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眼中的春天 你最喜欢哪位名人笔下的春天?

网友提问:

你最喜欢哪位名人笔下的春天?

优质回答:

你喜欢哪位名人笔下的春天?

古今中外名人描写春天的诗文多如繁星,浩如烟海,但是每每读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总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美感。原诗为: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蓬勃向上,不可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怜春惜春的微妙情感,情景交融,脍炙人口。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含蓄蕴藉,诗中有人

蕴含丰富是这首小诗的独到之处。“一枝红杏”何其少也,然而我们可以推想到“墙”中的姹紫嫣红,春色满园的欣欣向荣的世界。以一枝来代百花,窥一斑而见全豹,笔墨精炼而含蓄,让人想象丰富。同时,这个小园和主人也很有些神秘感。“苍台”满地,脚印稀少;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这被访者恐怕不是一般的人,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隐者?迁客?骚人?反正应该是一个高洁的人吧!再看看景中的情吧,高墙密院,大门幽闭,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足见院内之人怡情自然,惬意物外,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此情应为何物?诗情?画情?高情?远情?反正应该是一种优美之情吧。

2.景中寓理,激发联想

读《游园》诗,不进给我们带来了图画般的感受,还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你看,“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的自然景象,不仅是宣告了春天的来临,同样,也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和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后两句诗也获得了新的生命,成为千古流传不绝的佳言名句。

3.情感曲折,“不值”而“值”

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着墨,“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访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4.用词精当,炼字讲究

《游园》诗只有四句话,二十八个字,可以说字斟句酌,准确精当。

诗中表现访者的身份和谦卑,只能是“小”扣柴门了,动作轻轻而文雅;而“久不开”的“久”,则表现了作者访园的虔诚心里,不开就等,却久等未开。同时,园内“久”不应,也增加了被访者的神密感。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的“关”字和“出”字用得更妙。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

总之,《游园》诗是一首难得的记游诗。它从形式到内容,从主题到写法都可谓是诗之一绝,值得后人认真的学习借鉴和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名人笔下的春天,迷了眼,醉了心,净了神,更是带来了希望。我是沙滩阳光飞,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我最喜欢的是朱自清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朱老的《春》每读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轻松明媚的句子带着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鼓舞,给人以精神,给人以启迪。

《春》是朱老的散文名篇,发表于1933年7月,并且纳入了中学语文教材,整篇都是春的赞歌,贮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一个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的春天呈现在我们面前,对大自然春天的讴歌,何尝不是对社会春天的期盼呢!

拳拳赤子心,浓浓爱国意!一切都在此文中。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描写春天的诗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的是韩愈的《初春小雨》和孟浩然的《春晓》。

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七绝诗请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首句一”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对滋长万物起催化作用。句末一”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二句用”遥看”、”近看”的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把初春草绿的情景鲜明地表达出来了。三句用”最是”两字,引出”一年春好处”。四句以”绝胜”两字,结出”烟柳满皇都”,十分细致而又谁确地描写了长安在初春季节所呈现出最美好的景色。

春 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语言明白浅近,无一难句难字,如话家常。但仔细品味,诗意却很深远,耐人寻味,诗境如画,读来感到亲切生动。诗中通过听觉、感受、设问、想象等手法,写真景,抒真情,把室外的鸟语花香和室内的探春惜春心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他网友回答

在所有描写春天的句子里,我最喜欢的是秦观的这首词:

《行春子·树绕村庄》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岗。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满池塘,迎着暖暖春风,安闲自在地来回漫步着。小小的院子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越过围墙远望,隐约可见几间茅草房。溪水的小桥旁,青色的酒幌子在风中飞扬。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秦观是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可能是来自那首《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潮暮暮”。而写春天,这位婉约派大词人一点也不逊色,这首《行春子》以村庄里的景色为中心描写春天,树绕村庄,春水满池塘,人儿悠闲踱步,桃花李花油菜花纷纷绽放。小桥溪水,草长莺飞,蝴蝶飞舞。大好春光美不胜收。词人描写的清新自然,形象生动。让人有一种沉浸春色,身心愉悦的轻松感。这样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季节,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沉醉其中呢?

其他网友回答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带给人生命力,带给人希望。下面就和无忧考网一起来欣赏下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篇一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篇二

  《春夜》

  作者: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赏析:

  (一)整体评说。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二)写作手法。

  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诗还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单看这句,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金炉香尽”和“漏声残”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写夜,基本上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只有春风才“轻”且“寒”。诗的前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显得比较庸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因为诗词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机。至于什么玄机,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虽说“月移花影”属于“俗词俗句”,但写景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睡,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

  总的说来,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篇三

  《代春怨》

  作者: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赏析: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无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你最喜欢哪位名人笔下的春天?.jpg” />

与你最喜欢哪位名人笔下的春天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