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赏析《记承天寺夜游》?
优质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之作,是苏轼散文作品中较为有名气的一篇,与他当时的处境,心情,思绪紧密关联,2016年作了赏析,一起分享。
【原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
【注释】
① 原题作《记承天夜游》,据别本加“寺”字。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南。
② 藻:水草的总称。荇(xìnɡ姓):一种多年生的水草。
③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有名无实的入,张怀民亦遭贬,故称“两闲人”。
【品读】
夜不能寐,心生难安,拉上“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伙伴共沐月光,这就是诗人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随笔式的小品文,被誉为“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文中寥寥几十字,却极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色如水,林影婆娑,月下闲游的清疏画面。首段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趣的生发。因为月色入室来,清泠泠地撩人心扉,醒着不能眠,于是,遂趁着好心情出门夜游,漫看良辰佳景,谁能与共呢?惟有承天寺的张怀民也。欣然一笑,随即前往。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张怀民亦未就寝,两人兴致更浓,邀约闲步院落中。
张怀民何许人,和东坡先生如此亲近、性格相投?
原来,此人也被贬黄州,任主簿之类的挂名闲职。同为天涯沦落人,境遇相同,情谊相投,连爱好也相近,都喜欢陶冶山水中,纵情户外间。苏东坡有文对其曾赞到:“今张君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因而,两人午夜一起散步就不足为怪呢。小品下半部分描述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意非常轻妙,说月色澄明得似一泓碧水流淌,波光潋滟,投射竹柏婆娑摇曳,犹如一娓娓水草荡桨浮动,盈盈飘摇,甚是娟秀美丽,皎洁十分。其境其情其思,甚为巧妙,极富想象空间。
文字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于贬谪中自我排遣、随缘自适的心境。意境空灵,情韵深致,宛如一幅淡雅、高洁的精美画轴,掩卷而来。
苏轼在黄州创作的文学作品达到了质和量的最高峰,与他乐观、旷达、豪情、天真的性情分不开,越是艰苦,越是艰难,越是艰辛,他的文学创作力越是丰富激昂。
我是作家江晓英,分享苏轼山水小品一则,一起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其他网友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豪苏轼黄州时期写的一篇经典小品文。
苏轼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纵横恣肆,读起来非常畅快。我们学过的就有《石钟山记》、《赤壁赋》等经典名篇,其中最令人映像深刻的恐怕就是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有85个字,却是非常令人喜爱的千古名篇。
这篇文章写于元丰六年,也就是公元1083年,此时,苏时被贬黄州已是第四个年头。在这四年里,他在困境中反复思考人生的意义,逐渐从贬谪的痛苦中恢复过来,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荣辱,旷达超然。这篇文章呈现的就是一个旷达超然的苏轼。
此文虽短,却内涵丰富。
一、温暖的友情
苏轼对很喜欢朋友,他总是以最真诚的心对待朋友,他曾说过,他眼底没有一个坏人,所以他常被朋友伤害,但也常得朋友救助。
来到了黄州,他以前的朋友已经不在身边,但他很快就有了新的朋友,张怀民就是其中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天夜里,苏轼见月色很好,就起来赏月,一个人太无聊,于是去承天寺寻好友张怀民,于是两人便在承天寺中庭赏月。
这样的友情,自有一种温暖的力量,无聊的时候有一个人陪着,不是一起去花天酒地,不是一起K歌玩乐,而是一起散步赏月。
这样的友情,远远胜过嘴止豪情万丈义薄云天的朋友。
二、空灵的描写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月色的描写,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就将月色写得空灵入妙,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水藻,灵动飘渺,人于其间就像在悠游天地,其中蕴含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核。
三,通达的人生哲理
面对这样美好的月色,苏轼感慨道,这世上哪里没有这样美好的月色呢?但是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苏轼年少成名,内心是有致君尧舜的人生抱负的,在黄州四年,他终于接受了自己“闲人”的身份,并找到了“闲人”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境遇,往往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自己能控制的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很多时候,都是毫无目的的忙碌,此时,不妨做个“闲人”,让心闲下来,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欣赏一夜美好的月色。
答者:谢小楼
其他网友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1)元丰六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的年号,元丰六年是公元1083年,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已经四年。
(2)欣然:做副词用,非常愉快地,自然高兴地。
(3)念无与为乐者:想来没有和自己同游共乐的人。念,想。
(4)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南。承天寺是北宋名刹,在文化界和佛教界具有较大影响。苏轼笃信佛教,贬谪黄州期间,自号东坡居士。常去承天寺等寺庙沐浴修心,打坐参禅,这首《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夜游承天寺时所作。
(4)张怀民:张梦得,字怀民,宋代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宋神宗元丰六年初贬谪黄州,与苏轼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5)相与:一起,一块儿。
(6)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如一潭积水,清澈透明,这句将月光如水的月色比喻的恰如其分,十分传神。
(6)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倒影。盖:追本溯源,原来是。藻,荇:两种水草,就是睡莲。
(7)闲人:不为琐事缠身,俗务所累,悠然赏景的人。
赏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记游》,是苏轼贬谪黄州夜游承天寺时所作,文章简洁,仅有8八十余字,却鲜明地渲染出月夜闲游的情调和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境界。文笔清新,比喻生动,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将叙事、抒情、写景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有诗的诗意与意境,又有散文的神采与意味;结构紧凑,隽永流长,是一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章开头交代了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接着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十八字描绘庭中夜色。将夜晚微凉,月光如水,竹影婆娑的夜景营造的宛如仙境一般,写作最显巧妙的地方就是将竹柏之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就像一句古诗说的那样“月来满地水”,在月光与竹柏之影和水中藻荇的相互掩映下,更突出了月光的姣姣和作者闲适的心境。修辞手法精美绝伦,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月光如水的承天寺夜景。
最后是作者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感慨如此良辰美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竟然没有其他人,文末的“闲人”二字才是彰显主题的定性之笔,苏轼贬谪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担任的只是个闲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这是“闲人”的表面含义,但是“闲人”二字委婉而含蓄地反映了苏轼官场失意的郁闷之情,这是“闲人”的深层含义。细赏此文,承天寺的夜晚,月光如水,竹影婆娑,无比动人。只有苏轼和张怀民二人有幸看到。也反映了苏轼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更能看出苏轼在逆境中的人格魅力!
其他网友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记录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作者触景生情,感物言志,表达了此刻苦闷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赏析《记承天寺夜游》?.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