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的诗人 苏轼是豪放派杰出的代表,有没有写过婉约派的诗歌?

网友提问:

苏轼是豪放派杰出的代表,有没有写过婉约派的诗歌?

优质回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一阙婉约风格的词。

这阙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阙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的上部分作者用发问的形式写起,以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空灵蕴藉的境界,若远若近,寄意深远而幽隐,这一系列的景物描写,写出了作者企盼却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部分先描写月下的景色,转而睹月思人,抒发了弟弟的怀念。

作者以“转”,“低”,“照”三个动词细腻地描写了月光移动的过程,显得十分生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点出了作者内心的伤感,接着抒发内心的愤怒。以怨月之议反衬离情之苦,责备月亮捉弄离别的人,继而又自我解脱:人生总是悲欢离合,月亮也总会出现阴睛圆缺,这种事情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最后,作者以豁达的心情表达对弟弟的祝愿。

下部分对弟弟的怀念,写得婉转曲折,缱绻深沉,今人回味不已。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附录原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不能算作豪放派的代表,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还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0%以上,占了绝大部分,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豪放”和“婉约”是两类不同的艺术风格,不是流派。所谓“豪放”,是指词作气魄宏大、无所拘束。所谓“婉约”,是指词作委婉细腻、含蓄旖丽。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可能以一种风格为主,但不可能是单一风格。就宋词而言,擅为豪放词的,也有婉约词;擅为婉约词的,也有豪放词。不能将词人简单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未免有失公允。

《东坡乐府》收词340余首,其中描写女性、送别朋友、应酬官场、咏物寄兴的词占一半以上,这些词均无豪放可言。苏轼有30首咏物词,没有一首能显现几许豪放气派,除少数几首外,绝大多数没有脱离胭脂柔情、离愁别恨。

一、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传递出纯洁高尚的男女之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苏轼的妻子王弗在十六岁时嫁给苏轼,两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然而,十年之后,王弗不幸早逝。二人的甜蜜生活戛然而止,苏轼悲痛欲绝。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独难熬,又过了十个年头,苏轼任职山东密州,一夜梦回往昔,有感而作此词。

这首词是“记梦”,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印。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

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是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倦倦不已。此后岁月里,使他肝肠寸断的,只有那朦胧的月夜,那小松成林的山冈,那遥隔千里的孤坟!这用泪水挥染而成的幽暗画面,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沁满血泪,思念之情天地为之动容!全词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悲剧美,“词情蕴藉”“含思凄婉”的婉约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东坡之词意象轻灵脱俗,所传递的感情是高雅的士人之情,而非粗俗谄媚之情。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叉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一篇情致极为细腻的惜花词章。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全词用拟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过杨花随风飘转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起笔便不同凡响,用语精妙。“‘似花还似非花’两句,咏杨花确切,不得咏他花”。“抛家傍路”三句转入拟人手法:“无情有思”引出下面几句的内容。“萦损柔肠”三句写“思”的状态,想象奇妙,神采飞动。“梦随风万里”三句写“思”的内容,是万里寻夫。刚停而又被莺呼起,写尽杨花轻盈飘动而无定所的神韵。

下片先以落红隐衬杨花,说“不恨”只是由笔传情,实则“有恨”。“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所看到的是“一池萍碎”。接下去再深描一笔,点出杨花的归宿。那些漫天飞舞的杨花都在哪里去了呢?这就是有二成变成了尘土,一成变成绿萍。杨花已尽,春色已尽。下句再画龙点睛,“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情收束全词,干净利落而余味无穷。人泪似杨花,杨花似人泪,杨花美人合二为一。意象的相互交融,空灵婉转,含蓄凄美,精妙绝伦,实为婉约词的极品。

三、即使是作婉约悲词,其间也往往透露出乐观主义精神,这体现了苏轼的心胸广阔及为人处世之标准——“哀而不伤”。如《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该词作于“乌台诗案”后,即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咏孤鸿写自己,表现词人谪居中孤寂,孤高自许而又傲然不屈的心境。上片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接下来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即是实写,又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下片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作者“以性灵咏物语”,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苏轼一生坎坷,历尽磨难,本词虽为婉约词,但他不向任何坎坷与困难低头的阳刚之气和乐观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苏轼对婉约词的题材、内容进行了开拓,其词内容丰富,或怀古,或咏史,或说理,或谈玄,或感时伤时,或描绘山水田园,或抒写身世友情。

他继承婉约而不泥古,力脱香艳之俗而尽显雅美之实,独树一帜,充分彰显了他的艺术个性和艺术才华,令人钦佩。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是宋代词作家的杰出代表。古词本来是皇宫贵族,富官达人用来悠闲行乐的方式,和现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有相似之处。不过那时是词为重点,现在是曲和歌手是重点。填词在唐代就有,到了宋代,这种娱乐方式达到了高潮。出现了上百种词牌。词牌是曲子结构固定不变的,一种曲普一种格式,然后根据词牌去填词。一开始文人们填的词大多委委诺诺,卿卿我我,人们称这为婉约派,李清照就是婉约派的代表。后来苏轼发起改变了词风。多以豪放的气派来填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是杰出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对后来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力。出现了好多豪放派的人物。如辛弃疾,岳飞等人。他们豪放的词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受后人追捧。

豪放派的词人多数都性格豪爽,为人义气,志气钢强。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但他又是知情有义之人。他的婉约方式的词丝毫不次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我也读过苏轼的婉约派的词作品,如卜算子,蝶恋花,江城子等。尤其是《江城子》乙卯正日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疏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日夜,知松冈。

这首词多么感动人,真是男子有泪不轻弹,有泪即到断肠处。[流泪][流泪]

其他网友回答

有啊有啊,写过太多啦。

纪念亡妻的,墙里秋千的,这个太耳熟能详了。咱们今天说几个不太一样的,大概率的,你一眼看上,还都看不出典故。

先看一首《少年游》,词名是“去年相送”: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将飞雪比作杨花和杨花比作飞雪运用于整个上阙当中,前一年把丈夫送到余杭门外,大雪就像杨花一样飘落、飞舞。可现在春天都要过去了,杨花如同飘落的飞雪一样,可是想念的人还没有回来,怎么能不让人日思夜想呢。

有没有看出其中的典故?答案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再看一阙《永遇乐·明月如霜》: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其中“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一句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大苏将典故化用,传达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引导着读者向抽象思考,开拓了婉约词的意境。

来看看最后这首《南乡子·裙带石榴红》:

裙带石榴红。

却水殷勤解赠侬。

应许逐鸡鸡莫怕,相逢。

一点灵犀必暗通。

何处遇良工。

琢刻天真半欲空。

愿作龙香双凤拨,轻拢。

长在环儿白雪胸。

这首可能比较简单。“一点灵犀必暗通”一句,出自李商隐的《无题》 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词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与原文无异。

苏轼的婉约词,化用典故非常好,很自然,几乎都是妙笔生花,在词中大放异彩。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的婉约词中最著名的有两首: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苏轼是豪放派杰出的代表,有没有写过婉约派的诗歌?.jpg”/>

与苏轼是豪放派杰出的代表有没有写过婉约派的诗歌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