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网友提问: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优质回答: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是《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是在说他自己,在自述其志。意思是:作为一位士人(读书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要深知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曾子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对“仁”之思想尤其推崇,宣扬与推行“仁政”之治。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真正的“士人”弘毅所在。

(网络图片)

这种“有为而治”的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曾子之所以发自内心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为国强民富,与“有为而治”的思想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有为国为民分忧担责的弘毅精神,虽然道路遥远。但是,只要我们都行动起来,竖立必胜信心,立下弘毅壮志,那么,国强民富不是梦,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把这句话当作我们“仁政”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志向,不一定都是为了国强民富,也许自己就没去想为国强民富而奋斗的事,但是,自己做的事不论大小,只要是正确的,对我们的社会是有益的,在客观上都是为国强民富所作的贡献。

这种“有为而治”的“仁政”学说笔者是不赞成的。但是,对于这句话很赞成,这句话符合人们为追求自己美好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曾子这句话虽然是表述读书人,不能没有弘毅之志,不能没有为之而奋斗一生的思想准备。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中的那个“士”字,理解成所有的人,都应该有弘毅精神,明确实现自己美好理想,更应该知道实现梦想的路之遥之重。

做到或实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求,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努力争取。

其他网友回答

这段话是《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说。原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弘大而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到死才能终止,路途还不遥远吗?”

本章是曾子对知识分子人格和责任的具体阐述。曾子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胸襟宏大,性格刚毅,因为他要为国家、为社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而且为了完成这一重任要走很长的路。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仁”做为自己人生理想,这个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这一责任要履行到什么时候?一直到死为止,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因此,知识分子如果胸襟不弘大,就无法以“仁”为己任;性格不刚毅,就可能半途而废,无法做到死而后已。

一般来说,只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知识分子,但是在儒家看来,知识分子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曾子所提出的,是“君子儒”的标准,这样的知识分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胸襟开阔,放眼天下;二是要勇于担当,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三是要坚强刚毅,为了实现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宋代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九死一生,不仅仅因为他卷进了新旧党争,更主要的是他所坚守和承担的道义,总是让他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全力支持,这一点苏轼应该十分清楚,然而他却常常向王安石发难。王安石打算改变科举,他上《议学校贡举状》,明确表示反对;王安石主张开封府低价买浙灯四千,他上《谏买浙灯状》,两项计划俱被停止。他的《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对新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批评“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苏轼引起了新党的忌恨,只好自请离京外放。他虽然身在地方,依旧关心时政,当他看到新法的弊端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于是写诗批评。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一党对变法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政策,苏轼则认为尽管新法有不少的弊端,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内容,不能仅凭意气用事全盘否定,而应该区别对待,保留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内容。为此,他多次与权势熏天的司马光当面发生过争论。当然,引来的又是旧党对他的排斥。

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他不懂官场的游戏规则?还是故意特立独行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我们可以从其弟苏辙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找到答案:“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苏轼从小就像先贤范滂一样立下了澄清天下之志,为天下社稷、黎民百姓说话是他的人生信条。“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因此他不会察言观色,不会见风使舵,不会韬光养晦,不会曲线救国,而是顶天立地,堂堂正正,为后代知识分树起了一座人格精神的珠穆朗玛峰。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积极入世,始终以人生和社会为关注的焦点,把安邦济民视为自己的使命,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在官场上,他虽然有过种种不幸和委曲,有过内心矛盾和冲突,但他没有沉沦,也没有做遁世的隐者。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管穷达与否,都要兼济天下;不管是否在位,都要谋政、议政。他一生坎坷,转死沟壑,西南漂泊,老病孤舟,但始终却保持着不衰的政治热情,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信念,杜甫是一位伟大的仁者,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的楷模。

教师做为知识分子,虽不能与古代圣贤比肩,但也应力求做到“弘毅”,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放眼天下,敢于担当,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要意志坚定,不怕困难,以“攻城不怕坚”的精神,克服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要淡泊明志,甘于寂寞,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观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唯其如此,才能真正配得上知识分子的称号,否则可能沦为“小人儒”,即使辛苦教书一辈子,最终也只能碌碌无为。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本回答来源于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

其他网友回答

有理想的人就应该不畏艰辛,勇于担当,死而后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泰伯章》曾子的言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读书人应刚强且有毅力,因为他们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手,难道不遥远吗?

作为一名儒者、读书人,就要有着远大的志向,从一开始,就要有奋斗终身的心理准备及决心,肩上的担子越沉,就要付出更多的汗水。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可谓是个典型的例子。暂时的失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是不够刚强没有毅力,因为自己有复国的责任,便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被释放后又卧薪尝胆,磨练自己的意志,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经历的苦难,历尽千辛万苦,最终获得了成功。

馅饼不会自天而降,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奋斗不一定就会成功,但是不奋斗一定不会成功。

其实,这句话适用绝大部分人和事,但凡做事,都要弘毅且任重而道远,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有的可能要奋斗一年,有的可能要十年之久。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可谓是真正的任重而道远。

所以,做事决不能报侥幸心理,以为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任务,一定要有着斩荆披棘的决心,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

其他网友回答

以经解经: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其他网友回答

“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的?

这句话来取自《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理解解读

曾子,名参(shēn),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曾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士人(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朱熹《四书集注》解释说:“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因此,弘而不毅,固难持久;毅而不弘,则气量褊狭;既弘且毅,方能任重道远。

曾子对“任重而道远”是这样阐释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其实,曾子既是论士,也是自述其志。

曾子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士应当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

为了弘扬仁道,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甚至不惜“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子则主张:“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践仁成德贯注于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不仅把“道”视为超越自身生命的最高价值加以严守,同时也弘扬了儒家的刚健进取精神,凸显了儒家“善其身,济天下”的高尚人格。

我们现在立志走这个圣贤道路,希望什么?也像曾子这里讲到的,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这一生也选择定了,真的没有任何的这些其它的考虑,就是一心一意来弘扬圣贤教育,尤其是佛法,还有儒家。而弘扬最重要的,自己行仁。

自己要是没做到,那个弘扬很有限,仅是皮毛,不可能深入。所以「弘毅」第一表现就在于自己力行仁道,断恶修善,对圣贤教诲做到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这是你弘毅的表现。

这章每读起来,总感觉到一股正气生起来。曾子讲这个话,之所以有这种感染力,因为他本人做到了,他教导我们也像他一样去做。这个『弘』是讲自己见识学问一定要广大,这是从好学中得来。真正好学是天天不间断,时时刻刻都不间断,绝对不会堕自己青云之志,志在圣贤。不管是在通达的时候,还是在穷困的时候,志向都不改,这是讲到「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

这个『毅』就是讲自强不息,哪怕是普天下之人都不去行仁道,我还是要坚持,这就是毅力。他之所以有这分坚持,正是因为他有这种使命感,他负起重大的责任、任务。什么任务?在天下推行仁道,弘扬圣贤教育,而这条路很遥远,一生要坚持,所以这里讲『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是真正一个士人他所做的事业。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弘毅二字甚妙,横广竖深,横竖皆不思议」。蕅益大师赞叹曾子用这两个字,弘毅。弘是讲弘大,弘大是讲在横面上的、空间上的。广,广是广大无边,横遍十方。竖是讲时间上的,竖深,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深讲到念念不离圣教,念念好善好德,这是跟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里面的深心是一个意思。

深心就是好善好德。「横竖皆不思议」,这不思议是无边的、无际的,涵盖整个宇宙一切时空。这讲我们的志向广大,修行功深。下面又说「但死而后已四字,甚陋」,蕅益大师评价得很中肯,赞叹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个讲得好,但是「死而后已」讲得就不够那么好了。

这是因为曾子所学有局限性,他学的是世间的学问。世间学问到他这种地步,可以说很圆满了。这世间只讲一世,从生到死而已,所以他只讲死而后已。已,就是停止了。那实际上死还不是已,死了还没停止,这一生死了,还有来世,生生世世,生生世世都不已,这才是真正的弘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jpg” />

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