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网友提问:

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优质回答:

原文:

为学者,日益。

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

译文:

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作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干预万物行为越来越多。

以“道”作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干预万物行为越来越少。

干预万物行为减少又减少,直到思想上完全接受以“道”作为万物唯一标准。

说明: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按兑命,上学字谓敎,言敎人乃益己之学半。敎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敎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

为学者,放纵主观意志有为而有以为,故主观意志渐盛。

为道者,抑制主观意志无为而无以为,故主观意志渐灭。

居无为之事,以抑制好恶之心。行不言之教,以“道”约束自身。若此,则无为矣。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您的邀请!要解释这句话,我觉得很有必要说一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其实就像是一对冤家,对各自的思想很不感冒。这源于这两派思想的价值观的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加法。认为人总是要向上向善向好,从道德修养上来说,要每天修养道德提升道德水平,从个人的价值来说,最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做高官,得厚禄,在社会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用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在学问上,讲究日积月累的学习,以提高自己。你看儒家大师荀子的书,通篇都是提倡学习的,因为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遏制人性之恶。所以,儒家的人生是加法,越努力越好,努力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道家思想就完全不同。道家思想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清静无为的,而社会的发展、阶层的变化、欲望的增加,让人越来越不堪重负,认为了前途,为了高官厚禄,为了那些后来被证明是虚幻的东西,殚精竭虑,搞得太累了,一点都不逍遥。而真正的人生是做减法的,减少欲望,减少知识,减少道德的束缚,让人自由自在的,像一条鱼儿愉快滴在大海中逍遥。这才是人生的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们来看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为学”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自然而为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生事扰民,那便无法得到天下。

老子把人生境界分成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两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知识越多越好,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驾驭世界,这就要做加法,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也就是对道的追寻中,我们要善于做减法,要目光敏锐地盯着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是被多余的东西,影响了我们的智慧和判断。可以这么说,欲望越少,智慧越大,对道的遵循越准确,对道的践行越贴近实际。

所以说,老子认为,人生还是多做些减法,要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么我们就太笨了!可惜天下人,总是拿无关身心逍遥的事情来束缚自己,搞得那么累,这又是何苦呢?

其他网友回答

今日北斗三号收官之星的成功发射令中国科学界国际话语权“为学日益”,举国欢庆中我证悟了 的导师不知在网上看到了什么,一句话像响鼓重击:

“有个文化学者,懂得为学日益,却把为道日损说得大错特错!修行与学业怎能混为一谈?”

他二十年的修行让我明白:学者强调做加法,觉者躬行做减法。

01 “为学日益”是什么呢?

当“中国北斗”从1增到49,新中国俨然从该领域的大国增步到强国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追求科学、追求学问,理论越来越丰,知识越来越多,对眼界、世界、学界的分析把握就越准。

从各种学说到各个学科,这个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也是“为学日益”。

学者们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会发现不知道的也越多;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越来越多,就越知道天地大道的深不可测。

所以“为学日益”要辩证地看:面对西方强者的竞争,我们不但“为学日益”,还更要创新图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否则障碍我们改造世界的本质追求。

现代人提倡“为学日益”,想在宇宙中获取无限的知识。知识在表象上是无限通达的,实际上是有局限性的。当你有一天入于道,落于无为时,你会发现这一点的。

当你进入无为的境界,你会发现,无限的学问就在你自己的智慧宝库中,是当今的科学技术的“术”无声地取代了“为道日损”的“道”。

人类崇尚“为学日益”,欠缺了“为道日损”,这才导致了今人不得不以“术”代“道”。

当学者们辛辛苦苦地爬了两千年才爬到科学的顶峰时,终于惊讶地发现:

觉者们已经在山峰苦等了大家2500年。爱因斯坦临终前一定是这么认为的。

02 “为道日损”是什么呢?

一种人认为:

道不像知识,它是越来越少的,道是对宇宙本源的整体体验,是全部,是一,所以会少,乃至不动意识就能万物合一。

另一种认为:

参加工作后想把事情办好,需要把课堂上学的一些概念逐步丢掉,把握实践规律,因地制宜,随着做事情越来越顺手,脑子里的概念越来越少,这就是为道日损!完全走出了书本,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还有人认为:

无为就是什么都不用干了!也有的说是因势利导的巧干!

答案五花八门,令人呵呵!修行者们则认为:

圣人老子不可能在惜字如金的竹简上胡说八道。今天各行各业的国人都如是国学、如上答题。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是盲人圆梦境不同!你反正不用老子授权,所以就随便解释吧,不知敬畏!

03 老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老子的“为道日损”是想说什么?就是做为修道的人,每天都是在做减法,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贪心、减嗔恨、减痴迷、减傲慢、减疑惑;减杀盗淫妄酒,减烦恼,减执着,减知见;多付出,多给予,无所求、无所为,才无所不为。

我们每天都会“为学日益”,但做到“为道日损”的却不多,也不容易。

首先,我们应该跳出贪心。修道,不是想获得什么,是去掉什么。你获取一个什么名份、名誉,或者获取一种什么福报、功德,那么当下你就是所求之心在起作用了。你是“用有执之心,求无为之道”,这是背道而驰的。

你想想对不对?因为你当下的这种贪念的惯性思维出来了,有了这种起心动念了,你就平复不了内心了,回归不了本来的那种清静了,还怎么入道?所以我悟了道的导师严肃地说:

“世世代代,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为什么?就是因为有所求之心作祟。”

其次,他求得道,求成佛,求功德……全是加法!他根本不懂什么是“为道日损”。他出家时、皈依时,为民服务时,想的不是念念为别人,他的初心和想法,首念就错了!起点就错了!那就往后全错了啊!

比如我今天多念了多少遍经咒,不要想着我自己会增长多少功德!要念念回馈给别人,舍去这个功德全给别人才行——就是把功德全部毫无保留地给予别人才行;不可以总是想着为了“我”,为人家多做多少件好事时一定要忘我、无我。

所以,“无心”才是道,“无为”才无不为。有了贪得之心,你就损你的道行了。要无我利他,念念给予,除掉贪心,不起贪心。事物本无大小,在意就是牵绊。“为道日损”在细微处,有所执着,必有纠结,必出烦恼。

近日,我读到明代觉者王阳明的《传习录》,与“为道日损”完全有曲径通幽、殊途同归之感:

世人不知道圣之本是纯天理,却专门在知识和才能上来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不去天理上下功夫,白白用尽精力从书上钻研、物上考索、形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理愈蔽。……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你看看,是不是万法归一呀?王阳明的这一句“知识愈广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理愈蔽”正是“为学日益”!

下面这一句“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正是“为道日损”嘛!

浮云上的蓝天都是一样的。你这边下雨,我那边下雪,但云层上的太阳完全是一个。

圣贤们一致认为:

为学的目的是为道,就是付诸行动。为道,就得“为道日损”,切实改变自己的心性,理性地主宰自己,不再随欲左右。心性不改,学得越多越糊涂,反倒产生所知障,障碍了修为。

04 今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今后,你跳出贪心了会明白:眼前的所有本是红尘一张考卷。

今后,你让大家、让社会推崇和感动的修为是什么?是付出。

今后,你终生要有太多太多的付出身才暖,心才善,才能合道。

今后,做好事、做功德,千万不可以有交换之心。

仔细想想我们过去是不是有交换心了?是不是总是在想:我付出要换回来点什么?

我们一直在不停地犯一个有求之心的错误,对不对?有了交换之心、有求之心,就会产生种种阻碍和烦恼,你就不生智慧和暖心,就偏离了天道。

当下,我们的世风、QQ群、微信群、微博都在讲贪心,都挺愿意增益,而不是减损,越讲越贪心。多数修行者不是在用减法,不是每天看看减掉了什么习气?减除了什么业力?贪心贪念没去,就不是“为道日损”。

05 结 论

“为学日益”是指向外索求,产生的是知识;

“为道日损”是指内心放下,产生的是智慧。

老子的四句话,目的无非是揭示人生的真谛。

为改变惯性思维,各用三个近义词表达一下:

为学日益:精益求精,与时俱进,与日俱增。

为道日损:华去朴存,只求日减,保持虚静。

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约而再约,简而再简。

至于无为:以道合道,为而非为,不为而为。

你大家反观一下自己慢慢能否做到:

把拥有的放下,把好事分享给别人。把索取化为给予,化为人生的减法。把得到的文字分享给他人就是减法。为道日损,离终将的满愿越来越近。如何有效地填报人生的《损益表》?

作者方广 请加个关注吧,可以讨论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这里的学,是指人制造出来的学问,即人之道,比如人文科学,这里的益是多的意思,越学越多,学也学不完;为道即遵循天之道,道法自然,不需要人去研究和改变,也改变不了,所以懂得自然就要摈弃一切人为的东西,这里的损就是丢掉,懂得,遵循自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消极的啥也不做,其实就是敬畏自然,用自然的法则去理解世界,并遵循天之道生活在这个世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这里的为学不是泛指做学问,否则逻辑上很突兀。为学、为道都是就道而言,为学指研究道,这是做学问,要求知识、资料越来越丰富。为道指修道,这是实践,或者以人身为实验对象来验证道的存在、检验道的神奇,要求用损法。

损不是一步到位,要不断地损,就象剥洋葱,一层层剥开,直到剥完,没啥可剥,这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在哪里?在虚无处。致虚极则道见,而致虚极即无为。道德经中对致虚极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叫做无身。

损法有两种,剥洋葱式是从外向内损,挖洞式是从内向外损。从修炼角度讲,损法就是内功。

不管是从外向内还是从内向外,都是要达到无身的效果,即将身体消融在虚空中,这时候人不是不存在,而是自然即我、宇宙即我,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感受。达到这个状态,则无虑无思无求无碍。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jpg”/>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王德峰老师的“中西思想必修课”,王德峰老师说:人类生活的所有麻烦和痛苦都来自于人自己,来自于人为,所以道家思想教我们做减法,去掉人为。减去人为的因素,就是无为,这才是道家思想的“无为”核心,人和为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一切人为的,刻意为之的东西,都是带有某种“伪”的特性,是应该被摒弃的,因为它不属于天道,违背了无为的精神。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普遍提倡终身学习,求知上进,学习求知是做加法,但是要领悟真正的智慧和接近于道,就要做减法,但你知道为什么要做减法,才能接近于道吗?今天我们结合庄子的《天运》这一篇来阐述其中深刻的智慧。

什么天运呢?不是天的运气,而是天是如何运行的。

庄子说:“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

意思是说,天在运转吗?地在静止吗?日月在争夺地位吗?谁在主导这一切?谁又在维系这一切?庄子回答说,天有六合五行,帝王顺着它便能安治,违逆它便生祸乱。顺应自然的事物,会治理有成,功德圆满。

庄子说,天和地并没有一个主宰者,天和地是“无为”的,但它们依然运行良好,正是因为其顺应了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才是天之道。这一篇《庄子·天运》是庄子阐释“自然之道”的经典,也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的经典,今天我们通过庄子的两个故事来了解其中的内涵。

第一个故事:推舟于陆

孔子曾周游列国推行其“仁政”的治国理念。这一次,孔子游历到了鲁国。

孔子的弟子颜渊,请教太师金说:我老师这次的游历,您认为会怎么样呢?

太师金说:可惜了,你的老师会陷于困境啊。

颜渊问:为什么呢?

太师金说:刍狗是古代用于祭祀的一种物品,还没有用来祭祀时,被装在竹筐中,盖着锦绣绸缎,祭祀者还要先斋戒才能迎接它。等到祭祀结束之后,刍狗就没什么用了,路上的行人踩踏它的头和背,捡柴的人把它拿去当柴烧掉了。如果有人把这些用过的刍狗再收拾起来,放到竹筐,然后用锦缎绸缎盖起来,饮食起居都在它的旁边守候着,那么这些人不是疯了,也会做噩梦的。

太师金接着说:现在你的老师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他把先王祭祀用过的刍狗,聚集弟子来学习和拜读,还把这些思想传播到各国。于是,他在宋国的树下讲学,树被砍了;到了卫国,事迹都被抹杀;他在商地和周地都陷于困境,就是这个原因啊。

在水上前行,最好用船,在陆地上前行,最好用车。如果你认为船在水上可以前行,于是把它推到陆地上,那这一辈子也走不了几步。古代与现代相比,不就是水和陆地的区别吗?周朝和鲁国相比,不就是船和车的区别吗?现在你的老师孔子,希望将周朝的制度推行到鲁国,就好像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一样,不但是徒劳无功,白费力气,还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他不懂得万物都是流转变迁,而且永无穷尽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推舟于陆”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深刻,庄子说,用古人的思想和制度去治理现在的人,就是“推舟于陆”,就像刻舟求剑一样,这不符合自然之道的。为什么呢?因为自然是在永远变化的。

庄子说,三皇五帝时期的礼仪法度,不尽相同,然而都治理有方;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就像山楂、水梨、橘子和柚子一样,虽然味道不同,但是都非常可口。时代在变化,治理国家的礼仪法度也当然需要变化,庄子说,如果给猿猴穿上周公的衣服,猿猴也会觉得不舒服,会撕咬着脱下来。

所以,适合古代人的治理方法,并不一定适合现代人,因为时过境迁,时代和环境都在变,但所有的经验和知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或者说知识和经验都是有局限的,用有限的知识去驾驭无限的大自然,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庄子说: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已有涯随无涯,殆已

大自然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真正的“道”当然也是无限的,所以要真正顺应自然,就需要去掉各种限制,而这些限制,也就是所谓的经验和知识,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经验在增长,知识在增加,但是任何知识和经验都是有局限的呀,所以你学习越多,离真正的“道”就越来越远了。

在这一篇里面,庄子还讲了另外一个著名的“东施效颦”,来阐述了道的本质。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说的是有一位美女西施,因为心痛,所以精彩皱起眉头,大家都认为她这样很美。而乡里有一个丑女见到西施的样子很美,于是回去之后也捧着心,皱起眉头。但乡里的富人,见了她都闭门不出;穷人见到她,都带着妻儿远离她。丑女只知道皱起眉头很美,却不知道,皱起眉头为什么很美。而庄子说,现在孔子的情况就和这差不多,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而不知道其根本的原因,就会带来失败甚至灾难。

不管是“推舟于陆”还是“东施效颦”,庄子其实都讲了同一个道理。如果用旧的方法,去应对新的问题,是不行的;简单模仿别人的经验,也是不行的;用有限的知识去解决无线的问题,是徒劳的。因为方法、知识、经验作用范围永远是有限的,而我们把这种有限性,用到变换万千的所有事物上,就会非常危险。所以,在这一篇里面,与其说庄子是对孔子“仁义治国”的批判,还不如说,庄子是在对“经验的批判”,对道家思想本质“无为”的阐释。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我们常认为经验总是好的,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得出了经验,用经验指导我们下一步的行为。在大部分的时间,经验是有效的,甚至可以说是高效的。我们从小读书学习,接受科学和文化教育,其实大部分都是学习先人的经验,但对经验的过度依赖就是巨大的陷阱

哲学家罗素举过一个火鸡的故事。西方感恩节有吃火鸡的习惯,在火鸡被杀之前的大半年时间里,主人都会尽心照料它,火鸡每天都会得到主人的精心喂养,天天如此,如果站到火鸡的角度,它对过去半年经验的总结,如论如何也得不出,在感恩节的时候会被主人拧断脖子的结论。如果用过去的经验指导未来的行动,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在2000多年前,庄子在《庄子·天运》中所阐释的“推舟于陆”和“东施效颦”的故事,无疑展现了这种智慧,对经验的依赖是危险的,或者说经验总是有限的,而世界的变化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对对抗无限变化的世界,显然是徒劳的。

所以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已有涯随无涯,殆已。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好了,今天对《庄子·天运》中的两个小故事的分享就到这里,表面上是庄子对孔子治国思想的批判,而实际上是庄子对道家思想核心“无为”的一种阐述,老子和庄子提醒我们,自然环境是瞬息万变的,万物自有其道,用固定的方法、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应对新的挑战是极其危险的。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jpg”/>

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