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的意思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怎么理解?

网友提问: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谢邀!应当说昨天我已应邀回答过几乎相同的问题。既然今天再问,不妨也再来议论一番。

今天我不管“万卷书”这个概念在以前特指什么,姑且就把他用许多书这个意思来理解。读了万卷书,就是读了很多很多的书。古人说“开卷有益”,又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这些说法,这不就是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吗?

一个人爱读书爱学习,就找到了一条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因为书籍就是前人和今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记录的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的是人类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书中的知识,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化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用今天话概括,就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此看来读万卷书真是作用非凡。

那为什么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呢?

这就是需要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我们不否认读书的重要,但是读书终究不会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况且书本知识转化成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又是一个新的突破。所以,毛主席早就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知识变为能力,离不开社会生活与实践。在我的记忆中,六七十年代的文化人还并不是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还没有听说过什么研究生,博士生,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之类。但那时候各行各业的能人也还不少。有些普通劳动者,出口能成章,算盘也拔拉地响。一些只读过几年小学的农村干部,按排生产井井有条,召开大会作报告,有条有理。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他们的学习,就是社会这个广阔天地,就是不断在生产实践中摸爬滚打,这样才有了他们出色的表现。相反,那些饱读诗书的文化人,却似乎找不到用武之地,感受不到火热的生活乐趣。韭菜麦苗分不清的笑话,就是例证。

那些年,城市的知识青年从各地奔赴农村,今天看来,虽然有所失,但我觉得他们也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体验。那就是感受自然,亲近百姓,体验社会,历练人生。身居城市这些都是永远不能得到的东西。

今天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许多人才脱颖而出。其中也不乏自主创业的民营企业家的身影。一个自主创业的民营企业家,论知识学问肯定比不上专家学者,但他们可能有过走南闯北的人生历练,可能吃过最基层的苦,干过最辛苦的活,拜访过有名学者专家,学知识文化,学技能技巧。向他们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等等。这些就是“行万里路”的收获。我觉得在中国农业这一块作出震惊世界成就的袁隆平院士,就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

综上所述,结合今天社会对招录考察人才的标准来看,真正的人才就应该学会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去“行万里路”,这样才能最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回答了:

对于这个问题,前段时间已回答了一次,今天还想讲一些自我看法,浅陋之处,望诸友见谅

书籍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读书学习就成为人们提高智识的必然途径。然而,读书就象找们吃饭一样,重在消化,只有消化吸收了其中的营养,才能将其转化为真正有用的能量,如果消化不了,也是徒然,文化文化,有文不化,只是空话。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用,真正应用到社会生活中,靠的是融汇贯通,靠悟性,靠实际操作,这就叫经验。行万里路的意思,就是要人们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变成有效的应用,在实践中把概念的东西转化成实用工具,这才是行万里路的重要性。如果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却不会把所学灵活应用到生活工作中,那就叫书呆子,甚至比不上一些文化程度低而有悟性的人。

因此,既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更要积极参加众多社会实践活动,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实践来检验,去融汇贯通,才可称作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而不是只有文凭的读书人。

其他网友回答

知识……只能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凭》而定论!只有通过学习的知识去联系《实践》相结合——最终得到的才是《真理与答案》!

其他网友回答

读万卷书,是视觉感官,对字面和含意的理解,还要有认知过程的加工,在没有实物实景实情的前提下,获取的较为空洞的理论知识。记忆缺少刺激,道理缺少回味。

行万里路,所经历的,全是实景,实物,实情,视,听,闻,尝,体会,全方位的感受,感悟深刻,记忆强烈,各感官刺激入骨三分,更容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己之见。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我们不仅要在书本上获得知识,同时也要在实践增长才干。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怎么理解?.jpg”/>

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怎么理解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