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优质回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当时位高权重丶不知亡国之耻,反而极尽奢华的封建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其他网友回答
商女不知亡国恨,关键这个商女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商人的女儿,有人说是卖唱的。其实商是一个音调,属于五音,五音又称五声,是最古的音阶,即宫、商、角、徵、羽,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那么商调,一般都是表现悲歌的曲调。唱着商调,悲歌的歌女,没有理解曲中亡国恨的真意,听的人们也基本没懂。。。。。
公元848年深秋,杜牧夜游秦淮。据史书记载,是夜秋雨初停,冷风缓抚,雨水混合着轻雾,沿着秦淮河两岸,冉冉散漫。 杜牧站立在游舫之上,但见雨雾里灯光朦胧,笑声不断,隐隐约约传来一阵歌声。他侧耳细听,竟是南朝陈后主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这个陈后主,名叫陈叔宝,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即帝位的时候,北朝的隋文帝杨坚正任贤纳谏,整饬军备,并随时准备攻略江南富饶之地。陈,这个江南小王朝已经面临着灭顶之灾,可是陈后主却不思进取,整日与后宫美人饮酒嬉戏,作诗唱和。“后庭花”本是生长在江南的一种花卉,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花朵有红白两色,其中开白花的,盛开之时树冠如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称。陈叔宝最喜爱以《玉树后庭花》为题写诗配曲,命宫女演唱,其中竟有一首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没想到一语成谶(chèn),陈后主的好日子就象这后庭花一样短暂,登基仅七年,就城破被俘,最终病死于洛阳。从此以后,《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
此时此刻,这熟悉的旋律又一次响起,响起在大唐帝国宦官专权、朝政混乱的时候,响起在藩镇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政权的时候,响起在边关吃紧、兵患频繁的时候,杜牧非常感慨,不由得提笔写下这首咏史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杜牧去世后不过数年,唐末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便江山易帜,大唐帝国便烟消云散了。杜牧也许早就估摸到了,亡国之恨很快就会由后来人书写,而他将自己对于时局的预言,都藏在《泊秦淮》这些话中有话的咏史诗里了。
其他网友回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其他网友回答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泊秦淮》。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朝起称为淮水,至唐朝时,改为秦淮,李白《留别金陵诸公》一诗“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就出现了“秦淮”一说。在这“六朝胜地,十代都会”的金陵(现南京),十里秦淮荡漾着秀色艳情、浓郁着脂粉气息。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粉黛佳丽在这里上演着或是悲壮雄武、或是凄婉缠绵的人生故事。
这一年,杜牧在水雾迷离,轻烟笼罩的月色中,将小船停靠在邻近酒家的秦淮河畔。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词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一、“亡国之恨”由何而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亡国恨”来自于“后庭花”
歌女所唱的“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做的《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后人所加)
楼宇高阁掩映在芳林碧草中,本就貌美如花的妃子们盛装打扮,更加妩媚动人,倾国倾城。在窗子的掩映下,娇美的面容无法尽显,但当她们走出帷帐笑脸相迎时,是那样的风情万种,楚楚动人。她们的脸庞如花带雨,她们的姿态如玉树后庭花般清雅别致、流光溢彩。
这首诗是陈后主为贵妃张丽华及孔、龚两位贵嫔所著。除三位妃嫔之外,他还有王、李两位美人,张、薛两位淑媛,袁昭仪、何婕妤、姜修容等,但众爱之中他还是最宠张丽华。那她是何许人呢?张丽华本出生兵家,自幼便进宫服侍龚贵嫔,后因美貌逆袭,一朝选入君王侧,据说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柔美动人。而且她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善于辩言,深得圣心。陈后主每次临朝,百官奏议,都会让张丽华坐在自己膝盖上,参与朝政。
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夜夜笙歌的生活,他还建了“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己住临春阁,张丽华居结绮阁,龚孔二位贵嫔同住望仙阁。三阁高耸云霄,极尽奢华 ,并有空中栈道相连,可供后主自由往来其间。陈叔宝穷奢极欲,沉湎声色,每日只是在宫中与嫔妃大臣游宴赋诗。一次,他看到三阁中的嫔妃们或倚窗回首,或凭栏远眺,风吹衣袂,飘飘若仙,有感而发,写下来这首《玉树后庭花》,并命宫女千人一起学唱。
而此时,北朝隋文帝杨坚正欲南下灭陈,实现统一。隋文帝开皇八年,下诏:“可出师授律,应机诛诊,在期一举,永清吴越。”隋大将韩擒虎直逼都城建康,陈叔宝惊慌失措中携张丽华、孔贵嫔跳入枯井中躲避。隋兵寻遍整个宫殿,却不见陈后主,最后只剩一口枯井,士兵大呼,但井下寂静无声,当有人建议投石入井时,才传出了后主的求饶之声,于是用粗绳系一个大箩筐投入井中,当士兵合力拉绳时,感觉沉重无比,不解之际,却发现陈后主,张贵妃,孔贵嫔一起挤在筐中,引的众人哄堂大笑。井口太小,张丽华的胭脂擦在了井口,从此,这口井便被称为“胭脂井”。原“胭脂井”在景阳殿内,隋唐以后,城台屡遭破坏,景阳殿已毁,景阳井也随之湮没。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亡国教训,遂在鸡笼山的鸡鸣寺立井,又称辱井。一代国君虽尽享荣华,但终成人们茶余的笑柄。陈叔宝沦为亡国之君,而他流传的那首《玉树后庭花》也成为了后人口中的亡国之音。
二、何人不知亡国之恨
“商女不知亡国恨”,从字面上:歌女们不知道国破家亡的愤恨,还在倾情演绎着《后庭花》曲。其实这里是含有误解的,《唐人绝句精华》中说:“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所以商女并不应该成为背负历史的罪人,她们只问生计不做他想,自是不知曲中所蕴含的亡国故事。《诗式》记载:“杜牧听隔江歌声。知《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亡国之音,足动兴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另外,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力渐衰,但也并未亡国。
不知亡国恨的应该是谁?那些自以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听众、观赏者。他们是王侯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难道他们也不解其中意吗?听着南朝陈的亡国之音,面对当时晚唐千疮百孔的政治局面,他们真的不会引发国家兴亡的感慨吗?
三、《泊秦淮》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前两句重在写景,后两句重在抒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个“笼”字连用两次,把水上烟雾缭绕的朦胧飘渺与月光倾泻于白沙之上的素静淡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然后笔锋一转,写到了人的活动,深夜泊船于秦淮河畔的酒家旁。其实这里运用了类似倒序的写法,正常的人物活动应该是先泊秦淮,才会看到水沙之景,但是诗人为了营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而进行了艺术创造,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由上句的“近酒家”,引出下文的“商女”、“后庭曲”、“亡国恨”,可见诗人构思之精妙。表面,诗人在写商女之无知,实则在讽刺那些权贵显达沉湎酒色,醉生梦死,不思救国。“隔江犹唱”,一个“犹”字,借古讽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在众人皆醉中发出一个清醒者的呐喊,给世人以警醒。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先景后情,借陈后主荒淫享乐最终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其他网友回答
忧国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