为这个,刘景素不仅不听他的,而且还把他给降了职,最后只当了一个小县令。
后来刘景素起兵谋反,兵败身亡。而江淹也一直徘徊在底层做公务员,他看不到升迁的路,所以也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是个人不幸,诗家幸。
所以在这个时期可谓是他的创作高峰,见到好山好水,他写文《赤亭渚》、《迁阳亭》等,在他惆怅时他写了《去故乡赋》等,可以说这些文章的文采是杠杠的。
要说江淹也是幸运的,后来萧道成掌握了大权。他早就听说了江淹是个大才子,所以他就把江淹调到了建康,并且授予他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
可以说江淹这次可是大受重用了,从此江淹便平步青云,开始了他开挂的人生。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江淹的公务开始繁忙了,很少再写闲散的寄情散文了。
他所出产的几乎全是公文,这公文倒是写的越快越好。后来江淹因为经常为萧道成出谋划策,越来越得到了萧道成的赏识。
江淹也就开始在政治场上摸爬滚打了起来,而且是越来越顺。他的官位又升至散骑常侍、左卫将军。
也许这正是江淹想要的人生,可是就在这以后,江淹虽然官运亨通,但是官运的高峰却是他创作上的低潮。每天他开始忙于各种政务,也陷于这种政务中不能自拨。慢慢地他也就疏于学习了,他不再读书、写字、作诗、写文章了,只是醉心于他的公务之中。
这个时候,江淹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的好了,而且还退步不小。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苦涩,内容平淡的没有一句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江淹有一次在睡梦中,梦见了一个自称是郭璞的人。郭璞可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对江淹说,“我有一只五彩笔留在你这多年了,现在就请你把它还给我吧。”江淹从怀里果真掏出来了一支五彩笔,并把它还给了郭璞。
有人说,就是因为江淹拥有了郭璞的这支五彩笔,是郭璞把自己的才情过继给了江淹。所以江淹在写文章时才会有数不尽的才思的。
而现在这支五彩笔还了回去,就代表把江淹的好才情也还了回去,所以江淹就再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了。
这也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了。
其实江郎才尽并不是说江淹的才学没有了,而只是表示江淹后来忙于政务,没有功夫去读书学习,才造成了他才学大不如以前。
这个典故其实也很好地反映了现代的一些人。在现在,有这么一些人,每天忙着工作,忙着加班,忙得都没有时间让自己成长。虽然看似人生忙的很充实,实际上他们已经停止了学习和成长。
其实学习和成长这件事,一定要贯穿着整个人生的,不能因为忙而放弃了让自己学习充电。
虽然现在看似自己很强大,但是如果学习和成长停滞了,很快也就会被别人所淘汰。所以,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要忘记给自己充电,只有学习才会让自己一直走在前方而不被淘汰。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其他网友观点
“江郎才尽“是个成语,成语大多有来历,有典故。江郎才尽就有典故。江郎是指南朝时的一文学辞赋大家:江淹。江淹年青时才思敏捷,很是聪明,写的诗文很受当时文人的重视,《恨赋》《别赋》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能背诵,所以大家都称他“江郎”。后来出仕为官,政务繁杂,看书,思考,作文都少了,见他年老时写的诗文赋大不如年轻时写的好,当时人就都说他“才尽”了枯竭了。后来就约以成俗,以“江郎才尽”比喻人的文思才气减退。
过去有考试,以考试形式选拔人材。现在也离不开考试,中考,高考,研考,博考,各种证照专业资格考,真是层层考而不穷。不考又量不出人的知识技能。考是必须的,但考试成债好的人,就不一定什么都好,当时好,后来未必一定好。过去的状元探花是如此,今时的高考冠军状元也如此,有人做过调查,昔日的状元,后来大多也变得平平很普通,很有“江郎才尽”之味。
为人在世,学习应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就要活到老。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苦作舟,然而,有些人学到了一些知识,就自我满足了,停止了学习,或因工作生活的影响,疏于学习了,变得才思退步有尽竭不够用了。为人做事处世,是不可骄傲自满,停滞不前的,不可不学习,不求进步的,更不应给人有“江郎才尽”之看法,那就要让自己不断学习,及时“充电”,保证能与时俱进,老当益壮,不减当年才是。
其他网友观点
江淹文章过千斗,何如木器不安舒。才高竖敌重,别赋”恨”仁早;仕途三朝元老!励精图治,终因才尽而生”恨”,尽其饮酒而消魂。
其他网友观点
别赋……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当时就被江淹才华倾倒……..
其他网友观点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江淹,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
江淹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虽家境贫穷,但很好学。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宋泰始四年(468年),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齐建元(479年)初,改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兼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册令,并撰写国史。延兴(494年)初,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中兴元年(501年),迁任吏部尚书。梁天监元年(502年),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临沮县开国伯。不久又改封为醴陵侯。
擅长赋,有《别赋》《恨赋》,其中《别赋》最出名,开头两句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奠定了他在当时文学界的地位。随着名声在外,官也越来越大,第一没时间写;第二,基本上所有的官府文书都由他起草,而当时的文书都是骈文文体,虽然有他润笔,但毕竟没有文学性。两相比较之下,人们都认为《别赋》耗尽了他的才思,所以说他“江郎才尽”。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有什么历史典故?.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