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的道理 书画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和诗歌中的“诗眼”是作品的灵魂吗?

网友提问:

书画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和诗歌中的“诗眼”是作品的灵魂吗?

优质回答:

是。也是吟诗作画的意义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不可小觑的“画龙点睛”》

看了题主的所提问题,老张心里感触颇多。愿以此文作答,希望得到您的赞同。

古时侯,有人画了一条巨龙,雄姿威风,气势恢宏……,可是没有眼睛,显得有点儿死板,僵硬。这时,有人顺手给它点上了眼睛。 顿时,风起云涌,巨龙腾空……。这便是“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的由来。

如今,用“画龙点晴”来形容艺术作品的绝妙之处。文学作品的神来之笔!有人说:“画龙点睛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我表示完全赞成!

龙好画,睛难点!这个“睛”也不是随意就可以点好的。要点得恰到好处,确实需要神来之笔。如果把“睛”

点在龙的屁股上,或其他不正确的部位上,会适得其反,贻笑大方。

当下,喜欢写诗歌写文章者众多,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高手。更多的却是文彩平平,文无亮点之众。他们的作品无主题,无中心,泛泛之谈,毫无诗魂可言。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会“画龙点睛”。不懂得取舍关系,不懂得锤炼语言的精华,不懂得凡事都有“主题”。更不懂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道理。

“画龙点睛”需要较深的文化修养。并不是有人所言“只要你会写字,就会成为写作高手……”这是一派胡言,实足的“大怱悠”!多读,多想,多写,多改……,还要多学习“写作技

术”,语法,修辞也必不可少。

就写作而言,什么样的写法才是“画龙点睛”之笔呢?

首先,写作要学习“推敲”!

唐代诗人贾岛,本是和尚出身。有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诗兴大发,吟咏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突然觉得这个“推”还够最好,

应该用“敲”,但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呢?他一时拿不准,他反复在门板上斟酌多次,“推敲,推敲…”

哦,推仅有动感,而无声。“敲”不仅有动还有声,不是“敲”好。最终他写定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绝句。这足见诗人的苦心和认真。

还有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当初诗人也下了一番苦心。这个“绿”,是“过”好?是“吹”好……。最后选定了“绿”!

“过”与“吹”都是动词,却没有色彩。

“绿”本是形容词,他来个形容词动用,不仅有动还有色,一举双得。可谓“画龙点睛”之作。

“画龙点睛”,需要知识的广泛性。决不能孤陋寡闻,少见多怪。

古时候,有位大诗人写下这样两句诗: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 有人看过大笑道:“哈哈,还是大诗人哩,还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明月怎能会叫?黄犬,不就是大黄狗吗?这怎么能卧在花心上呢?”于是,他给改成了:

“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鸣得意地找到那位大诗人炫耀。

大诗人看后,解释道:“好友,恕我直言,你少见多怪了。我这里的明月,是一种小蜜蜂;这个黄犬,是一种黑黄相间的大土蜂。不信,你去核查一下吧”。那个无地自容,只恨自己孤陋寡闻,少见多怪。

卑人在一往的写作中,也力求“画龙点睛”,不论点得如何,也算尽力了。 我在自己的小说中,描写了一对恋人,由于父母的反对,在一个月圆之夜,他们分手了。男主人望天长叹:“可恨的月呀,你偏在我们离别时圆!……”。这算不算亮点?算不算“画龙点睛”?我不敢肯定。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文学作品的一段非同凡响的刻画,一句恰到好处的诗句,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画龙点睛,不可小觑。轻则增加色彩,重则影响成败。好的艺术作品概莫能外!

画龙点睛,并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俗到极点的升华!前几天我写了一首小诗,其中有一句,我比较满意:

“叹夕阳,你不能把生命延续;你只能把身影渐渐拉长……”。

古今中外,画龙点睛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红楼梦》中画龙点之处,更是不计其数。有心的网友们不妨细细去品读。

我一直铭记一个至理名言:越学习越知道自己的无知! 若想“画龙点睛”,那就从虚心学习做起吧!那些自高自大,不可一世,诗人诗王见鬼去吧,那恰恰“满瓶不响,半瓶晃当”的无知表现!

总之,一切艺术作品,不可小觑“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生命。没有“画龙点睛”的作品,它只能是两个字“平庸”!

2020年元月5日晚,于金华

其他网友回答

“画龙点睛”,”诗眼”在书画和诗歌中,都有神来之笔的感觉,是画家,诗人所必备的手笔。这对于点亮画面,烘托作品的灵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是这幅画和那首诗的灵魂,恐怕就值得商量了。

其他网友回答

你懂的,何必问。显而易见的事。

其他网友回答

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金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四:“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明袁宏道《与伯修书》:“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

中文名

诗眼

外文名

Eye of Poem

所属体裁

诗歌

释义

诗歌中最开拓意旨和表现力词句

基本信息

【词目】诗眼

【拼音】shī yǎn

【词性】名词

详细释义

1.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

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金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四:“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明袁宏道《与伯修书》:“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

2.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例如:李清照;词人。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通过描写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抒发了词人的感伤情绪。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词眼。

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抑郁的情境。夜来风雨骤起,烦闷愁人,于是借酒浇愁,昏昏睡去,但一觉醒来,酒意并为消尽。三四两句,写在酒意朦胧中,记起了昨夜的风雨,它是否摧折了园中的海棠呢?于是深情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回答却是漫不经心的,居然说“海棠依旧”。

这时,女主人不无嗔怪地连声反问“知否?知否?”紧接着道出那最精彩的一句:“应是绿肥红瘦”。这几个寻常字眼,经李清照这门一组合,其色泽和韵味便油然而生。这只是就对风雨后的海棠树的描绘而言。

在描绘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情意在。这就是随着对海棠花谢的深入描绘,词人的惜春怜花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在这种对春光的留恋与惜别中,委婉地寄寓着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

可见,这一句是含义丰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从而成为历代人们传诵的佳句。

3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尽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作用

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几种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迥同。

[2]借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3]靠它增强形象性。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取“抹”“连”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如一首咏早梅的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若将“数”改为“一”,“一枝”与“早”丝丝入扣。

赏析关键

抓住诗眼,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诗词意蕴。

诗歌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因而它的语言更是高度个性化,经常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等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在诗词的语味中,要善于寻找最明亮的那颗珍珠,即警句,这是不可忽视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称诗眼,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诗词脉络的盘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能抓住诗眼或是文章的关键字句,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而诗眼存在于中心句或出现在标题上,常表现为动词、形容词或副刊词等形式。

如:柯岩的《周总理啊,你在哪里?》的诗眼是“找”字,从高山找到大海,从北国找到南疆,呼喊周总理,反复出现的“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回声,浓重地演染了极度哀痛与深切的思念之情。

再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爱”字就是诗眼,诗人借鸟儿对土地的眷恋和深沉执著的爱,表达了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

品析诗眼

一、品析诗眼应知人论世。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有何作用?读这两首诗必须了解当时背景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创作背景,就不可能准确把握。

二、品析诗眼要联系诗中的形象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柳宗元的《江雪》,《江雪》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堪为诗眼。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丰富的表现力,也十分生动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三、品析诗眼要仔细体悟修辞和表现手法。例如《题玉泉溪》红数醉秋色,碧溪弹夜弦。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诗中“弹”字精练传神。。写出了溪水声,富有音乐性。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静。同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玉泉溪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比较不难发现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书画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和诗歌中的“诗眼”是作品的灵魂吗?.jpg”/>

与画龙点睛的道理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