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么去理解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
优质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林升《题临安邸》的原诗,它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俗称“墙头诗”。
从这首诗字面上看,意思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时间已是深夜,西湖上的歌舞还没有停止。暖洋洋的春风吹得游人们陶醉其中,这些从汴州来的游人,竟然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首诗,不是游览诗,而是讽喻诗。
初看这首诗,是一首写游览的诗,在美丽的西湖,山美、水美、楼阁也美,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游人都舍不得回去。其实是一首讽喻诗,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达官贵人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林升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南宋诗人,留传的诗作有《题临安邸》《长相思》《洞仙歌》等诗篇 。
一次到西湖游览,导游讲了一个故事。说林升到杭州西湖游览,住在这家旅店,钱不够了。他就与老板商量,在旅店墙壁上写一首诗,抵销食宿费。老板同意了,于是就有了这首名诗。后来,大家感到这首诗写得好,都来看这首诗,旅店的生意比以前更火爆了。到底有没有这么回事?无从考证。
据诗词注释介绍,林升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
林升写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欢迎关注@清风岩塘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喜欢,请点赞支持!欢迎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著名的墙头诗,写在临安城一家旅馆的墙壁上。
根据宋朝当时的社会现象,这首诗并不怎么显山露水。但是如今看来,每一个字都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读这首诗,必须结合宋朝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才能窥探诗人林升当时的忧国忧民之心。
北宋首都汴梁被金人攻陷以后,南宋并没有吸取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反而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半点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觉悟。
不但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不思收复中原失地。而且朝野也是对外奴颜媚骨,对内则迫害岳飞这些爱国人士。就连那些成群结队的游人,也无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诗人看在眼里,真是百感交集。
此诗就是诗人的心声,以景商情,情中有景。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顾国计民生的愤怒之情。
其他网友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如果把林升这首诗拆开来看,可以发现其中充满了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与愤慨!
诗人在起首之句点明了,江南之地的风景悠美,以及富庶繁华。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即向读者描绘出了江南的别致景色。
紧接着作者又写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句子,使读者很容易地便会联想到,南宋小朝廷的醉生梦死,以及在温柔乡里被消磨掉最后一点斗志的样子!
第三句“暖风薰得游人醉”,是承前启后之句,作者通过这句诗,更进一步刻画并强调了,南宋王朝因苟且偷安,而忘却国恨家仇,因醉生梦死而不思进取的情形。
全诗最后一句“只把杭州作汴州”,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诗人在此抒发了对南宋小朝廷的愤慨,以及对其既无心也无力收复中原,还都汴州的失望!
总之,林升在这首《题临安邸》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对南宋小朝廷因苟且偷安而忘却了“靖康之辱”的愤慨,对南宋小朝廷被江南的秀美风景消磨掉斗志的失望,对南宋小朝廷醉生梦死的鄙视,对南宋小朝廷满足于偏安江南,忘却了北方强敌虎视眈眈危险的担忧!或许还有渴望南宋统治者幡然醒悟的希翼吧?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怎么去理解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
一首简单七言诗,背后多少心酸事?
林升的《题临安邸》因为简单易懂、脍炙人口,而且属于正能量,所以我们的小学课本就收录了,是小朋友们除了“床前明月光”之外的第二首朗诵佳作。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言绝句。词句简单明白如话,没有谁读不懂。
为什么还有朋友提出要如何理解这首诗呢?
那是因为读者成长了,不再是小学生了。这个世界没有变,但是我们变了。重读这首经典七绝的时候,我们考虑的事情不一样了,这才会有对曾经在老师那里听来的解读产生了一定的疑惑——其实这首诗还不需要对老师讲的有疑问,因为太简单了。如果我们忽然不理解了,那说明我们理解了另外一些事情。
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讽喻诗的内涵
先来讲讲普遍理解吧。
这是一首题壁诗。林升有一天在临安城的一家旅馆,听到西湖周围管乐四起、歌舞升平,心中一下激愤难平,万千诗意化作笔墨,留诗于壁上。话本小说看得多了,就会发现宋人有在墙壁上写诗的习惯。宋江就题过反诗,武松杀了人之后,也要留几个字再走,虽然是小说,但是我们可以见微知著,这说明宋朝文人题壁诗确实很流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两句写看到的听到的场景。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有些朋友认为他在这里使用两个“外”字,是反映了人们对被金国侵夺江山的思念。这个我们不必过于理解。第二句用反问的语气,写出了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的场景。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有两层含义。一层指温暖的春风;另一层就是指江南这些柔软和煦的风气,让北方来的这些高官逐渐沉沦。游人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观赏风景的人,另一层就是指衣冠南渡的北方官员,代指皇帝和权贵。
“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些人把杭州当做了原来的京城。这里是不露声色,很平和、平淡的讽刺,既点穿了“游人”的本质,又表现出作者对上层人士不思收复失地、耽于享乐的愤怒,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前两句写热闹场景,后两句写诗人冷眼旁观,并且出言讽刺。他心中其实早已翻江倒海的要骂娘,但是出口成诗,并没有过激地谩骂,只是冷冷的反讽。
这算是难得的讽喻诗。你说他骂人又抓不到什么把柄,这就是骂人的高手。
我们要理解他这种心情,就要搞懂这一段历史。
历史的混沌
但是搞懂了这一段历史,我们的看法和理解又会有一些不同。
林升写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呢?从诗意来看,能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感叹,那至少早已过了那段皇室颠沛流离的时期。按照历史形势来看,这至少到了宋孝宗时期,才能真正有歌舞升平。
靖康之耻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定都,既要平民愤和金国反复攻战,又怕下面的武将功高盖主,还担心把皇帝老子和哥哥接回来,自己的位子不稳,所以一直是表面主战、内心主和。直到处死岳飞,和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缓和了对外战争,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是南宋初立,民患、叛乱四起,朝廷并没有什么安稳日子。而朝堂之上,主战派和主和派也是斗得水深火热,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之后二十年,南宋政权一直在平内乱和对金国纳贡称臣的负担之下努力生存。到1161年,金主再度南侵,赵构则再次逃跑,所幸金国发生内乱,只好又一次和南宋进行“绍兴和议”,战乱才真正平息。
我们都说赵构是贪生怕死,残害岳飞的昏君。其实他以相对较小的代价维持了南宋近百年的和平,努力发展自身经济实力,适时退位将皇权交给赵眘,为宋孝宗的“隆兴北伐”以及“乾淳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种与敌国实力悬殊的乱世中,将宋朝政权维持并逐渐发展起来,宋高宗的投降政策其实功不可没。如果真地一味抵抗,即使能和金国五五开,南宋政权也势必灭亡在农民起义和内部叛乱之中。
我们如果从赵构的角度来看,他做错了什么呢?所谓天不我予,有谁没想过成为一代雄主呢?
只是时势如此,从来由不得人。
宋高宗、宋孝宗两代皇帝从灭亡的边缘将大宋抢救回来,发展出一个小盛世,实在是不可随意贬低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要说气节,他们可能输了,但是换来的是生存。
文人都是喷子
只有不在其位的人,才可以做个肩膀上没有负担的喷子。
辛弃疾的词里面,尽是豪放和憋屈,因为他是朝廷中人,他知道国力、战力和时事。
了解了这些历史事实,换一个角度来看,林升不过就是站在西湖边上的一个文化喷子。
当然每个时代,总会有这样的人,因为一些腐败现象、负面现象就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国家、对上层的艰辛、努力视而不见。
你看,咱们最近的女作家不也是这样吗?她的文字,也可能成为人文经典,也可能会像林升的《题临安邸》一样流传下去。
这是文人的本质,也是诗人的本质。诗是感情波动的产物,文字也是,否则就没有价值。
林升是个喷子,但是他喷的内容契合了老百姓的想法,让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民意和人间真实,成为对封建王朝的最大讽刺,所以他是正能量。
那么武汉的那些文字,是喷子的负能量还是能流传下去另一个角度的正能量呢?
也许我们应该多想想我们自己站的角度,因为角度决定一切。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南宋的历史就是一部心酸史。面对强金,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伴随这个偏安王朝的始终。自绍兴和议后,主战派受到压制。虽然朝庭用金钱买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但来自北方危协并没有消除。一些士大夫和百姓麻木陶醉,居安不思危。林升的《题临安邸》正是这样背景下的诗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几分无奈,几分愁。
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切是宋诗的最大亮点,其中辛弃疾丶陆游丶杨万里丶文天祥等人的诗中体现得最为突出。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读后让人荡气回肠。百余年后,蒙元灭宋。宋人无名氏在陆游的墓前吟诵出千古悲怆之诗。
青山一发愁濛濛,
干戈况落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
家祭如何告乃翁。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怎么去理解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