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试题】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
也许沈从文《端午日》中那赛龙舟的场面曾让你激动过,也许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中那乡土气息的年俗曾令你向往过。是啊,我们有那么多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近年来,像圣诞节、愚人节、母亲节这些西方的节日,也开始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闪亮登场”,而且受到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你了解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吗?回首往事,哪个节日最令你难以忘怀?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你有哪些看法和感受?
请你从以上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文体不限。
2.将自拟的题目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
4.不少于600字。
【作文题解】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试题。其实,这段材料有个中心词,即“节日”,也可以视为写作话题。
节日,曾经带给我们儿时最欢乐的回忆,是陪伴我们人生岁月的纪念之日,是和家人、乡人、国人共欢乐的盛大聚会时间,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纽带,也是一个民族传情达意的重要纽带。有人说,节日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更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自我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拟题者希望传播继承民族文化的种子,希望弘扬民族文化的拳拳之心。
但是,拟题者明确指出只能从“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最令你难以忘怀(的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看法和感受)”三个角度中选取一个,作为写作内容。这样,指向性非常明确。对此,每一个考生都不可视而不见,而是必须心中有数。
一、拓宽选材视野。
“节日”的种类是很丰富的,除了材料中列举的中国传统节日(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应该归于这一类)和西方节日之外,还有人类共有和现代特定的节日,前者如五一国际劳动节,后者如十一国庆节。这样一来,我们可写的范围就大多了。
二、撰写大气文章。
“节日”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承载民族文化的话题,它勾连历史,观照当今,折射未来。据此,我们要努力写出大气文章:在穿越时空的想象中显示大气,在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中显示大气,在独具一格的深刻感悟中显示大气,在气势磅礴的排比式表达中显示大气。
大气与作者的底气有关,大气与作者的才气有关,大气也与作者的志气有关。
范文佳作1
走向美好明天
一考生
还记得,那种感觉叫作刻骨铭心,如今却在渐行渐远……
还记得,那种情结叫作魂牵梦萦,如今快要烟消云散……
节日,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千百年来,在诗人的笔下,那里有着优美的意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的彩灯,映射着乡里族人的情绪,默默的守候,化为淡淡的哀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中秋的明月,投影下一地细碎的乡愁、静静的思念,承载着浓浓的祝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登高望远的时刻,秋风就在念亲心切的旅人身旁轻轻地吟唱;“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可是,而今猛然回首,却不见了它们的芳踪。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遮住了年轻人的视线,以致暗淡了元宵的灯火?或许是浓香的巧克力堆积如山,含在年轻人的嘴里满口生香,以致掩盖了中秋的薄酒?是圣诞节五彩缤纷的树枝充满了中国人的心房,还是摇晃的烛光洞察了中国人的心事?那些“洋节”迅速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占据我们的世界,而那些“土节”呢,正默默地退向幕后。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有视觉冲击力的开放的西方文化,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活跃了我们的思想,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我们更应珍惜、继承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结: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其实,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之时,也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如果我们崇“洋”轻“土”,就是盲目媚外;如果我们崇“洋”重“土”,则是兼容并收,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因此在“洋节”与“土节”之间,我们应该把握适宜的尺度。对于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决不全盘西化,更不墨守成规,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美好的明天!
看,在上元节的灯火里,中华民族的瑰宝——诗词,化作灯谜争妍斗艳;听,那银铃般的笑声伴着清香盈盈飘去,其中隐隐夹杂着异香的情人节玫瑰和异味的圣诞之歌……
【简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以这么说,这是一篇很好地体现课标精神的佳作:引用古诗词,再现美好的意境,带领读者品味浓厚的民族节日气息;指出民族节日主题,揭示其意义,弘扬其传统;正视洋节对土节的巨大冲击,关心当代文化现象。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提出要兼容并收,完善民族节日,让民族文化走向美好明天。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观点,对于构建民族节日的未来是有借鉴意义的。
作者注重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使得文章耐人寻味。
范文佳作2
坚守
一考生
朋友,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里的时候,你可想过,就要到来的“七夕”里,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
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一幕?
朋友,当你操着满口的洋话庆祝“洋节”的时候,你可想到,其实你更应该陪伴自己的长辈倾听民族古乐的动人琴声?
朋友,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颜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血液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盏,关掉轰鸣的音响,坐在阳台前的月光下静静地思考吧!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社会。闭关自守的时代自是一去不复返,只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传统的文化为何要丢弃?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已沉淀了为世人所惊叹的无数瑰宝——文字、礼仪、节日等,它们如同天山上奔腾的清流,如同森林间孕育的珍宝,灿烂夺目,博大精深。
仅看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代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俗,即是置身天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简言之,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文化魅力,更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结。两河流域滋养了犹太人的虔诚,赋予他们圣诞之庆;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共度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即使漂泊异乡,身处险境,也能勇于奋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所以,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时,可别忘了,你更应该重返故里、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
【简评】
这篇文章,以简洁而醒目的“坚守”为标题,尽陈自己的丰富积淀和深刻感悟,成就了一篇出类拔萃的美文。
一是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令人感动。文章历数中华节日之内容,高歌中华节日之魅力,并陈述其国际影响。寄托在字里行间的自豪情怀就这么从作者的心海里流出来,感染着读者。
二是奇妙的开头让人深思。开篇一组排比句,每句(即每段)都在列举现象之后提出问题来,既摆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重洋节、轻土节的表现,又发出严肃的问题,启人思考。在探询答案的心理驱使下,读者的阅读欲望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是美好的意境叫人陶醉。用“如同天山上奔腾的清流,如同森林间孕育的珍宝”比喻中华历史文化中的瑰宝,用“即是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之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俗,即是置身天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抒写欢度传统佳节的美妙,意境深远,形象生动,读来神清气爽,美妙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