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心道在骨儒在表南怀瑾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佛在心,道为骨,儒为表。”究竟该怎么样理解?

网友提问: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佛在心,道为骨,儒为表。”究竟该怎么样理解?

优质回答:

纠正一个错误

首先纠正提问中的一个错误。南怀瑾老师的原话并非如此。下面是南怀瑾老师的原话: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南怀瑾老师,正确应为佛为心,而不是佛在心。

渊回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严谨。自己个人疏忽犯的错误,不知道也就罢了。如果知道了,一定要立马纠正更改。别看这简单的一个字,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却是天壤之别。

下面,渊回就来详细比对一下。

佛在心

所谓的佛在心,是佛在心中,是佛祖心中留。佛是佛,心是心。

这个境界还属于初学佛法的人。还认为有一个所谓的佛在心中。这个境界虽然比普通不学佛的人要好一点,但是比较佛家的终极目标来说还差远了。

我们接下来再看一下,正确的佛为心。

佛为心

佛为心,不仅仅是心中有佛,而且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我心即佛,佛心即我。

是心做佛,是佛如心,心佛一如。

这个是成就觉悟的境界。前者,后者,区区只变了一个字。可是这两种状态,竟是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个可谓非常之严重!渊回建议我们一定要深思之,明辨之,反省之。

南怀瑾老师的这段话内容非常之丰富,简单的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并且,提问中的九个字“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一定要放到这一段话中理解,才能真正的把握其中这含义。但是又限于文章篇幅有限,渊回这里只做简单的展开,抛砖引玉。

佛家的慈悲之心

每次到了腊八节,是相传佛陀证道开悟菩提的那个日子。全国各地好多寺院都,免费发放腊八粥。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在战乱饥荒年间,寺院僧众主动施舍粥饭,接纳灾民,这是佛家的普遍传统。

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些农村乡间的老太太们特别的慈眉善目,慷慨大方。她们总是手里拿个念珠,整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非常清净,但是有非常热心。

渊回上面仅仅是举了两个我们日常所见的例子。就足以证明佛家的文化思想,在我们日常心理修行当中的重要。

人人都在念观世音菩萨,那么人人不都是观世音菩萨吗?

人人都在不断的念佛,向佛陀学习,那么人人不都是佛吗?

……

所以佛家的很多道理,如果我们细心认真的品味揣摩,就会发现佛陀的智慧之所在。

我们不知道,并不是没有。我们看不见,并不是不存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为心,心为佛,无心也无佛。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目前佛家大众也有些不好的现象,不过那些现象毕竟是个别,是少数。渊回相信,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那些不好的现象会越来越少。这个我们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同时,也要有信心。

道家的仙风道骨

道家作为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一个宗教学派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在老子,在孔老夫子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所谓的儒家,什么所谓的道家。那个时候,学问是非常统一的,并没有这些小气的派别之分。

渊回也经常感叹,现在同属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都去学习,都去研究,都去传承,都去发扬光大,他不好吗?

非要分个你我他,非要分个所谓的派别,其实在某些情况下,弊大于利。

我们的道家,就非常的广博精微。比如我们日常的养生知识,还有所谓的预测学都属于道家的学问。

并且,道家学派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渴望隐居山林。像现在的陕西西安的终南山,到处可以看到隐居修行者的踪迹。

高山流水,白衣飘飘。一座茅庐,一缕青烟,没有所谓的世间繁华,没有所谓的灯红酒绿,更没有当今无孔不入的电子网络……修行,砍柴,烧茶,做饭,就是这么简单。很多人感叹,这才是生活,这才是人生,这才是自然。

不过,我们如果仅仅认为到家只有隐士,那就大错特错了!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大隐于市井。

不错!确实有一部分人是高山流水,无忧无虑,隐于丛林深处。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在渴望山水田园生活的同时,看到了自己肩上担的重要责任。他们无所谓山林,无所谓市井,在乱世照样清静,在街头照样修行。

比如,已经仙去的张志顺道长。老道长已经在山上住了大半辈子。为何还要出来教金刚长寿功?为何还要讲经论道,出版著作?没有别的,就是一个仙风道骨。

自己无为而为,逍遥自在的时候也要让别人无微而微,逍遥自在。况且真正的无为而为,真正的逍遥自在,是不会随着外界的环境转变而转变的。

如果住在山里清净,回到城市就不能清净。这个功夫绝对是靠不住的。所以,究竟是出世修行,还是要在世隐修,我们大家自己去决定吧!南怀瑾老师显然走的是那条更难的道路。

儒家的积极入世

儒家这个思想学派也非常的,具有传奇色彩。它具备成为一个宗教的所有条件,但是它并没有发展成一个宗教。

正所谓,无条无框而通天下。现在我们看来,孔老夫子是深知这个道理的。

成为一个宗教,必然有其约束的条件。有约束条件,必然有他不能大到达,触及的地方。孔子从教育人心,思想文化入手,便可以深入人们的血液,让百姓日用而不知。

纵观世界疫情发展,恰恰是广大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这些地区疫情控制的比较好。这是为何?这恰恰是儒家的特点和优势之所在。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精进利生。他们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他们就是要积极进取,获得这些资源,然后普惠于大众。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最好的证明。

功名利禄并不是坏事,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使用。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计名当记天下名,就是儒家知识分子所推崇的。

那么为啥说儒为表呢?

这是南怀瑾老师对我们传统化思想深刻体会,才说出的这段话。下面渊回提两个问题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东西。

天下所有人都住山隐修了,我们社会还怎么发展?

天下所有人都出家修行了,我们人类还怎么繁衍?

很明显,只要想到了这两个问题。儒家之重要,儒家之特点,我们也就会非常轻易的了然于心。

下面渊回可以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渊回也是第一次说明这个观点。

道家的神仙国度和佛家的净土世界,非儒家的礼运大同,否则都不能实现。

当然,以上只是渊回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自己的看法。我们下期“南师百问”再见!李渊回共勉

@李渊回

其他网友回答

南怀瑾老师童年的一则小故事

有一回,南怀瑾老师的母亲在烧菜时,突然看到酱油没了,便叫他去到隔壁店里打一碗回来。南怀瑾老师以前从没打过酱油,很是紧张。

他看到碗里的酱油一晃一晃的,便小心地看着碗走。然而事与愿违,他越是小心,碗里的酱油就越是摇晃,结果竟把整碗酱油都晃出去了。

母亲并没有生气,只是叫他重新拿一个干净的碗再去打,并嘱咐他,不要害怕,不必看碗,只管打来就是了。

听了母亲的话,南怀瑾老师打了酱油后,不再把酱油放在心上,也不怕它晃出来,只是昂首挺胸地走着,很快就走回家了,酱油竟然一滴也没有晃出来。

那时的南怀瑾老师总觉得这则小故事很神奇,里面一定蕴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小故事体现大智慧

南怀瑾老师长大成人后,经过多年的潜心修炼,对这则小故事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最终浓缩成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

1、佛、道、儒代表着不同人生观的人,对待这个世界都有不同的看法。

佛家主要讲人与心灵之间的关系,重在净化自己心灵;道家主要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在效法天地之道;而儒家主要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在修身养性、大家和睦相处。

2、佛、道、儒三者并不是独立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和谐共存的。

从修行自己心灵的正念开始,充实自己的内心、成就自己的完美人格,而后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仁爱、友善相处,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

三家的修行是次第进阶、和而不同的。

3、从《易经》和中医的五行理论上讲:佛家五行为火,身体方面代表心脏;道家五行为水,身体方面代表骨骼;儒家五行为土,身体方面代表皮肤表面,三者合在一起由内而外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这说明我们应该像南怀瑾老师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领悟佛、道、儒三家的智慧,进而合三为一,达到“大度看世界”的人生高度,这才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

领悟经典国学、成就智慧人生。我是明德易道,愿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刚才看了的问答后又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我也有话要说,如有欠妥望指点。首先我要说,问答问得好,网友的回答也有见地,很全面。但到底是“实”还是“虚”的呢?哪样可以为魚网之纲呢?哪些是是魚网的组成呢?这都沒解释清楚。比如说,科学是人类对天下万物认识的总称,学科是科学之分门。我还也分析一下:以佛为心,就算以善为心吧,那什么叫善呢?以佛的经典吗?如果以道为骨,如果沒有正心的骨,还不如没有骨耒的清闲。那以儒为表,当然,儒就是佛与道的表现,是衣裳。沒有衣裳亦条条的就成了原始人了。若以本人愚昧的看法,《道德经》不是单从字面上或成语的理解,其是以人的智慧纵观天下万物及人类本身的总科学辶哲学论文。这是本人之愚见,也是为新时代而建言的心意,如有不中听之处请谅解。

其他网友回答

实在!佛修于内心!道修于骨气!儒只修于名利之表!有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佛为心,佛教以修心为本,以明心见性为宗,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究竟,佛法即是心法。道为骨,骨指肉身,道教以修身为核心,以养生为要务,以长生为终极目标。儒为表,表指德行,儒家强调入世,以做人行善为纲 ,以济世救人为本份。总而言之,儒家谋生,道教养生,佛家乐生(无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佛在心,道为骨,儒为表。”究竟该怎么样理解?.jpg” />

与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佛在心道为骨儒为表。究竟该怎么样理解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