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格物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格物有两解,具体来说就是格物致知和致知格物的区别。虽然看起来只是顺序变了,但是意思却变了很多。
首先,朱熹讲格物致知,把格物解释为研究事物道理。这和他关于理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具体讲理是具有超越性的事物的本源和根据。但是朱熹强调理一分殊,事事有理,人亦有来自理的道心,只是人自己不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有的道心。朱熹认为修养的最终目的自然是认识天理,而人又不能直接认识到本就有的理。所以,他提出通过格物,也就是研究事物中包含的理,日积月累,启发内心的理,以达到对理的认识。
总的来说,他的格物说,工夫的目的是认识理,最后的归宿还是回到内在上,但是方式还是侧重外求的。所以,是先格物后致知。致知,就是得到天理。
致知格物呢,则是王阳明提出的。可以理解为先致知后格物,但是王阳明的格物与朱熹是有区别的。王阳明把格解释为正,也就是正物。朱熹的格物则是研究事物之理。致知格物,说来也就是先致得良知,这良知即是理,用这样的良知去待人接物。
具体讲,阳明先生讲心即理,心外无理。心,涵盖了天下之理,除此之外别无理可求。当然,这样的心并不是人的私欲之心,而是人本就有的良心。心之体是性,性即是理,心也就是理。所以,他强调工夫要在内求,将你本来就有的良知良能从人的私欲之心中得以显现。具体来说,就是要诚意,戒惧慎独,扫除私欲。如此,让你个人的良知逐步显现,再用这样的心去待人接物,即格物。有点康德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感觉。
所以,从这点,可以看出王阳明的致知格物反映的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强调致良知实际是对道德本心认知与体验统一的过程。而朱熹呢,则是一种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两种观点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归宿是一样的,都是实现内在的一种超越性,只是手段有所不同
知行合一
说白了就是,如果你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总觉得力不从心,那就是你的认知还不够,就要下来总结思考,再去做,如果做到了最好(至善)那你就算成功了,如果始终明白道理,而无法做好,那就等于不知道,也就是没有达到知行合一。比如,我想学习,但又想玩游戏,我明白学习的好处,玩游戏的坏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再玩一局,这就表明,我对学习重要的认知其实是不够的,所以要纠正调整,直到自己确实可以控制欲望不因贪玩而耽误学业,当然,如果你想通了学习对你没用,玩游戏才是你的追求,然后你通过当电竞主播赚了一桶金,你也算是知行合一了。最怕就是,以为自己知道,总是说,这个淘宝,其实我在90年就想到的,这个滴滴,我在2000年也准备做的,那个烧烤我来做月入轻松10w,但实际上没一件事做成了,想想自己身边这种人还不少呢。
其他网友回答
“格物”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以受到儒家的推崇,但是到底何为“格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朱熹与王阳明的解释。
朱熹的格物: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与本原,又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每一个事物的具体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都是最高的理本体的体现,而学者的最终目标是要体认理。
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到理呢?朱熹认为,既然每一物的规律都是理的体现,那么就要去研究身边的事事物物,这就是“格物”。学者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总有一天所有的规律会在心中豁然贯通,就认识到最高的理了。
王阳明的格物:
王阳明认为,理就是伦理道德,与事物的规律无关。伦理道德全来自于人的本心,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心即理”,也就是“良知”。
但是,并不是每件事都符合人心中的良知,那么就要根据自己的良知,纠正身边那些不符合良知的事情,也就是错的事情,使事事物物都符合自己的本心,这是王阳明的“格物”。
“知行合一”主要是王阳明的思想。
很多人认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知道了就要去做,或者是:学了知识就要去实践。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知”,既不是知道,也不是知识,而是良知。
良知并不是简单地知道对错善恶,更是对善恶的好恶爱憎,人总是想去做善事,不想做恶事。比如,人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肯定下意识地想要拉住他,这就是良知。并不是说他先想到:我应该拉住他,然后才去拉。
良知本身就是一种做善事的欲望和念头,王阳明认为你一旦产生这种想要行动的念头,本身就是一种“行”,也就是:“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所以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本就是合一的,因为你有想要行动的念头,就一定会去做。比如一个人饿了,必然会去找吃的。你真想做善事,就一定会去做,如果某人不做善事,说明他根本没有做善事的念头,也就没有良知。(其实良知每个人都有,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遮蔽了。)
因此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意。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其他网友回答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格物”就是探究所有事物、所有知识去感悟道理或真理。“格物”就是探究、追本溯源、实践体悟。“格物”在中国古代也是“科学”的代名词,又泛指自然知识、自然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机构等。近代日本学者首先从西学中,引进、翻译了“科学”一词,后传入中国,由此“科学”一词就替代了“格物”一词。“格物致知”、“致知格物”、“知行合一”又是由于理学大师朱熹和心学大师王阳明而为世人所推崇。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探求事物、知识,以追求“道理”“真理”。类似于实践出真知。但是实践出真知的“真知”是“客观规律”,而朱熹“格物致知”的“真知”却是现实社会中的“天理”也就是儒家纲常伦理。“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知行合一”。强调“致良知”,探求人内心深处先天本已经有了的不过是被后天的私欲所蒙蔽了的“天理”,也就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至善(儒家的纲常伦理),在以此指导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举止。“知行合一”是指认知和践行的统一,类似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通过“致良知”发掘出自己内心的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规范自身。倆者是一体的、同步的、统一的。也正是由于此,后人更加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
其他网友回答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就是谈对于“格物”二字的理解,这里也再分享一下主要的内容。要谈格物,首先要从儒家的修行方式,即儒学八目开始。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所谓的“儒家八目”,所谓的“内圣外王”,其实都是从“格物”开始的,但什么才是格物呢?这个词听起来很熟悉,但细致起来,却很少有人能讲得清楚。就像王阳明据说的“良知”一样。
要认识“格物”这两个字,主要的困难是在“格”字上,当初王阳明也是因为对这个字的理解有偏差,才傻傻地在自家后院格了那么多天竹子。而要了解这些字的含义,尤其是经典上的很多字的含义,都需要究其本源的意义,这就需要查询对于中国汉字本义研究和记载得最透彻的,也是古代版的“新华字典”–《说文解字》。
在《说文解字》里,对“格”字的解释说得很清楚:“木长皃”(通“貌”),或叫“枝长皃”,字面上讲就是发现一棵树上比较长的那根枝条的样子,引申意就是发现事物的出众之处以及运行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势。
而什么叫“物”呢?其实也就是我们据说的“万事万物”的意思,其实早在周代,尹喜就曾说过:“凡有貌相声色者,皆物也”。这位尹喜可不是普通人,他就是函谷关的关令,让老子写《道德经》的那位,因此也应该算是《道德经》的共同作者或者说出版人,传说他后来也辞官不做,追随老子去了,成为道家隐仙派的始祖。而尹喜对于“物”这个概念的定义,其说法被记录于《列子》一书中。
于是,“格物”其实也就是发现事物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意思。从这点上讲,科学也是格物之学,像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就是典型的格物。当年,复旦大学的前身震旦大学成立时,就有两个科系,分别叫“格物”和“致知”,而西方科学在晚清大规模传入中国时,早期也被称为“格致之学”,取的就是“格物、致知”之意,看来那时的文化界无论对于格物还是科学,都是有很深入的认识的。
这也就是格物的基本含义。
至于知行合一,其实就是格物之学的延续,如果对于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了充分的认知,那么,自然也就会知道该怎样去做才是合乎天道大道,才是趋吉避凶的
其他网友回答
“格物”是儒家思想,说其高深亦高深,说其通俗也简单,相信很多学校都有以“格物”为名的教学楼。
在我看来,“格物”的意思就是要以研究的精神由表及里去探索事物,而不只是停留于表面走马观花看一看,只有自己去探索、研究道理,才能“致知”,才能得到更符合自己想要的答案。
简单来说,“格物”就是学,“致知”是做,当你学了之后总要去做,毕竟理论要经得起检验。所以,“格物”的理论更加适用于大学生,告诫学生们在大学时代要学会思考。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国学知识是为了丰富内涵、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等等,若我们仅仅只是去“格物”,只是去了解表面的东西,而不去行动,不去探索内涵,不去做到“致知”,那么我们是无法接触其精华,更无法得到真正的收获。
关于“知行合一”,这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观点,从字面意思简单来说便是我们说的和做的要保持一致,不要口是心非,更不要说一套做一套。学生时代,老师提醒我们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那时候想法简单,就只是勉励自己要做一个说到做到信守承诺的人。
后来,当我慢慢接触了国学知识后,对“知行合一”的看法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我现在所理解的“知行合一”,那便是在做到“言行一致”之前,先要搞清楚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想去完成的目标任务又是什么,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让自己一点点的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每个人对待问题的看法不同,我也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斧正。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