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只有一个嫡子 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

网友提问:

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

优质回答:

因为朱元璋早早就确定了要建文帝继承大统,并且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是封建文帝为皇太孙,其次是令各地藩王都到各封地呆着,没有命令不准随便进京。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把建文帝的叔叔王们都叫了过来,当面告诉他们,你们都别争了,以后他就是皇帝。虽然私下里,建文帝见了叔叔们,还得行叔侄礼,但是这是家礼,是晚辈和长辈的关系。如果到了外面,见了东宫太孙,这些叔叔王们,得向太孙行礼,建文帝就是皇储,朱元璋早早地确定了建文帝和各地藩王的尊卑关系,如果有哪个王胆敢有夺嫡之心,不用说,肯定会天下共讨之。

在建文帝成为太孙以后,朱元璋着意培养,亲自教导他怎么做皇帝。《明史》上说:“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

皇太孙已经可以批阅奏章了,什么意思?这些奏章都要打回去的,打回去的时候,都要有御批或者盖印的,当然都是用皇太孙的名号。朱元璋此举意在告诉天下臣子和各地藩王,皇帝由建文帝来继承,已经板上钉钉了,各地藩王绝无理由再去争夺了。如果有敢争夺的,那岂不是自作聪明,成为叛臣贼子了。

此外,朱元璋在死前已经为建文帝削藩做准备了,他在晚年不断地调动一些藩王的封地,目的就是防止各种王在当地势力过于强大。而且朱元璋死前留下遗诏说:“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意思是不让藩王随便进京,从而各地藩王无法在京城活动,以使刚继位的建文帝稳定局面。

建文帝在继位之初,接连削了四个藩王,并把朱棣的嫡子弄到南京城作人质。从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死前的安排是很妥当的,建文帝不费吹灰之力,没遇到什么抵抗就轻易地削藩了。只是到了燕王朱棣那里遇上了问题。

而燕王朱棣的问题在于他还有兵权,其他的藩王已经没有兵权了。之所以燕王有兵权,是因为朱元璋死前,朝鲜老是挑事,有大臣建议对朝鲜用兵,只是朱元璋病了,所以搁置了下来,但是兵马已经准备齐当了,还有要防备北方蒙古用兵。据《明史》记载:夏四月庚辰,廷臣以朝鲜屡生衅隙请讨,不许。戊午,都督杨文从燕王棣,武定侯郭英从辽王植,备御开平,俱听燕王节制。

因此燕王朱棣才有的兵权,所以建文帝削藩削到燕王那里出了问题。而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逼着靖难的,皆因为建文帝削藩的操作太急切了,刚登基第一年就要急着把所有藩王都削掉,甚至有一个王还自焚而亡,燕王儿子还在建文帝手里,这时候燕王能不铤而走险吗?

在此之前,各藩王应该都没有争夺皇位的心思的。

至于康熙帝所面临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他两次废过太子,给其他王子以可乘之机,死前又没有明确一个继承人,所以才演化成九子夺嫡的惨烈局面。

而且康熙帝的皇子们有一点还跟朱元璋的皇子们不同,朱家的皇子都封了王,分驻各自的封地,跟朝中大臣来往不频繁,而康熙的皇子们不但生下来就一直住在北京城,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朝政,跟朝中重臣勾勾连连,甚至结党,这就造成他们各自已经具备了夺嫡的实力和团结了各自的支持者。

而康熙皇帝老年时已经力不从心,被朝中党争和朝廷官员的腐败折腾的够呛,更没有精力去捋清各皇子之间的斗争以及他们跟朝中派系千丝万缕的关系了。

总体上,就是上面所讲的那样。

其他网友回答

归根结底,是因为满清奉行丛林法则。

满清自努尔哈赤开始,皇位继承就从来奉行所谓贤者居之的传统。而何为贤?

不是真正的贤德能,而是以实力说话。

以努尔哈赤为例:

第一位继承人祁英,本身功勋卓著,但当了三个月就被五长老与弟弟们联合干掉。祁英真实情况怎么样,努尔哈赤会不知道?当然完全知道,只是面对这么多儿子大臣们的反对,努尔哈赤也只能废黜祁英。

第二位继承人代善,甚至还只是被努尔哈赤口头上表示(本汗死后,幼子与大妃都归代善抚养。这算是委婉地托孤給代善)将给予代善继承者地位,马上就有内宫妃子揭发大妃阿巴亥私下结交代善,赠送饮食酒肉,意图现在就巴结示好代善(这个将来会成为阿巴亥新男人的儿子)。努尔哈赤当然也明白原因,却知道这就是其他儿子们的激烈反对表示,如果不收回对代善的继承安排,能够伸手到自己内宫的儿子们还会继续做出反应。所以努尔哈赤再次向贵族皇子们让步,假装处分阿巴亥,收回了代善的继承人地位。

第三位继承人则是幼子多铎。多铎之所以被称呼为继承者,是因为努尔哈赤亲将的两黄旗65牛录被分給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而且各领一旗,其中阿济格多尔衮只各15牛录,多铎不仅有旗主位,还有努尔哈赤分給的亲兵35牛录,比其他任何一旗都多。然而,多铎三兄弟年幼,努尔哈赤死后不仅没有继承汗位,而且连亲娘阿巴亥都被四大贝勒合作逼殉。

所以,康熙之前的皇位继承,根本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八旗贵族们议定。不仅努尔哈赤死亡后如此,皇太极死亡后依旧如此。原因就在于这两个时期,满清皇位继承是誰拳头大誰说了算。皇帝也要被贵族会议所约束,比如皇太极就当众盟誓,即便贵族宗室犯罪,他的兵马也只能分给兄弟子侄,皇帝不能私吞。

因此,到了顺治死亡,初步掌握权力的孝庄等人议定由得过天花的康熙继位,算是以皇帝遗命确定皇位继承的先例。但此时各旗主依旧掌握巨大权力,只是康熙运气好,干掉鳌拜、灭三藩之后权力得以集中,才最终确定皇权的无上统治地位,各旗主的权力被逐步剥夺,对朝政的影响力基本消失。

所以,康熙时期才会出现皇子夺嫡。

而康熙本人喜欢玩弄权术。

对废太子好得失去理智,默许其扩张势力,结果废太子集团庞大得令自己都坐卧不安,立即放出大阿哥来平衡势力,这才是最终九子夺嫡的根源。后面,废太子与大阿哥一起倒台,八阿哥又跳出来接管大阿哥党羽,康熙再次故技重施,不仅重立废太子,又允许老三,老四这些参与朝政,分薄废太子与八阿哥势力。

因此,归结到底,就是满清没有嫡长继承制的基础,为了皇权稳固,干脆让皇子们各自去奋斗,似养蛊一般培养继承人。

但是,这样的继承人确实很会玩弄权术,但几乎都是不会治国的。

其他网友回答

康熙和朱元璋的文治武功都很高,康熙除鳌拜亲政,平定三藩、除郑氏政权,平定准格尔丹,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创盛世局面。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成就也很高。

那康熙皇帝和朱元璋的儿子都很多,为什么康熙皇帝后期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呢?

康熙皇帝和朱元璋儿子虽然都多,但他们的情况不一样。

朱元璋儿子虽多,但他生前是明确的确定了继承人。朱元璋登基后,立朱标为太子,朱标也深受朱元璋的器重,那时朱标的太子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此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是根本没有希望。

而朱标后来虽然英年早逝,但朱元璋又确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其他的儿子还是无缘太子之位。

所以朱元璋生前没有发生多子夺嫡的情况,只是朱元璋驾崩后,朱允文登基为帝后,才会先了朱棣起兵。

而康熙则不同,康熙虽然也确定了太子,但他出现过废立太子的情况,同时后来的太子也不被康熙所喜爱。

康熙皇帝的其他儿子看到康熙厌烦太子,他们觉得自己有希望做太子,所以就开始攻击太子。

当太子地位不保后,康熙的其他儿子又开始拉帮结派,他们都想做太子,做未来的皇帝,因此他们之间也开始明争暗斗。

在加上康熙在太子地位不保后,又一直没有明确太子之人,就让康熙的儿子们有了非分之想。康熙是到了最后才确定了雍正为继承人的。

所以康熙后期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而朱元璋的儿子虽然也多,但却没有再朱元璋生前出现众子夺嫡之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jpg” />

与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