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是屈原吗 屈原之前有端午节吗?端午节的来源是什么?

网友提问:

屈原之前有端午节吗?端午节的来源是什么?

优质回答: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流传了千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炎热的夏季,端午节作为数不多的节日给人们带来欢乐。

在古代,端午节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端五”、”端阳”、”端阳”、”天中节”、”女儿节”等。道教还有自己的称呼”地腊节”。不同的名称,但代表着人们对于这一天同样的重视。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端午节的来源。

上古时期的历法

在我国上古时期的历法,常常以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看到完整的历法纪年。在以干支纪岁的历法中,就有”值五曰午”的说法,凡逢五之日都称午。因此有专家学者著书认为端午的”午”就来源于此。著名学者于省吾认为:在传统的纪年历法中,夏代以寅为岁首,夏历建寅为正月是毫无疑义的。则五月其实为”午月”,可以说五月五日最初来源于”午月午日”。

在《史记夏本纪》关于五月的记载是”蓄兰一为沐浴也”。并且在《大戴礼记》也有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在那时人们认为兰汤沐浴,可以攘病驱邪、驱瘟。屈原《楚辞》里,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句子。

在农历五月,人们蓄兰沐浴,清除自己身上的污浊,以求健康。这大致也是端午风俗的最原始的节日状态,可以被看作端午节的原型。

到了商周时期,随着人们对于节气的认识加深,五月所在的”仲夏之月”是夏季禁忌很多的一个月份。这大概因为进入夏季,天气开始燥热,人们对于炎热天气的不耐,甚至引发一些疾病。在文献《礼记集解》中记载到:”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生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刑事毋行,以定晏阴之所成”。由此可以看出端午所在五月,人们身体对于炎热的天气产生诸多的不适,由此产生像”掩身,止生色,毋躁”等诸多禁忌。这是上古时期端午节所在五月的风俗。

汉魏时期的端午

汉代时期,在一种特殊的观念流行开来,就是阴阳五行观念。

在这时,端午这个节日的时间也从午月午日逐渐向五月五日发展,并且开始渐渐和夏至节气一样的重要。与此同时,上古时期,人们对于农历五月的看法延续到汉代,认为五月是”恶月”,所以”避恶”逐渐成为端午的主要内涵,一些相关的避恶手段成为端午的主要活动。在端午的习俗中,出现了五色丝作为佩戴物,寓意避恶。

在汉代以前,许多习俗是作为五月的习俗,而并不是局限于五月五日。

在汉代,关于这种”避恶”的习俗都集中到五月五日这一天。这可能和当时阴阳五行学说和数术的流行有很大的关系。数字有了阴阳与天地的属性,如《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天中之数五,地中之数六”。尤其是在汉武帝以后,”罢黝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尊”,战国时代的民间阴阳五行学说在武帝以后取得了官方的认可,而且逐步向民间扩散。

东汉时期的文献表明,数字已经具有阴阳的属性,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五属天属阳,五月五日阳月阳日重合的时刻,又属于天地交接,阴阳相争的时刻,自然很是神秘。就是在这一天的化解禁忌所用物品方面,也与”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就渐渐确定了端午的具体时间,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并且在端午的习俗中,五色丝的内涵也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人口大规模迁徙、不同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端午作为节日也逐渐被定型。各种不同的习俗也不断的融合,不仅是南方与北方观念与习俗的交流和融合,也有端午与夏至习俗的交流和融合。同时,文献中也出现了解释这些习俗的解释,并将这些习俗与屈原传说相联系。

另外,与端午有关的其它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说也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端午在这时,不仅仅是一个在夏季”避恶”的时期,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

端午产生的传说

今天的我们,在端午节到来之时,总是会想起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人们也一直认为屈原和端午节的产生有重大的关系。南北朝时期的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记录了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其中就有关于屈原的故事。

《荆楚岁时记》记载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又记载有:”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竞以食祭之。常苦为蛟龙所窃,以五色丝和株叶缚之”。

屈原,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们都比较熟悉。他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一身抱负却怀才不遇,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放逐了他。屈原被流放到沉、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据说屈原在写下《怀沙》之后,于五月五日抱石投入汨罗江。人们为了纪念和缅怀他,相传在五月五日这一天赛龙舟、包粽子。

在历史传说中,除了屈原,端午节还和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等历史人物相关。

在《荆楚岁时记》中写有:”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青,不关屈平。”这些传说,虽然人物性格不同,有屈原的忠君爱国,曹娥为救父亲投江、越王勾践操练水师,忍辱负重。

这一切都使得端午节承载来更多的文化内涵。

其他网友回答

始于屈原,老百姓纪念刚正不阿的清官屈原。

其他网友回答

屈原爱国爱民,生前没有端午节,是人们纪念他投河逝世之日,五月初五。为了保护屈原身体不被鱼类吞吃,包粽子投入汨罗江。

其他网友回答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有的,在这之前,是没有过端午节的。

其他网友回答

每一个节日,其实他的背后,都是文化在起作用。而文化的背后,很显然是与先人们的生存意识有关。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们生存是头等大事。但是先人们的生存是如此艰难。风雨雷电天货无情地震水灾洪水猛兽,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先人们知道,生命是最渺小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推动这个世界的运行是天,而天是决定人的最终命运的终极的力量。这时就形成了宗教。所谓宗教就是有神崇拜。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自然界的神灵身上,通过一定的仪式,与神灵对话,通俗点说,就是给神灵好处,让他们保佑弱小的人类。

这就是好多民俗的文化源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端午节应该是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它是先人们祭祀神灵的一种仪式,或者说是一种图腾崇拜的仪式。

事实上,正是如此。端午节的出现,在屈原投江之前,在我国的南方已经广泛存在,并形成了习俗。

端午节的出现是和夏至联系在一起的。夏至是一年中夏天最长的日子。古人认为,夏至这一天,阴阳之气争夺激烈,阳气达到了顶点,并随之开始逐渐消退,阴气上升,直到冬至这一天,阴气达到顶峰,阳气开始上升。因此,冬至是最吉祥的,因为在这一天,开始走向万物萌动的春天,人们的生命也开始生机勃发。而夏至乃至这个五月,都是不吉利的,因为从这一天起,阳气下降,四季开始走向肃杀的秋天冬天,这也意味着生命走向苍老。所以,古人认为,这个五月不大好过,因为这个月份是极为不吉利的。汉朝人认为,五月份建造房子主人会变成光头强,五月份生孩子,生出的男孩子对老爸有威胁,生女孩子就对母亲有威胁,所以古人在五月份多有杀婴的行为。

既然五月份不祥,既然宗教和巫术等行为,是为了给先人们寻找保护自己度过危机的手段,那么,在整个五月份,驱除瘟疫和威胁自己的鬼神,就成为主要目的。所以,最初的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与夏至基本相同,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夏至的习俗和端午节的习俗发生了融合,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是在东晋以后的齐梁时代了。著名的散文家吴均的一本书中,说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那个伟大的爱国者最后被憋屈而投江的屈原。这很显然是出于文人对屈原的尊崇与怀念。事实上,端午节的来源还与其他几个人有关,比如有人说是纪念伍子胥的,有人说是纪念那个十四岁少女曹娥的,还有人把端午节与寒食节联系在一起,说是纪念介子推的。就是这样的原因,人们总希望把自己尊崇的人与某些固定的仪式联系在一起。

上文已经说过,端午节的各种仪式,基本上与驱除瘟疫和祭祀有关。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用艾草挂在门上,因为,艾草本身有消毒驱蚊的作用;用菖蒲挂在门上,以驱除鬼神,人们要喝雄黄酒,因为蛇怕这个,人们要用五彩丝带缠在手臂上,也是为了驱邪。

至于吃粽子的习俗,其实源于南方种植的作物。在五月,南方会收获一种黍,由于粘性大,有利于包裹,人们用草或粽叶包裹之后煮熟食用。而龙舟竞渡的行为,则来源于原始的龙的图腾。

当然,把屈原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让端午节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数千年来人们纪念屈原的伟大传统,这个创新,极好极好!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屈原之前有端午节吗?端午节的来源是什么?.jpg” />

与屈原之前有端午节吗端午节的来源是什么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