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江雪这是一个什么的渔翁 柳宗元《江雪》既然已经人踪灭,为何又出来蓑笠翁呢?

网友提问:

柳宗元《江雪》既然已经人踪灭,为何又出来蓑笠翁呢?

优质回答:

提问者真有点刁钻古怪,也很幼稚可笑。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小学生也会背会讲。他们也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阅读诗文,不能断章取义。一句话的理解离不开上下文;一段话的欣赏,离不开全篇的语言环境;同样一首诗,你去死抠几个字眼,有什么意义?

《江雪》这首诗,柳宗元作于永州。永州的冬天,就是大雪纷飞,千山万径天寒地冻,就是人鸟绝迹。而诗人的内心因为受到打击,就是如同这寂寂无声的风雪之冬,雪天的景映衬的就是诗人的心情,他当然就要穿蓑戴笠去风寒中放逐他的郁闷。谁曾独钓寒江?只有这位谪居的诗人了!

蓑笠翁的出现不是一个很矛盾的点,恰恰是千山万径人鸟绝迹中的神来之笔!

其他网友回答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柳宗元当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

在唐顺宗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但是失败了,玩政治就要做好失败或者殒命的准备,这首诗就是在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做的一首诗。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是一个有名无权的官位,由于是被贬的所以,在永州没有住所,一切显得很凄惨。

浅析这首诗

诗里前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副非常荒凉的意境,连鸟都不愿意在这个地方多待,路上更是连一个行人都没有,也说明了被贬到的这个永州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柳宗元用这种对比的说法暗示了自己待的地方荒凉,也在暗示自己的处境很凄惨。后面十个字对自己心情的一种映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一个独自垂钓的老头来比喻当时的柳宗元,来这个永州唯他柳宗元一人,就像这个垂钓的老头,独自一人显得很凄凉但同时也说明唯有他一人能懂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综合上面分析,就可以得知,柳宗元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此地的荒凉反衬托出柳宗元当时那种凄惨的处境和无人能懂的心情。这样写是一种写诗的手法。反而更能衬托诗人,并没有很孤鹜。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好,思考很深入,观察也细致。其实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疑问。我也是在一次剪辑节目中,偶然发现《江雪》这首旷世名作在视觉感受方面的过人之处。

视觉的艺术

唐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诗如画,画如诗。也就是说,很多名作在创作时,作者是按照场景的推进来遣词造句。这个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拍摄剪辑视频,会按照“全景——中景——特写”进行剪辑。

实际上,《江雪》这首诗,就是完全按照这样的场景来叙事推进,来酝酿情绪,达到作者想要的那种意境。

镜头编辑的角度观察

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分析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作。

首先,我们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用千山和万水这两个概数,向读者展示出一副辽阔的场景,苍茫的天宇之下,有千山有有万水,在这样远距离的视角下,确实是看不见人的(能看见那是瞎扯)。

然后,让镜头逐渐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慢慢对焦在附近的江面上,孤舟蓑笠翁。一个萧索孤寂的人影逐渐清晰起来,独钓了1000年的寒江雪。

穿越前年的孤寂

所以说,这个样的描述,不但不矛盾,恰恰反映出作者的实景描述能力,一种跨越千年的时空,仍然能用现代技术解释的画面展示能力。

与之相似的,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样的佳句。

中国传统诗词能够深深的感染人,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这也是《江雪》这首诗的特点之一。跨越千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画面的推拉摇移之间,那种冷到心扉的孤寂。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柳宗元《江雪》既然已经人踪灭,为何又出来蓑笠翁呢?.jpg” />

与柳宗元《江雪》既然已经人踪灭为何又出来蓑笠翁呢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