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什么叫仄,什么叫平?
优质回答:
从这个问题来看,题主对于古诗是个完全的初学者。
那么这个解答,也就相当简易而平直,那些高手完全可以绕过此文不看,不要嫌讲得啰嗦,因为入门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
题主爱读古诗。为什么爱读呢?因为古诗朗朗上口,音律精妙,抑扬顿挫,绕梁三日。古诗在音律与意境上的和谐完全超越现代诗的以内容为先,抛弃格律的作法。一首好的诗词,如何做到诵读通顺?不能产生语病,不能念起来结结巴巴。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
当然是有的。古人几千年来发现、整理、创造了一整套作诗的格律关系。首先是汉字音韵学,从曹魏时的曹植发明的“梵呗”,开始对脱离音乐存在的汉字发音进行研究,到沈约的“四声八病”,将汉字音韵学用于诗歌创作,再到许敬宗把四声简化为“平仄”,宋之问等人创造出固定平仄格式的近体格律诗。中国古代诗歌完成了一次从粗糙到精细,从自发到规范的千年发展,近体格律诗定型于盛唐。
平仄是什么?
平仄是古代诗人在汉字四声发音上面整理、简化出来用于近体格律诗创作指导的汉字音韵工具。
我们如果不学习创作近体格律诗,甚至都不需要专门学习平仄。
在进行现代诗、古体诗(古风)的创作时,我们只需要注意汉字本身的四声音调配合整个句子的流畅、清晰,不需要考虑平仄。
但我们要学习更高级,更精妙音律内容结合的近体诗(绝句、律诗、排律),那么平仄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现代汉语普通话确实和古音发音已经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到了今天,在学诗的人的眼里难免有些混乱,再加上格律诗对平仄限定很严,所以有很多人对平仄格律如临大敌,甚至有一部分人干脆放弃,打起“不以词害意”的虎皮,痛骂平仄害人,是镣铐,限制了思绪自由,并自得其乐。这是个人选择,不代表大众趋势。
希望学习平仄,了解古诗词音韵之美的人还是大多数。
我们从普通话出发具体看看平仄是指什么。肯定又会有高手说:“怎么能用普通话发音来断平仄?”那你用古发音把古文全读出来,咱们再说?对初学者来说,从普通话入平仄是最简单快捷的事情,虽然会有错误,但是问题不大。后期平仄知识熟悉之后,再去考虑平水韵、古发音之类的问题比较合适。
汉语拼音中,音调为四声,一,二,三,四声,举例:“颠来倒去”。对应的平仄呢,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所以“颠、来”二字是平声。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即“倒、去”二字。这样,所有的汉字根据这四声调都可以划入平音和仄音。这是普通话。
如“风起于青萍之末”,平仄就是“平仄平平平平仄”,当然,这只是一句古文,并不是诗。“这只是一句古文”,平仄是“仄仄仄仄仄仄平”。你看,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以按照这个规则划出平仄来。
而古汉语的平仄划分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 古时候的四声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规律中,平还是平,上、入、去统统划入仄声。“颠来倒去”这个成语中,“颠、来”的音调,和现在是一样的是平声,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上”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倒”的音调。“去”就是第四声,“去”字的音调。那么“入”声字去哪儿了呢?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一,二,三,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却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只是一句古文”,有朋友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字发第二声,却是仄音?因为“一”在古时候就是个仄音字。而我们根据四声韵来进行划分的话,“这只是一句古文”的四声其实应该是“去入去入去上平”,相对来说,“仄仄仄仄仄仄平”是不是更简单、更容易让人找出发音之间的对应和抑扬顿挫呢?
当然,上面都是针对汉字单个发音的平仄来谈,主要是解决汉字的平、仄问题,并不是解决格律诗的平仄关系问题。关于平仄关系,相当于诗歌知识的进阶,我前面另外有文章解答。这里不赘述。
我们还是找首诗做例子讲一下,给大家建立一些平仄和四声在诗歌中运用的概念,大家看过后,就知道为什么平仄能够代替四声了。找首最简单的五绝吧,字越少看得越清。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假如没有平仄,我们用沈约的四声标注,得到发音起伏的关系是
上去平平入,平平入入平。
去平平去入,入上去平平。
看不看得清?找不着的内在音韵规律和关系?
咱们把“上、入、去”划入仄音,再看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是不是瞬间清晰,明朗了?一二句平仄相对,二三句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
这是一首完美合格律的仄起仄收的近体格律诗。音律优美再加上诗意真切,构思奇特,这首五绝就在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就是古诗的平、仄,以及平仄在近体格律诗中的运用。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目前写古典诗词的人,在音韵格律上,分两种,一些人采用古韵(平水韵),另一些人则采用新韵,这两种音韵方式,区别是很大的,古韵,按古汉语的读音,其中夹杂着古代不同地域的方言,而新韵,采用的是现代汉语的读音,与当前普通语口语读音相同。由于古人的诗词都是以古韵为基础的,我们在阅读,研究时,需要掌握古韵的知识,也有人主张,写作古典诗词时,也最好采用古韵。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古韵必竟是古人的语言发音,时代已经变迁,语言音韵也有较大的变化,再用古韵写作,已经非常不适应,也不易被今人接受,因此,提倡采用新韵。至于,究竟应该采用哪一个,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初学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但比较而言,对年青人来说,新韵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你只要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在此基础上学习新韵,就容易多了。例如,汉语拼音中,把汉字分成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一声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就是仄声 ,另外,轻声也算平声 ,而“平韵” 指在需要压韵的句末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 ,“仄韵” 指这一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
例如下面是七言律诗中的一种格式:
“〇”,表示可平可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
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枫叶
万绿枯黄我泛红,
丹心一片透忠诚。
不怀寒露严霜恨,
唯报荒山养育情。
独占秋光非本意,
尽呈佳色是天生。
残年但取游人乐,
落去甘随流水东!
七律的另一格式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律.残荷
雨滴枯叶碎声寒,
风透薄衣形色单。
空有一腔留客意,
宁无半片悦人颜。
细腰舞臂仍柔美,
瘦骨摇头却可怜。
不是莲湖非靓女,
娇姿重现待来年!
上面两首诗都是采用的“新韵”,如果用“平水韵”来检验,很多地方就会有格律错误。从诗词创作的角度讲,我是倾向于采用新韵的,网上有许多争论,在这里不再累述。
如果您喜欢用平水韵,那就一定要掌握汉字的古音古韵。最大的区别就是平仄,有些汉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平声字,在古汉语中却是仄声字,例如,“觉 德 踢 杰……”,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平声,而在古汉语中却是仄声。除了平仄,有些字古代的发音与现代截然不同;例如,“斜”,现代汉语读xie,古代汉语读xia。古今语言变化很大,我们无法确切还原古汉语的音韵,只能凭借历史的沿袭,你可以背平水韵表,读有关研究古汉语的书,查康熙字典等,同时,阅读大量古人的诗词作品,逐步掌握古汉语的音韵。目前一致认为,难点在于古代入声字的掌握。对于入声字,北方人掌握起来要更吃力,我国的东南地区的人,掌握起来要容易很多,据考证,闽粤一带的方言,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有人把粤语叫做“古汉语的活化石”,他们如果用平水韵写古典诗词会容易许多。
(待续)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的平仄,是格律诗里字的声调。在汉语拼音里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仄在句子里要两两交替,违反了交替的规则叫失替。诗的第一句与第二句要平仄相对,二三句要平仄相粘,即相同(最后一字除外),三四句又要平仄相对。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在一个句子里,一般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这个不论是有限制的,不能出现孤平和三平调。
在格律诗里一般有四个基本格式: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是五言的格式,七言是在平平前面加仄仄,仄仄前面加平平,律诗是相粘相对往下翻。这四个格式不用死记,只要理解了相对、相粘,不要出现孤平和句尾的三连同,写出第一句,后面的自然就知道是什么格式了。
学习古诗还有重要的一点要说明:那就是古入声字(入声归为仄声),犹其是现代汉语派入阴平与阳平的古入声字,一定要知道。不然的话看格律诗里到处是孤平,不粘不对也不合律了,其实是咱们不懂罢了。
以上是本人学习当中一点小小的体会与拙见,有不对的地方请老师们指正。真心感谢!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对此问题,我已在问答《什么是平仄》里解答过。现在您提到类似问题,为了不辜负您的盛意,我还是来说说平仄这个问题。如果有误,敬请指正。
谈到平仄,学界普通认为它们是中国古典格律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其实它们是中国古典格律诗词创作在声调方面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声调。这种现象也只有中国右典格律诗词才有的,我们完全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文化遗产。
在古代汉语中,“平”的普遍意义,一般说的是的“平直”,而“仄”则指“曲折”。根据隋宋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我们可以看出,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在四种声调中,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在诗词创作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的规律,诗词创作者称其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词的格律,而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所谓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除平声外,余为仄声。普通话中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但现在我们常把现代汉语的第一二声叫作平声,第三四声叫作仄声。虽然这种区分趋于简单,但也很实用。
平仄运用在格律诗创作中有如下要求: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
喜欢格律诗写作的朋友要清楚什么字归属什么声调,其实这些内容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写作时如果拿不准,完全可以查韵书解决。现在流行的《中华新韵》比起古韵书更宽松,更好掌握,可以作为写作格律诗的依据。但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如“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现附上我的一首平起式七律原创习作。在写作时我力求符合格律,但是否合格,当局者迷,只能敬请方家不吝指正。期待批评。
附录:《左家山买橘》
左家山上橘子香,
万绿丛中点点黄。
坠地枝丫难负重,
迎风碧叶不遮阳。
树前翁妪勤挥剪,
屋后行贾急入筐。
最喜农人无巧语,
殷殷邀我品秋光。
一一10,31,21:31
其他网友回答
千万不要相信普通话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难怪有人说唐诗,毛主席诗词韵律平仄有错,他们是用普通话声调来分平仄的。简直是班门弄斧!
你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数字,一二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仄声,唯有三是平声,可见,普通话一二三四声分平仄是骗人的。抽空到图书馆查看相关工具书吧,会有收益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什么叫仄,什么叫平?.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