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用典了吗 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网友提问:

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优质回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唐代诗人李商隐《马嵬》诗歌中的第三联诗句。其意思是: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网络图片)

单纯从这第三联诗句,看不出什么故事来,更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说的是什么故事?因此,读诗要知道作者做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每一联的意思,然后,连贯起来才能读懂这首诗,或“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一联的意思。

根据有关资料得知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讽刺嘲笑与揭露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风流韵事。由于唐玄宗荒淫无度,在七夕日对杨贵妃信誓旦旦,世代为妻,结果,他在“六军不发”,不听指挥而无奈的情况下,下诏书赐死杨贵妃,自己揭露了自己虚伪自私的丑恶嘴脸。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诗人要用“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一句联了,妙就妙在这句开头用了“此日”,这个“此日”指的是杨贵妃的死日。就在这一天“六军同驻马”,(这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一个意思,紧接着是“宛转蛾眉马前死”)不听唐玄宗指挥了,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见状不妙,下了赐死杨贵妃诏书。

作者写到这里,笔锋突转,接下句开头“当时”。这个“当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风流韵事,唐玄宗曾信誓旦旦地对杨贵妃表白,多么的爱他,欲娶她成为白头偕老的妻子。这是作者有意追叙的这段故事,是回忆。用“当时”与“此日”对照与补充,这样不仅意思读者明白,而且笔意深邃,蕴含丰富。这是在讽刺嘲笑唐玄宗“七夕笑牵牛”荒唐的“当时”。一位堂堂的一国之君,竟然还不“不及卢家有莫愁”,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着莫愁。

现在,我们读懂这首诗了。原来唐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呢?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足以说明问题。唐玄宗的虚伪、自私精神之丑恶嘴脸此刻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更是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因此,我们说“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就是二段故事,是两段必然的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就是“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的妙哉之处!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是容千寻,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我认为这一句妙在运用了对比,暗含了讽刺。

这句话是说当时在马嵬坡上大军不发,纷纷逼迫唐玄宗处死杨玉环,而最终唐玄宗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皇权富贵处死了杨贵妃。“此日六军同驻马”是李商隐对于“马嵬坡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当时七夕笑牵牛”是诗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从前感情的描写。从前两人情意甚笃,好到有可能会在七夕的时候看着满天星河,嘲笑着牛郎织女不如他们幸福快乐。

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曾经再坚贞的感情也抵不过此刻命在旦夕的现实。要么唐明皇杀掉杨玉环以慰军心,要么六军一同反了唐明皇,两个人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虽然满心不舍,但唐明皇还是选择了保全自己。这在当时的情景下或许是一个理智的选择,毕竟一个人死总比两个人死好一些。但是唐明皇却是背弃了曾经的承诺,爱情的光辉消失了,人性的卑劣占据了上风。曾经“你侬我侬”,如今大难临头各自飞,也不可谓不讽刺了。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欢迎讨论,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此日,指夜宿马嵬坡这一天,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日。六军同驻马。指六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氏兄妹之事。当时七夕,指天宝十载,七月七日,唐玄宗与杨贵妃那年七夕日,订立盟誓,要世世为夫妇,他们认为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自己则可以永世相守,所以”笑牵牛”。这两句,将”当时”与”今日”,两相对照,讽刺唐玄宗,当年二人私相盟誓,自以为二人永世相守,哪知道,今日却六军驻马,生离死别。深刻地讽刺了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导致马嵬之变,咎由自取。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前言

这两句诗出自李商隐的七律《马嵬二首·其二》,妙处有两点,很值得学习作诗的朋友们借鉴。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俞陛云(1868-1950)先生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说出了这一联的两个妙处:

五六句非但“驻马”、“牵牛”以本事而成巧对,且用逆挽句法。颈联能用此法,最为活泼。

一、借对

俞陛云所说的巧对,即指“驻马”对“牵牛”。

贺裳(约公元1681年前后在世)的《载酒园诗话》:

借用“牵牛”,可谓巧心发。黄白山评:此法实滥觞于少陵,如“骥子”对“莺歌”,“如马”对“饮猴”,“如意舞”对“白头吟”之类。

借对,分为借音对和借义对两种,

1、借音

例如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清对白,清与青同音。

2、借义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副词,后者是数量词。杜甫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意用了副词方面的含义。

3、驻马、牵牛,是借义对

驻马、牵牛,是借对中的借义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牵牛,两种含义,一种是牵牛星;一种是动宾结构,牵着牛。

这首诗中,用的是动宾结构【牵牛】,来和动宾结构【驻马】。但诗意却用了牵牛星的寒义。

注: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借对,非常的工整。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中, 借对被放在了工对的目录下。

二、对仗的逆挽之法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这两句诗:

用《长恨传》中事(首二句下)。五六语逆挽法,若顺说变平。

首二句下,意思这首诗前两句以后,都是用长恨歌所说的事情。即马嵬坡事变,以及唐玄宗与杨玉环悲喜无常之事。

白居易《长恨歌》写马嵬坡时,曾有句: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所谓的逆挽法,是指先说眼前事:

此日六军同【驻马】

再说以前曾经发生的事:

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颈联的对仗用了逆挽之法, 指采用了时间的倒叙之法。与此极为相似的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颈联: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这都是对仗中的逆挽之法。

三、全诗的逆挽之法

这里插入一段无关内容。对仗有逆挽法,当然也有全诗的逆挽之法,例如杜甫的《哀江头》。

先写眼前事: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再回忆以前的事情: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又回到眼前事: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大家看过《泰坦尼克号》吗?电影中先出现的是白发苍苍的露丝,然后开始回忆露丝和杰克年轻时的故事。然后又回到了老年露丝的现实生活中。

这一套手法,咱们老祖宗早就玩烂了。

这种手法在宋词中也常常见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找这类词,非常多。

四、虚实相对

关于颔联的这两句 ,贺裳(约公元1681年前后在世)的《载酒园诗话》中还说到:

中晚人好以虚对实,如元微之“花枝满院空啼鸟,尘榻无人忆卧龙”,李义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皆援他事对目前之景。

所谓“以虚对实”是指眼前发生的事为实,如:

花枝满院空啼鸟;此日六军同驻马。

脑海里想到的事为虚:

尘榻无人忆卧龙;当时七夕笑【牵牛】

在比较一下杜甫的《哀江头》,也是眼前事和心中事,虚实相间。

五、宽对与邻对

人物对时间,对仗并不十分的工整: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刚才说过,驻马、牵牛是工对中的借对。但是【六军、【七夕】就不是工对了。

七夕,是时令门,六军,是人伦门。时间名词对仗人物名词,不同门类之间的对仗属于邻对和宽对。

这种对仗并不少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中,也有人物对时间: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结束语

古人的对仗非常讲究,但是佳作往往并不拘谨,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完全门类的对仗很容易合掌。另外,细到同门类的话,上下联的诗意都会狭窄,不利于诗中承载更多的内容。

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几个宽对: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所以,优秀的对仗往往不一定十分工整。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此日败退至当嵬坡的宋师,安营马嵬坡拒绝前行,要求玄宗处决祸国秧民的揚贵妃。当时作为丈夫的宋玄宗,不得不令爱妃自缢身亡,成为自已的替罪羊。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jpg” />

与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