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 美学的本质是什么?

网友提问:

美学的本质是什么?

优质回答:

美是是觉知、是感受、是领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他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这篇文章里说到:“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

何意?山上有一棵古松,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三人同时都可以知觉到这棵树,可是三人所觉知到的确是三种不同的东西,木商觉知到的是可以用来做物件的木料,植物学家觉知到的是一棵植物,而画家不管这些,只管审美,他觉知到的是一棵苍翠挺拔、昂然高举的古松,各人所见到的古松都是他们自己性格和意趣的返照。

所以,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换句话说,美不是纯粹客观的,是含有主观成分的,美不在物,不在自然,只有我们去领略了,美才会产生。

就拿“自然美”来说,我们说自然美的时候,觉得美本来就存在自然中了,就算没有被人领略,它也就在那里,但当你感受到美的时候,已经不是自然了,就好像上面说的看到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各自所见到的已经不是它的本色,是经过人情化的,其他无论是高山、流水都是如此,我们在欣赏风景而觉得它很美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的心外射到风景里去,把外境的风景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

阿尔卑斯的山谷里有一条马路,两旁景色美极了,路边却插着一个标牌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如果美是本身就在那里,无论我们看不看都在,何必要写这个标语,因为只有我们去看了,去感受了,去领略了,美才会产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所以,美不在别处,而在我们的心里。

其他网友回答

《美学原理》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

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朱光潜先生只译了原理部分,所以书名更为《美学原理》。朱光潜先生译起稿两次,第一次全照原文直译,第二次丢开原文,顺中文的习惯把文字略改得顺畅一点。最后,因为原文太简,有时援引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学说、典故,每遇及此,朱光潜先生都做了简明的注释。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 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二是想象。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艺术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关于美学原理的简答论述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或为什么美学的研究对象以审美关系为核心)

答: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1)主要有两大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又包含了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2)对于一个客观对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 的态度对待它,这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关系。(3)由于人与客观现实发生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美学应当对它进行研究,并把这种研究作为其出发点。(4)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会使得美学的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 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什么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3)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4)通过艺术可以直接研究以及人们的舍命没观念及其演变。

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反对给美下定义?

答:首先,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美学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结果是艺术家们不再感到与社会截然对立。(2)现代西主艺术的发展摧毁了传统上关于艺术与艺术品的观念,它从根本上混乱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3)1986年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危机,现当代艺术以更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模糊,美学家给“艺术”下定义很困难,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的那种统一的“美”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艺术。 其次,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定义的做法。

3、美和美感的关系?

答:(1)美的本质的界定是: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和美在创造中。 (2)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3)美感和美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存在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完全属于人们内心的精神活动。

4、美和美的东西的关系?

答:(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某种美的东西。 (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美与美的东西之间的这些差异,印证了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5、为什么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时间的产物?

答: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是自然的产物,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具有自然属性,都是在自然的动物性的本能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心理地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3)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正是这种人的本质的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天性。

所以说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禀赋,而是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7、欣赏者如何实现艺术重建?

答: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由接受主体意识运动所生成。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所感知、体验和欣赏,接受者必须借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艺术意象。例如,“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观赏者须借于“文”“辞”符号的诱导才能进入“情”——艺术的意象世界。可见,艺术中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与艺术创造者不同的是,接受者的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解读过程。 接受者解读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来重建意象。所以,接受主体所感受的意象,是不同于创造者具体所创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 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节手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8、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自然界梅花,它是植物,是非艺术品;国画梅花,它是人工制品,是艺术品)。(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国画梅花,是画家借梅咏其怀的作品,体现了画家的精神境界,是艺术品)。(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联系:(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品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作家贾平凹写的散文《丑石》中,那块丑石在自然中默默无闻,甚至是遭人嫌弃的,不论其质地还是其形态,均无美感,但贾平凹却用象征的手法,赋予它新的含义,使这块丑石从浩茫的大自然中突现出来,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撞击着人们的心灵。(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展艺术品的领域,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9、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体客体交融、物我两忘得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体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他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乃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谵谵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和“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其他网友回答

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审美现像的人文科学,它探讨美的本质,它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美学是对社会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和理论慨括的产物。

其他网友回答

对美学的认识,目前还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定性共识。当然,按照我的理解,也不会有类似哲学某个阶段那样,形成具有统治力的美学理论。

西方美学中,美学的认识先天具有哲学的深刻背景,一直徘徊于“人——神”之间,从“人”的生理性到“上帝”的神性,从把美与欲望相联系再到从上帝的“完善”中映照“美”,都是随着哲学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然,西方美学中,艺术特别是诗歌、雕塑、油画、音乐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似乎拥有一种超越于生活的地位,这与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存在显著不同。国人的美学认识,是渗透于生活的,这一点恰恰类似于中西哲学的特质。

正是由于中国历史上哲学与生活,美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所以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相对于西方哲学、西方美学更难以拥有明显的界限,看起来更零碎、不成体系,这对熟悉并习惯于以科学方法(这个方法其实来自于西方哲学)看待事物的现代人来说,是有点难以接受的。

扯的有点远了,主要意思是,美学的标准是随着哲学理论的进展而变化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中国美学根植于生活,西方美学则侧重于对艺术认识。

就我个人而言,侧重于认为美学的根基是人,生活是人的全部,美离开了人这个认识主体,则美不为美。美的存在是有目的性的,就指向于人的认识,人是人之为人的一切目的性,没有人存在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美学十分重要,当年蔡元培校长就一直要提倡美育。

可是,至今我们也没法准确地说,是中国的美学高于西方,还是西方比中国发达。就在近代中国美学界,也没法统一对美学的基本定义,宗白华,朱光潜,高尔泰,都做出了自己对美的文明穿越,但似乎都有很多需要补全。

举个例子,一味地展示和表达美,这合适吗?因为最高的美老子说了,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庄子就说要“玄览万物”。但也不能就去展示丑啊!这里边的界限简直就是中国艺术两千多年来的难题。直到明清时,终于出现了一些深度的反思。如,去情感的八大各种鸟眼鱼眼,冷绝的非人间的倪云林,有天地不仁感的渐江画黄山。这些独特的艺术让我们深深地思考,大巧若拙,并不就是拙,假山才可能是真山。对待和搏斗之际,人性的临时的一点光芒的闪亮,才有可能是真的艺术。

总之,艺术,美,都可能只是结果,前提是先培养出一些具备这些种子的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美学的本质是什么?.jpg” />

与美学的本质是什么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