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贫贱不能移”的说法?
优质回答:
一般都把这句话翻译成“贫贱不能使其改变、动摇”,但是这种不变不动摇的内涵是什么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就是有太多人援引孟子的这句话,结果很容易解读为“无论怎样我就是不会改变自己”的这种偏执不知变通了。我想这应该不是孟子的本意,如果是这样,孟子是不配作为强调“时”的孔子的再传弟子的。
要真正理解孟子的这句名言,要结合孟子的另一句话来读: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这话的意思是,对民众你要给予他恒产,让他世代耕作读书,那民众自然就有了恒久的心来作为你的治理基础。但形成治理体系的中坚阶层的“士”,是有更高的要求的,要做到就算没有恒产【包括没有财富(贫)和没有地位(贱)】,仍然能保持自己作为国家和社会中坚力量的追求和责任感。
这里,我们再进一步厘清这两个词,即“士”和孟子这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的“大丈夫”。
士,事也,最初是指具备能力为君主和诸侯大夫服务的人。那么在春秋战国的乱局中,以血统身份为传承的贵族制度逐渐瓦解,士因为其掌握治国的技能和能力逐渐成为了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于是从中产生了各种论述士作为这种担当力量应该具备的能力和道德水平等的学说(不仅仅是儒家,包括墨家、法家都是)。
而这其中,儒家尤其看重对士的道德水平的论述,由其产生了孔子的“君子”、孟子的“大丈夫”等概念来表述区分儒家所认为士应该具备的等级、内涵的标准。
所以,回到“贫贱不能移”这句话的出处来应照: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这两位“士”够不上儒家认为的“大丈夫”标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抱着追逐名利的目的去附和当时的形势而做这些事情的,不是真正的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中心思想而去做这些事情的,这就不符合孟子认为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的标准。
综上,我们读古人,要结合其当下阐述的一些渊源去读,千万不能简单地靠译文去读。
一点个人愚见,权为抛砖引玉~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贫贱不能移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贫贱,往往既没有威武的时候,也没有富贵的生活,所以,当一个人贫贱的时候,最怕的是人穷志短。
中国人常说,不吃馒头头争口气,这个就是让我们做人要有骨气,要保持做人的气节。
生活中呢,很多人难于立下鸿鹄之志,所以,就会经常地出现小人得志,得意忘形的事情。
而我们如果在贫贱中,时刻记住自己的远大理想,那么,无论再艰苦,受到再大的挫折,也不能改变初衷。
最能代表志向高远的那句励志的话,应该是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摘自《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你,如果上天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面对使命,就是所谓的志向高远,一个人在贫贱的时候,如果有卧薪尝胆的精神,还有经得起考验,坚持到最后,就会别开生面,好运当头。
当然,这句贫贱不能移的话里面,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告诉你,为了远大理想或志向,即使你穷一辈子,永远被人看不起,你也要坚持你的操守。
其他网友回答
决定人的意志大丈夫本色吧!现实几人能做到,个见。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叫你“死守”住“贫贱”!
而是:让君子阶层守在“贫贱”——低下处——民众之中,不要脱离开!
君子阶层的人,脱离了民众,亦如鱼离开了水,鸟离开了草。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人能够在天地之间任然而立 他靠的是守五戒 也就是儒家的《弟子规》这个做到了 走到哪里都是无所畏惧坦坦荡荡的 否则为了名利毫无顾忌 那你做人的根本就没有了 没了做人的根本你就不是人了 人终有一死无论出身 贫富 贵贱 总有清算的那一天 因为能量是守恒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想再来做人丢了根本那是万劫难复的 只能在三恶道熬 熬 熬 所以雍正说过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看待“贫贱不能移”的说法?.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