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籍贯是什么意思 人们常把籍贯挂在嘴边,何为籍,何为贯?跟古代意思一样吗?

网友提问:

人们常把籍贯挂在嘴边,何为籍,何为贯?跟古代意思一样吗?

优质回答:

在现代户籍制度下,籍贯是一个人很重要的身份标志,很多时候不管求职还是求学都要求你填上明确的籍贯信息,实际上,籍贯这一说法古已有之,只是现代的籍贯与古代的籍贯稍有区别。

【现代籍贯的意义】

现代的籍与贯是不分开的,根据公安部的文件规定:籍贯就是一个人的祖居地或原籍也就是一个家族族群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长久居住地 ,具体指的是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一个人的籍贯就是他本人出生时,他祖父(爷爷)的居住地或者户口所在地;如果当时祖父去世,那么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就是他本人的籍贯;如果当时祖父没有落实常住户口,那么其祖父的应落常住户口所在地就是他本人的籍贯;籍贯一旦登记,终生不变。

籍贯肯定是以祖父以上的父系祖先的居住地为准的,有些特殊情况下以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的户籍地为籍贯的,严格上来说是违法的。

现代的籍贯填写一般是省加县就行,比如北京市丰台区。

【古代的籍贯】

古代的籍与贯是分开的,表明的是不同的意思。

古代的籍,虽然也与出生地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主要是表明一个人的职业与社会等级的。古代实行户役制度是从东汉末年就开始了,后来经过元明的发展,在明清达到成熟,在封建帝王眼里,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臣民,都要为自己当差做事。所以,就按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所从事的职业,将他们编入固定的“籍”中为皇帝当差。再由官府按籍为他们分派徭役,以此驱使天下臣民。

比如,明朝在户役制度中,将天下人分为若干的户籍,有民籍,军籍、匠籍、灶籍(煮盐的)等几十类籍之多,还命令禁止更换籍别。古代经常有因为犯罪而被罚入贱籍的,但很少有从贱籍上升的。

而古代的贯,才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更像现在的籍贯,被叫做“贯”或者“乡贯”、“里贯”。

总结:现代的户籍不分开单独存在,而是合称,表示一个人的家族所在地或者祖居地。而古代的籍与贯是分开的,贯表示祖居地,很像现代的籍贯,而籍表示一个人的社会阶层或者从事的职业,也就是在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户口,也就是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

户口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不慎侵权,联系必删。

其他网友回答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是《尚书·多士》中记载的一句话,可见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户籍”这样的制度萌芽。

到了周朝时期,户籍制度基本上已经彻底成熟,并开始在全国推广。例如在《周礼·秋官·司民》中就有相关记载,说是一种专门掌管登记万民之数的官员,他们统计居民的人数、居住地、性别以及每年出生和死亡的人口等等,将其整理成册之后上呈给司寇,然后由司寇上呈给君王。

这些就是我国早期“户籍”的存在形式,到了现在的话,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无论是面试也好,还是办理业务也好,都需要提交个人相关资料。其中,跟户籍有关的一项便是“籍贯”了。

说到籍贯的话,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古代的“籍贯”跟现在的“籍贯”有区别吗?

事实上,要知道古代的“籍贯”跟现在的“籍贯”有何不同之处,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籍贯是什么了。

一、古代籍贯

古代的籍贯在实行户役制的前提下,籍和贯通常是分开的。籍通常指的是役籍,也就是说一个人或者他一家子从事什么行业,就是什么行业的籍。比如说,做工的就是匠籍,当兵的就是军籍等等,通常这是无法改变的。而贯呢,则指的就是乡贯,也就是祖籍。

但在清代废除役籍人役的世役制度之前,是没有现在的“籍贯”制度的。也就是说,要完全将籍和贯分开的话,又否定了一个最基本的制度,那就是户籍(现籍)。因为很明显,从文献中可以查到的资料来看,有很多古人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籍贯一词在古代既有役籍乡贯的意思,也有户籍登记住址的意思。不过,从一些文献中来看,其籍贯一词大多单指祖籍,而并非是役籍。

另外,由于古代役籍类别过多的缘故,其中有些类别也容易混淆。比如说,古人所说的“原籍”,这跟现在的“原籍贯”并不一样。古代的“原籍”有些情况特指的是“祖遗户役”,也有的情况指的就是祖籍。

比如说,在《三宝太监西洋记》有天师老爷跟老者的一段对话:“你祖籍何处?”“原籍浙江会稽县人士。”可见,原籍有祖遗户役的意思,但在一些情况下,同样指的是祖籍。

不过,在明代官府认定某人的籍贯时,通常是以某人的占籍地(指迁离原籍另在某地登记户籍)为定,而并非是以某人的祖籍为定。但在不涉及服役、科举等官方事宜时,百姓通常认定籍贯是自己的祖籍,而非是现籍。

因此,总的来看,古代的籍和贯虽然各有不同的意思,但通常一并使用时指役籍和祖籍,同时,大多数时候指的还是祖籍。也就是说,在户役制度的背景下,古代的“籍贯”含义比较复杂,但在复杂的同时,籍和贯早已经有了“混用”的趋势。

那么,现在的“籍贯”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事实上,现在对于籍贯的定义跟古人的籍或者贯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但又有一点不同。

二、现在的籍贯

现在人对于籍贯的定义基本上就是祖居地,通常指的是祖父及以上的父系祖先出生地或者长久居住地。简单的来说,就是某人祖父往上的父系祖先出生在哪里,或者在哪里定居,那么哪里就是某人的籍贯,也可以叫做原籍。

当然,这样说起来简单,但对现在的人来说还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某人的父系祖先在河北出生然后定居于河南,到了他祖父那一代又出生于山西,然后又定居到了北京。若是按照此前定义来讲,那这个人籍贯到底是哪里,就很容易把人弄糊涂了。

不过,在公安部1995年有关户口簿事项通知的定义中,籍贯指的就是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如果是弃婴、或者其他籍贯不祥的情况,那么籍贯就是收养人或收养机构所在地。另外,如果是外国人加入我国的,籍贯就是入籍前的国家名称。

也就是说,即便某人父亲从一个地方迁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而他又迁到了别处,但他的籍贯就是他祖父的户口所在地,跟他父亲落户到哪里没太大的关系。当然,若是他儿子的籍贯,那就跟他父亲的户口所在地有关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籍贯跟古代的籍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都有祖籍、原籍的意思。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古代的籍贯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役籍的意思,同时,古代籍贯中的祖籍并非如同现在这样,限定在三代以内,而是会往前追溯很多代。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籍贯”跟古代的“籍贯”有一些关联之处呢?

实际上,若是细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在某些事项的“应用”上,现在和古代确实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三、关联之处

前面说了古代籍贯和现在的籍贯有一些相似之处,虽然都指的是祖籍,但同时也有些细微的差别。不过,这只是在“籍贯”一次定义上的一些相同和不同。其实,若是深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在某些认定审核的场合中,现在似乎沿袭了古代。

比如说,明代官府审核籍贯最严格地方和场合就是科举考试的时候。因为明代乡试考试以布政司为单位进行并分有一定的名额,会试则有南、北、中三个地域按比例进行录取,所以为了地域公平性,严格审核读书人的籍贯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万历五年读书人李植开考报籍,所提供的籍贯是这样写的:“李植,贯山西大同府大同县,民籍。”从表面上来看,古代将籍和贯分开很正常,其意思大家也都明白。

但从《明史》中我们可以得知,李植的父亲李承式是从大同徙居到了江都的,也就是说,李植开考报籍的时候,报的并不是现居地,而是原籍。这是因为李植在江都居住时,并未在当地“占籍”。

这样一讲的话,大家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没错,现在高考也是这样。如果某人从原籍贯迁到其他地方,但又并未在当地落户的话,那么他参加高考只能回原籍贯,也就是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

虽然说,两者形式有所不同,也有细微的差别。但在某种方式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关联之处的。

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尽管我们现在所指的“籍贯”跟古代不同,但在某些程度上,现在的“籍贯”制度订立和改革应该“参照”过古人的户籍制度,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沿袭了下来。

结语: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古代的籍贯确实跟现在有些不同。简单的来说,古代官方在一些场合认定中,籍和贯是明确分开的,籍就是役籍,贯就是祖籍(或占籍地)。而非官方场合,籍和贯通常是连在一起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籍贯指的就是祖籍。

现在的籍贯就是祖籍,而且特指的就是祖父的户口所在地。这一点,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贯”,也就是“占籍地”。当然,现在跟古代一样,倘若某人在落户地(占籍地)登记籍贯(原籍)之后,祖父又迁走他处了,那他所登记的籍贯是不能随之而变的。

参考资料:《三宝太监西洋记》、《明史》、《尚书》、《周礼》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人们常把籍贯挂在嘴边,何为籍,何为贯?跟古代意思一样吗?.jpg” />

与人们常把籍贯挂在嘴边何为籍何为贯跟古代意思一样吗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